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有云:“脾虛則百病生”,聽起來有點嚇人,但并非是危言聳聽!特別是在春季,脾臟更是面臨著不小的挑戰。春季,是肝氣升發之時,萬物復蘇,我們身體里的肝氣也開始活躍起來,但肝氣過旺容易抑制脾胃功能,這就是中醫上講的“肝旺易克脾”。加之現代人飲食不節、久坐少動,容易導致內生濕邪困脾,脾喜燥而惡濕,一旦被濕邪多困,運化功能失常,各種脾虛的癥狀就會找上門:
飯后腹脹、食欲不振:脾主運化,脾虛時,消化功能就會減弱,出現腹脹、食欲不振等問題。
面色發黃、暗沉無光:脾虛導致運化功能受影響,營養不能被正常吸收,還會使氣血不足,呈現于面部就會黯淡無光。
身體乏力、精神萎靡:脾虛會導致氣血不足,出現四肢無力、精神疲乏等癥狀。
免疫力下降,反復感冒:脾為是后天之本,脾一虛弱,身體的抵抗力就會變差。
脾虛不調理,小心這些 “連鎖反應”
脾虛看似只是脾胃的小問題,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脾主運化、主升清、主統血,是人體的一個樞紐,如果脾出現問題,可能引發以下連鎖反應:
1、清濁不分,百病叢生
正常情況下,脾胃會把食物中的精華吸收,輸送到全身,把糟粕排出體外。但脾虛時,清氣不能上升,濁氣不能下降,就會出現各種問題。清氣不升,大腦得不到充足的營養,就會頭暈腦脹、記憶力下降;濁氣不降,堆積在腸胃,就會消化不良、腹脹腹痛,還可能引發腸道疾病。長期下去,身體的免疫力也會越來越差,各種疾病就會乘虛而入。
2、痰濕堆積,代謝紊亂
脾虛會影響水液的代謝,導致水濕在體內停滯,形成痰濕,從而造成代謝紊亂,引起肥胖導致體型臃腫,還會增加高血脂、脂肪肝等疾病的風險。
尤其是現代大多數人飲食失衡,喜好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加重脾運化負擔;久坐少動,導致脾經氣血瘀滯;情緒壓力,致使肝氣郁結,傷及脾臟,這些生活方式也使得春季脾虛加劇。因此更應該牢牢把握春季健脾黃金期,從中醫健脾四方面筑牢健康根基:
飲食調理:滋養健脾
想要滋養脾胃應該定期、定量用餐,且注意營養均衡,多吃一些脾喜歡的食物。中醫認為,黃色食物入脾經,小米能夠健脾養胃,南瓜可以補中益氣,紅薯健脾胃促消化。甘味食物補脾益氣,蓮子養心健脾,山藥健脾益胃,紅棗補中益氣。高纖維食物促進運化,燕麥潤腸通便,茯苓祛濕健脾,芡實補脾止瀉。這里不得不提以嶺健康旗下的津力旺植物飲料,其基于通絡養生八字經中的通絡理論,從脾論治,以“益氣養陰、健脾運津”為原則,精選絞股藍、山楂、山藥、烏梅、桑椹、桑葉等藥食同源成分,通脾絡、運脾津,讓水谷津液代謝更加順暢,使得脾運得健,從而達到調節血糖的功效。
穴位按摩:疏通絡脈
除了飲食調理,穴位按摩也是健脾的好方法。中醫經絡學說認為,人體經絡系統內聯臟腑,外絡肢節。按對了穴位,就會讓脾充滿活力!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是脾胃經上的重要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外側,犢鼻下 3 寸,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的作用。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 4 寸,按摩中脘穴具有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之功用。陰陵泉: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后下方凹陷處,按摩陰陵泉具有清利濕熱,健脾理氣。
運動健脾:中華通絡操
生命在于運動,運動也是健脾的重要手段。在眾多運動中,中華通絡操以通絡養生八字經理論為指導,融古貫今,動作簡單易學又對脾胃起到了調理作用。其中第二節“拂塵晃腰——調脾胃”重在調理中焦,活動腰腹部和脊椎,起到強腰健脊、促進腸胃蠕動、增強脾胃功能,反復練習可能增強脾的運化,改善糖代謝紊亂。
情志調節:疏肝健脾
中醫認為,肝主疏泄,調暢情志。不良的情緒會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郁結,進而加重對脾的克制。因此,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對脾的健康至關重要,多參加戶外活動,欣賞自然美景,舒緩情緒。
一年四季,自然規律表現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發展規律,而養生也應順應四時。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春季作為養脾的黃金時期,通過科學的飲食調理,經絡養護,適度運動和情志調節可以使得脾土得健,為夏長、秋收、冬藏打下堅實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