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晚,著名作家、原南京市作家協(xié)會副主席、秘書長俞律在南京逝世,享年百歲。
作家薛冰曾說:“俞律是南京城‘最后’一位才子。”俞律始終與讀書、寫字、畫畫、散文、詩詞、戲曲、吟誦為伴,走過近一個世紀的風雨。
2021年3月,俞律曾經(jīng)接受現(xiàn)代快報《讀品》周刊的專訪。那時的他,還在激情洋溢地談論文學:“我今年95歲了,我知道我應該休息了,但是我身體還可以,而且我對文學的感情太深了,我丟不開文學,我要干下去。”
斯人已逝,幸而,文學的力量可以跨越時空,超越生死。
四年前登門采訪時,俞老拄著拐杖站在門口迎接,笑臉盈盈地望著我們這群小輩。他從1941年在《曙光》半月刊發(fā)表第一篇文章開啟回憶,有關文學的往事,老人家都記得清清楚楚。
生于揚州、長于上海的他,最終是在南京這座六朝古都實現(xiàn)了文學夢。
1979年,結束了江浦務農的生活后,俞律放棄原本的銀行工作,從上海前往南京市文聯(lián)工作。作為南京市文聯(lián)的元老級人物,他見證并推動了南京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是南京文學薪火的重要傳承人。
1981年2月,在南京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由南京市文聯(lián)主持、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南京市作協(xié)前身)具體操辦的“南京文學創(chuàng)作講習所”正式招生。南京大學教授程千帆任所長,南大的另兩位教授包忠文、裴顯生以及文學工作者協(xié)會的劉舒為副所長。劉舒是文講所的發(fā)起人,俞律當時是劉舒的助手,參與了講習所的籌備與具體執(zhí)行工作。
那幾年,在南京鼓樓廢棄的檢閱臺,夜夜燈火輝煌,人聲鼎沸。“南京文學創(chuàng)作講習所”利用晚上的時間在這里開課。
“我跟學員們講,文學這個東西你一迷上之后,你就丟不開了。一定要‘迷’,不‘迷’的話,你搞不好的。”俞律曾這么說。
那些年,楊苡、蕭軍、顧爾鐔、葉至誠、趙瑞蕻、梁曉聲等著名作家、教授都在講習所授過課。很多作家都是義務講課。1984年,講習所由面授改為函授,更名為“青春文學院”。由俞律任教務長,馮亦同、林震公為副教務長,學員規(guī)模多達兩萬多人,后來他們中有的成為知名作家,有的成為文化機關、報刊、電視臺的負責人。青春文學院為延續(xù)南京的文學薪火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的文化人才,成為南京文學史上重要的存在。
俞律個人的創(chuàng)作,文風多走閑適路徑,以散文、詩歌為主,著有《湖邊集》《浮生百記》等散文集,以及《蕭嫻傳》等人物傳記;詩詞創(chuàng)作上追慕唐宋之風,厚厚一冊《菊味軒詩抄》凝結了他數(shù)十年的心血。
至于書法和繪畫,他承著名書家蕭嫻,并與林散之結下深厚友誼;而作為國畫大師李可染的長婿,俞律的畫風則在沿襲李門意蘊的同時也融入了個人風格。
俞律還有著“金陵吟誦第一人”之稱,那次采訪,他吟誦起《早發(fā)白帝城》來,聲音洪亮,唱腔婉轉。他說是采取京劇的唱腔,把音樂性和節(jié)奏性利用到吟誦當中。大學二年級時,俞律特意拜京劇名家蘇少卿為師,學習老生唱腔。也是因為京劇,俞律與李玉琴結為夫婦,相伴一生。
俞律為書齋起名“菊味軒”,他個人的詩詞集《菊味軒詩鈔》以及與夫人的畫冊合集《菊味軒畫釣》均是以此為名,豁達、淡然的心境盡顯其中。
詩、文、書、畫、戲,這五門藝術在俞律身上交融著。如俞律的女兒俞雨華在訃告中所寫:“父親一生與文學、書法、京戲相伴。他熱愛閱讀,文學經(jīng)典信手拈來;鐘情書法,家中墨香四溢;癡迷京戲,常亮嗓哼唱。他為人正直、善良,備受敬重。”
想起那次采訪時,俞律老如此說道:“我喜歡文學,文學就是‘玩’出來的。人家說你九十五了,老爺爺你還不休息嗎?對,按說是應該休息了,但我休息不下來,因為我丟不開文學,所以我還在寫,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歲,只要我還在,我還干文學呢。”
先生千古,文學之心永存。
現(xiàn)代快報/現(xiàn)代+記者 王凡/文 徐洋/視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