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康平歲月》一書,圖片來源:網(wǎng)絡
雙魚銅佩
——迄今最早的雙魚類文物
陳雅琴 孫會久
康平縣博物館藏
去過康平博物館的人會記得,有一件銅制雙魚佩飾模型,用玻璃罩著,赫然立于展廳之中。離它不遠的展覽區(qū),有它的原品。
雙魚銅佩飾出土于臥龍湖北岸馬蓮屯墓葬,這里是康平境內(nèi)年代最早的契丹墓葬,也是遼北地區(qū)迄今為止發(fā)掘的唯一一處契丹先族墓葬。
博物館的雙魚配飾模型,就是以馬蓮屯墓葬的出土物為范本制作的。原品不大,長5.3厘米,最寬的地方才3厘米,厚度只有0.4厘米。東西雖小,特征卻十分明顯,具有早期契丹族的文化特色。
這件雙魚佩所泛起的歷史和藝術浪花,成為康平的一個歷史文化符號。2019年沈陽(康平)臥龍湖大遼文化冬捕節(jié)開幕式上,以雙魚銅佩為創(chuàng)意藍本,設頭魚為兩條紅毛鯉魚,現(xiàn)場拍賣788888元,款項全部捐給本縣貧困學生,成就了一樁有名的善舉。
細看這件雙魚配飾,很有設計感,兩條魚的魚頭相對,兩條魚尾漂亮地并列成浪花的形狀,兩魚向上的魚嘴共同拱托著一個類似馬蓮垛形狀的東西,以這個“馬蓮垛”和兩條魚為中心,配飾的邊緣和兩魚的空隙被設計成了10個大小不等或圓或橢圓的孔,讓人聯(lián)想起魚在水里吐出的水泡泡。
魚,是自然界中的精靈,除了它的美食價值外,人們還賦予它一種美好的文化象征。魚諧音“余”,魚配飾,象征富裕有余,因而被廣泛佩戴。在篤信神靈的契丹遼國,魚配飾更被全民寵愛,賦予無限希望。
有學者專門研究了這件雙魚銅佩飾,把它與遼代契丹同類型雙魚飾物比較,發(fā)現(xiàn)這種形制的雙魚佩,是迄今有雙魚圖案的遼代裝飾中年代最早的。
雙魚形象在義縣奉國寺脅侍所拿的吉祥結上有,但義縣奉國寺是遼圣宗時期的建筑,年代屬遼代中期。
法庫葉茂臺遼墓中也出土過這種雙魚佩,但屬大遼末代天祚帝時期的墓群,已經(jīng)是遼代晚期,顯然更晚。
有雙魚紋樣的文物,數(shù)康平小城子發(fā)現(xiàn)的金代雙魚銅鏡最為典型。但這種雙魚已經(jīng)不是雙首相聚,而是首尾相接,且金代更在遼代之后。
所以說,馬蓮屯出土的銅雙魚佩,應該是同類發(fā)現(xiàn)中年代最早的,早到遼朝建國之前,很有可能早到契丹八部剛剛形成時期。
因其早,所以珍貴。
你若喜歡,請點下面專輯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