編前語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聯組會時強調:“實現科技自主創新和人才自主培養良性互動,教育要進一步發揮先導性、基礎性支撐作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堅持創新引領發展,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筑牢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
新時代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亟待加速。高校作為拔尖創新人才自主培養的主陣地,更要扛起主力軍的責任。作為我省第一所工科高校,安徽理工大學錨定“雙一流”創建戰略目標,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學科專業為基礎,構建以“挑戰杯”競賽為牽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將賽事組織運行過程變成生動廣泛的科創育人實踐課堂,引導廣大青年用青春行動共筑科創報國夢。
陽春三月,淮南市鳳臺縣顧橋鎮采煤沉陷區水面上,50畝漂浮式綠色稻田碧波蕩漾,與藍天相映成趣。2024年,安徽理工大學與安徽省淮河能源控股集團合作實施的“采煤地表沉陷區水面種植關鍵技術與模式研究與示范”項目在這里生根發芽。
大自然的課堂上,秧苗們長勢喜人。校內的第十一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上,《稻田水上漂:沉陷區水面的綠色蝶變》項目團隊同樣勢如破竹,從前期的院內選拔賽中一路闖到終審總決賽。如果順利的話,該團隊還將走上省賽甚至國賽的舞臺上。
“無挑戰,不青春”。在校園里,以“挑戰杯”為主的系列賽事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成為廣大安理學子深刻的精神追求。
“安理之問” 孕育創新之花
在該校“挑戰杯”育人場館,三面墻上掛滿了學校近年來在各級“挑戰杯”比賽中斬獲的獎項:在“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近五年共獲二等獎7項,三等獎11項;連續四屆獲“高校優秀組織獎”;三次入圍全國競賽“發起高校”(全國共70余所),兩次捧起全國競賽“優勝杯”;學校在 “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先后三次以全省總分第一問鼎省賽最高榮譽“挑戰杯”(全省唯一)。在“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銀獎2項、銅獎6項,并獲國賽“優秀組織獎”;在“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榮獲金獎9項、銀獎21項、銅獎11項;2020年捧得省級競賽最高獎項“挑戰杯”。一座座獎杯,一張張證書,無不見證著該校艱難而光榮的“挑戰杯”之旅。
那么,安徽理工大學在“挑戰杯”賽事中為什么能屢創佳績?該校師生在“挑戰杯”競賽中為什么能越戰越勇?
作為我省第一所工科高校,自辦學以來,該校堅定不移扎根江淮地域走特色專業與新工科雙創育人之路,在立德樹人、“五育并舉”上求實效,在推進創新、引領前沿上見真章,在培育文化、凝魂聚魄上花力氣。學校以“挑戰杯”等科創活動為重要載體,不斷搭臺子、鋪路子、結對子、邁步子,建立以科創賽事為主線的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凝聚校友力量和社會優質資源,為學生科創活動建設“造血提能”,全面培育學校賽事的生態圈,綻放挑戰與創新之花。
“挑戰杯”作為學生科創活動龍頭賽事,學校歷年高度重視組賽和參賽工作。“每屆比賽,學校都會成立以學校主要領導為組長,以分管校領導為副組長,以黨政辦公室、自然科學處、社會科學處等相關部門和各個學院主要領導為成員的競賽領導組,統籌協調比賽事宜”。據該校團委書記丁玲玲介紹,學校黨委書記郭永存、校長袁亮率先垂范,帶頭指導“挑戰杯”作品,到現場悉心指點。校團委主辦賽事,更是嚴格把控比賽主導權,第一時間啟動、最大力度推進、最好效果呈現,聚一切資源有計劃地打造與國家創新發展同向同行、與學校學科建設同頻共振的特色專業作品。
丁玲玲舉例道,去年8月,不等第十四屆全國“挑戰杯”比賽結果出來,全校上下就立刻投入到學校第十一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校領導帶隊走訪各二級學院,通過各種渠道收集資料、信息建檔、摸底動員,多次組織召開院級動員部署會,對一些相對成熟、有潛力的項目進行手把手的指導,共吸引了全校本碩博一萬余人參賽,覆蓋校內23個學院及單位。下一步,學校將對這些優秀項目進行遴選和培育,從中擇優推薦最具競爭力的項目代表學校參加第十一屆“挑戰杯”安徽省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
第二十屆科技創新節開幕式暨AIGC嘉年華
學校“挑戰杯”作品在省級決賽路演展示
袁亮院士(左二)指導學生科技創新競賽作品
回歸初心 挖潛競賽育人
“以前總覺得科技創新離自己很遠,今天現場聽了大家的創新故事才驚覺,原來創新就在我們身邊,可能是一次課業啟發,也可能是一次生活體驗”。3月15日,在該校第十一屆“挑戰杯”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終審決賽現場,該校大二學生胡同學通過學校的第二課堂,成功搶到了圍觀決賽的機會。3個多小時,入圍團隊的激烈答辯讓她對科技創新有了二次認識。
決賽現場,各參賽團隊提交項目申報書,并做5分鐘內的PPT講解、5分鐘內的現場答辯,向評委展示項目亮點和創新成果。評委們圍繞創新性、科學性、先進性和現實意義等方面進行現場提問和點評,并給出了針對性建議。3個多小時的交流碰撞后,19個項目獲評特等獎,19個項目獲評一等獎,24個項目獲評二等獎。
臺上,選手們賣力展示;臺下,像胡同學這樣圍觀比賽的百余位學生直呼大飽眼福。“我們今年首次做了嘗試,將以往封閉式決賽公開透明化,決賽現場由會議室搬到能容納百人的階梯教室,并專門選擇有整面玻璃的教室,讓那些沒能通過第二課堂來到現場的學生,也能在教室外面觀摩”。據丁玲玲介紹,在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今天,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尤為重要,但對于很多學生來說,他們缺乏了解和觸摸創新的渠道和平臺,別說是省賽和國賽,連圍觀校賽的機會都非常有限,所以為了讓更多的學生去了解“挑戰杯”,啟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今年的校賽形式做了一個大膽的調整。“經過前期的選拔和寒假的集中訓練、打磨,進入校賽的作品基本上都比較成熟,能夠現場來圍觀、來聆聽,其意義不亞于上了一堂精品公開課”。
的確,在該校,“挑戰杯”已不僅僅是一場比賽,更是一次創新思維的交流與碰撞。近年來,學校回歸廣泛育人初心,深挖競賽育人價值,嘗試搭建開放式供需對接平臺,采用“揭榜掛帥”機制,激勵大學生自主創新。“簡單地說,就是把企業需求和學生的專業、興趣相結合,把真正有潛力的項目給挖掘和培育出來”。丁玲玲說,從前期的招募,到賽中的打磨,再到最后的精準培育,學校都會組織專家團隊對學生們進行指導和培訓,在一次次指導中強化創新意識,碰撞出更多思想火花。“過程育人正貫穿整個比賽”。
“聚合效應” 激發雙創基因
3月22日上午,以“八秩芳華傳薪火,‘AI’智繪新篇章”為主題的校第二十屆科技創新節暨AIGC嘉年華啟動儀式在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舉行,活動現場共設置了18個展示區域,包括校內科創成果、科技類社團、無人駕駛車輛、無人機、編程機器人等區域,吸引了2000余名師生參與活動,通過“相互學習、經驗共享”的方式,激發學生科創和AI熱情,達到以展促學破壁壘。
“希望同學們能抓住這次‘科技盛宴’,走出課堂、擁抱實踐,在代碼中編織夢想、在實驗中驗證真理、在協作中收獲成長。”看著現場學生們穿梭在各個展示區的身影,該校黨委常委、副校長董雨欣慰地說。
據介紹,本屆科技創新節暨AIGC嘉年華,計劃融合學術、實踐、巡展、競賽、科普等內容,舉辦“AIGC校園”影像創作大賽、“AIGC賦能校園生活”創意大賽等50余項主題活動;依托學校、學院、社團以及班級,推出“智能車競速賽”“網絡攻防賽”等300余個特色活動;并開展“AI進校園”等科普活動,為全校師生打造一場持續一年的“科技盛宴”。
除了這場嘉年華活動,該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同樣上演著一場“科里科氣”的“挑戰杯”科技成果展,上百件科創作品悉數亮相,引得過往學生紛紛駐足觀看。“這些作品都是我們之前在各級比賽中獲過獎的,他們的創作過程本身就很有啟發性。這些天展出,總有很多學生圍過來參觀”。丁玲玲笑著說,為了更好地展示自己的作品,布展時,有的團隊甚至“搶”起了展出位置。
充分發揮創新資源“聚合效應”,全面激活學生雙創基因。該校正以“挑戰杯”競賽等賽事為牽引,扎實開展各項創新活動,逐步構建出了集創新思維養成、創新創業訓練、創新創業實踐、創業項目孵化“四位一體”貫通全鏈條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努力培養學生“小創于校”“大創于省”“奉獻于國”的情懷。
為了做好成果轉化工作,該校專門建設有“挑戰杯”育人場館,集中展示近年來的比賽成果和榮譽,全年免費開放。新生入學時,更是在這里講好“開學第一課”,將“安理精神”和“雙創精神”刻進每個安理學子的內心。校黨委書記郭永存多次走進挑戰杯備賽現場和參賽師生強調,好的“挑戰杯”項目不能只是安理的成果,要輻射更多的人,要服務于社會,要服務于國家。據悉,去年該校共有三件作品受邀在安徽創新館展示,供更多的人參觀和學習。此外,該校還堅持開展各類科普活動,通過走進周邊大中小學及邀請有需要的中小學來校實地參觀,將科普的種子撒向更多青年學子。
(記者程榕娟、通訊員施培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