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的王榮慶和楊一鳴正在經歷一場“設計藍圖”變成“真家伙”的奇幻體驗。
作為廣州美術學院的研究生,他們還沒畢業就在汽車設計領域有了實打實的“戰績”。
從去年5月立項啟動,歷時6個月,10次匯報,4次遴選,他們的作品最終入選。王榮慶和楊一鳴感覺自己的想法不再懸浮,而是真真切切地變成了制作好的模型,還有望變成真的汽車。
當天馬行空的靈感、奇思、創意……統統揉進四個輪子的鋼鐵軀殼里時,汽車設計不再正襟危坐,冷冰冰的鋼鐵仿佛有了溫度。
更關鍵的是,作為年輕一代,有這樣的合作機會非常難得。這正是廣汽豐田聯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廣州美術學院啟動的校企合作項目,它將產學研深度融合的觸角伸向汽車造型設計的核心領域。車企與兩所頂級美術院校共同探索智電時代的設計變革和新時代的出行方式。
或許這就是汽車設計交給Z世代的新答案。
王榮慶是從師哥師姐的口口相傳中得知,這場校企合作的奇妙化學反應始于2023年廣汽豐田向廣州美院發出的"英雄帖"。車企老司機們向Z世代敞開設計室大門。
2024 年,合作活動繼續,主攻汽車外觀設計的王榮慶也躍躍欲試,想大展身手。
和上次活動不同的是,此次設計主要著眼于SUV車型,這也是王榮慶最喜愛的車型之一。
更讓王榮慶感興趣的是,本次活動的設計主題有兩大特色:第一,要用中國化的設計語言;第二點,更能發揮廣美學子的特有優勢——設計要和嶺南文化相結合。
王榮慶認為,在很多人的固有想法里,汽車是西方產物,在設計上也必然帶有西方的色彩。
但本次設計主題可以用中國化的設計語言,甚至還能引入嶺南文化,這讓王榮慶眼前一亮,自豪感也爆棚。
提到嶺南文化,他眼前出現的第一幅畫面就是,嶺南畫派的掌門人關山月老先生提到的嶺南水鄉!不同于小橋流水、蛙鳴一片的江南水鄉,嶺南水鄉似乎更具有剛勁之氣。
而這里的烏篷船,也不同于江南水鄉烏篷船的婉約,反而更有力量。
嶺南水鄉里的烏篷船,就是此次王榮慶汽車外觀設計的最大靈感來源。
然而怎么讓船的意象和車的外觀和諧統一,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設計活動中,讓王榮慶印象最深的是一次“翻車”。
就在王榮慶的設計項目進行到緊要關頭時,卻經歷了一次推倒重來。
當時王榮慶沮喪又緊張,離最終匯報只有一個月時間,卻要面臨大幅度修改。就在他手足無措時,廣汽豐田的設計師給了他很多幫助。
王榮慶說,這里的設計師不光專業厲害,人也非常nice,整體氛圍特別好。
廣汽豐田設計師得知王榮慶的設計遇到困難時,一直告訴他沒關系,還為他加油打氣:有這么多設計師一起努力,一定沒問題。
在設計師的幫助下,王榮慶終于把自己心中關于嶺南烏篷船的意向,落在了實際造型上。
車身與駕駛者,就仿佛是船與撐船人,穿插交替,產生船的意境,也構建起車與自然的交互關系。
嶺南的烏篷船對應強壯的SUV車型。六邊形的輪轂設計,正能彰顯SUV的力量感。而把方形木質漁船尾部的感覺融入車尾的設計,也給人一種穩重的安全感。
最終,王榮慶把此次設計命名為“溯”。意為,追根溯源,追溯中國文化與歷史,也暗含著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永遠傳承的意義。
此次活動中,中國文化與嶺南元素,不僅體現在汽車的外形設計上,還體現在汽車內飾中。
廣州美院的楊一鳴同學,就在汽車內飾設計中脫穎而出、成功晉級。
在楊一鳴看來,汽車的內飾設計,新不新穎很關鍵。但是與此同時,各種元素又必須和諧統一,最重要的是,對于消費者而言,要美觀,更要舒適。而這些都是需要設計師考慮到的。
楊一鳴此次的設計名叫“靜謐之境”。
作為土生土長的廣東人,楊一鳴從小浸泡在嶺南文化中,粵菜、粵語、茶樓,幾乎是他每天都要接觸的。
在和廣豐設計師交流的過程中,楊一鳴明白了,日常生活可以融于設計,但卻不能浮于表面。
這其中需要更深刻的挖掘與思考。
由于氣候和地理條件,廣東人好像天然地親近自然。出門就有山,三步就有水。這成了楊一鳴“靜謐之境”主題的最初靈感。
而再往深處探究,則是嶺南人乃至中國人的性格和處事風格。在并不十分張揚的性格里,有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式思索,也有著探尋內心世界,回歸伊始,由內而外重新感受生活的哲學韻味。
所以,無論在線條還是平面的處理上,楊一鳴都在追求渾然一體。包括座椅邊緣,沒有明顯的折角和銳利的邊界感,所有的線條都是完整的。這代表著一種開放與圓融。
而宋代家具就正好具有這種特點。它們簡約卻經典,經久耐看。
在座椅、方向盤、ip、console等部件,楊一鳴提取了宋代家具的簡潔純粹,進一步強化實用性與美感相結合的中式格調。
而這也正應和了新一代對于汽車設計的全新想象。
如果說那邊的廣州美院組是熱血青年的舞臺。那這邊清華大學的畫風更像學術大佬集體“下凡”。
清華大學的工業設計專業從來沒有“閉門造車”的經歷。
而汽車設計領域更是如此,一直與企業保持著極為密切的合作,教師們也頻繁投身企業合作與實踐活動中。
就像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專業副教授劉志國所說,汽車設計絕非一門僅靠在象牙塔內做學術就能成功的學科,唯有與企業緊密合作,才能把行業最前沿的動態傳遞給學生。
都說“內行看門道”,可有時候內行也得借一雙慧眼。這不,企業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的設計大咖們就組成了一個“跨界觀察團”——畢竟在汽車設計這場無限的游戲里,誰能提前嗅到年輕人的審美風向,誰就能在方向盤上雕出未來。
談及近些年的汽車設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業設計系教授蔡軍感觸頗深:科技的飛速發展,給汽車設計帶來了巨大變革。
自動駕駛讓人類司機集體「半下崗」,以前握著方向盤的手,現在都忙著刷短視頻、打游戲、甚至給朋友圈九宮格精修調色。車內空間突然成了大型真香現場,畢竟誰不想癱在移動客廳里邊擼貓邊追劇呢?
電動車的出現,更是讓設計界重新洗牌。沒了油箱占位置,設計師們的發揮空間更大了。
而車漆顏色也開始叛逆,從”老干部黑“集體跳槽到“多巴胺配色”。再過幾年路上跑的可能不是車,而是行走的盲盒。
這場變革背后,真正的游戲規則制定者其實是Z世代。他們早把“車標鄙視鏈”扔進歷史博物館——才不要老爸那代人用真皮座椅撐場面的“面子車”,反倒更關心自己在車里是不是舒適,甚至自己的寵物——毛孩子是不是有足夠的空間。
有趣的是,這屆年輕人連炫富都佛系得很。比起百萬豪車的鍍鉻裝飾,他們更愿意把預算花在車載咖啡機和寵物安全帶這些“小確幸”裝備上。畢竟在人均斜杠青年的時代,汽車早不是身份勛章,倒更像是載著生活方式的移動盲盒——可能裝著露營裝備、手辦收藏,或者一只正在打盹的胖橘。
當自動駕駛徹底解放雙手,車廂正進化為第三空間。未來的設計擂臺賽,比的恐怕是誰能把“車”這個鐵盒子,變成年輕人愿意曬朋友圈的“生活盲盒”。至于怎么運用國潮元素,讓AI助手說話帶點相聲味兒——這些腦洞大開的課題,就交給清華學霸和車企極客們慢慢解鎖吧……
1885 年,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匠心獨運,成功設計并制造出一輛由內燃機驅動的三輪車。自那時起,汽車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走過了 140 年的風雨征程。
在這悠悠百年的時光長河中,特別是近幾十年,科技似展翅騰飛的鯤鵬,以令人驚嘆的速度迅猛前行。在科技浪潮的強力推動下,汽車設計領域也掀起了驚濤駭浪,發生著天翻地覆、脫胎換骨般的變革。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未來,仿佛能看到那閃耀著科技光輝的汽車世界。未來的汽車,必將科技感十足,熠熠生輝。與之相伴而生的,還有那全新的汽車美學與審美理念,它們將如同璀璨星辰,照亮汽車設計的嶄新天空。
誠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劉志國所言:“變化是永恒的,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 在汽車設計的廣袤天地里,沒有一成不變的金科玉律,也沒有固定的標準答案。它的未來發展方向,如同隱匿在迷霧中的神秘寶藏,充滿了未知與挑戰,亟待學子們以智慧為鑰匙,高校以知識為燈塔,企業以資源為羽翼,共同去探索。
對于王榮慶同學和楊一鳴同學而言,作為年輕一代,他們已然能夠為企業貢獻奇思妙想,與廣汽豐田一同探索新時代的出行方式。
汽車早已超越了單純的出行工具這一范疇,它更像是一位貼心的摯友,陪伴著人們度過生活的每一段旅程。新一代年輕人,憑借著獨屬于他們的廣闊視野與靈動的設計靈感,如同一顆顆閃耀的新星,冉冉升起在汽車設計的天空。如今,他們已毅然決然地踏上了探索未來汽車設計的偉大征程,前方的道路或許蜿蜒曲折,但也充滿了無限的希望與可能,等待著他們去書寫屬于自己的傳奇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