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不當,很多家電經銷商,在今年的一線市場搶奪中,不僅錢賺不到,而且還會出現持續性虧損。這不是危言聳聽,這是提前預警。
寧言||撰寫
已經很難了,還會更難嗎?
已經過去的3、5年時間里,對于很多家電經銷商,特別是線下渠道商家,鄉鎮經銷商老板來說,感受最痛苦,或者說最大焦慮,就是賣家電的錢,越來越難賺。投入的時間、人力、物力,比過去10年要多上幾倍,但是收獲的利潤和回報,卻只有過去的幾分之一,甚至更少。
核心原因,頗為簡單,主要是家電產品的銷售毛利潤和凈利潤,一步步走低。特別是在家電主流消費降級的通道之中,越來越多的高性價比產品,留給流通環節各個商家的利潤一步步被壓縮和蠶食。
正如多位商家所說,過去“賣家電的毛利潤,怎么說也有30個點”,經營能力強、市場地位有優勢的商家,可能會高達40多個點。現在家電經銷商的毛利潤,能有20個點,大家都要偷著樂了。大部分商家,目前的經營毛利潤一路走低,普遍在10個點左右。
面對很多家電經銷商“一路下行”的經營利潤趨勢,家電圈注意到,早在多年前,美的、海爾、格力、海信、TCL等頭部家電企業就開始新零售變革。簡單來說,就是“減少中間商賺差價”的代理、批發等環節,通過數字化平臺直達終端小B商家,從而幫助這些商家增加盈利的空間。
不過,現實的尷尬卻是:一是,家電是一個相當成熟的行業,消費需求相對穩定了,但造家電、賣家電的廠商“只增不減”,帶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搶奪愈發激烈;二是,在中國市場上,所有家電廠商的生存前提和空間都是“規模化經營和薄利多銷”,很多商家想靠“多賣高利潤產品”支撐企業發展,不現實更不樂觀;三是,家電市場上,零售巨頭和電商網店的搶奪更加激烈,而且持續的拼低價,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由此,對于市場上一大批經銷商群體來說,賣家電“賺差價”的模式,不是不行了,而是利潤持續下行,而且價格“越來越透明”。一旦遭遇市場上同行拼低價、打價格戰,或者搞價格洗牌,就是典型的“戰略性虧損”,會造成很多中小商家的進貨價甚至會高于零售價,虧損就無法避免。
其實,這幾年很多家電經銷商,特別是鄉鎮市場上的夫妻老婆店們,總是抱怨電商網店搞亂了價格,搞得他們沒錢賺、沒利潤、沒活路了。實際上,在家電圈看來,責任并不在電商網店的發展,主要根源有兩個:
一是,主要家電企業為了規模出貨,為了拼市場占有率,為了搶奪用戶,必須要多渠道鋪貨和出貨,自然就帶來了一個問題,家電產品價格只能不斷走低。在產品同質化的背景下,不同渠道商家因為政策資源的不同,就會自行拼價格。最終將家電產品的利潤一步步打下來。即使是洋品牌、高端品牌,在中國的市場環境和競爭格局之下,也面臨來自拼低價的內卷沖擊。
二是,年輕一代的用戶,成為當前家電行業的主流消費者和新勢力。這些年輕人追求性價比,也更容易比價格選產品。特別是,最近幾年,在外部的市場經濟環境之下,很多年輕人不只是關注品牌,還關注產品、品質和性能,更關注價格。這就帶來了很多廠商為了迎合年輕用戶,紛紛采取了降價讓利的策略。
今年以來,很多家電大企業為了搶市場、出貨,保證市場規模,不再用主品牌、高端品牌參戰,而是推出了眾多的子品牌、互聯網品牌或低價品牌,在一線市場上搶奪年輕人的胃口和喜好。比較有代表性的,海爾的Leader、美的華凌,以及格力晶弘、海信則有科龍、奧克斯有華蒜等等,均是要擁抱年輕人、擁抱性價比。
這也再次提醒市場上的眾多家電經銷商們,賣家電不是不能賺錢,而是不能賺大錢,也沒有高利潤了。相關商家,必須要對內提效率和抓管理、對外要提協同和速度。真正要靠商家自身的經營能力和水平去賺錢,而不是靠外部的市場慣性和政策紅利去賺錢了。
最重要的,眾多家電商家的投機式經營策略,在接下來的市場上,風險也會變得越來越大!
聲明:家電圈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一律嚴禁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