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校區、園區、營區、商區“五區聯動”,為五角場街道創新發展提供了高效動能。然而,有限空間內的停車困局卻對工作和生活在五角場的居民們帶來了不便。
為破解停車難題,五角場街道堅持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以綜合網格治理創新為抓手,通過打造全域“四塊七處”共享停車體系,創新“挖潛空間、錯峰共享、多元共治”模式,成功破解老舊社區與商圈疊加區域的停車困局。
這場“螺螄殼里做道場”的實踐,街道以網格梳理、政企協同、數字賦能等舉措,將轄區閑置車位資源盤活再利用,使停車位利用率提升40%,為超大型城市社區治理提供了新范本。
擴容巧借周邊力
盤活錯峰新布局
面對土地資源緊缺的硬約束,五角場街道以“向立體要空間、向共享要增量”為突破口,巧妙挖掘空間潛力,深度激活商圈資源。
在翔殷路934弄小區,通過集約利用空地建設3層立體停車庫,新增36個車位,填補了28個停車缺口。這一“折疊空間”,使原本僅能停放48輛車的地面空間擴容至84個車位,資源利用率提升75%。
街道還聯動新紀元國際廣場、3號灣廣場、五角場蘇寧、創智天地等商業體,將部分利用率較低的地下非機動車庫改造為共享停車區,釋放1200余個車位供周邊社區居民選擇就近潮汐停放。
在空間無法挖潛的情況下,五角場街道則依托網格工作站大數據治理優勢,動態監測區域內車輛流動情況,高效盤活停車空間。
技術賦能“先到先停”。在政立路1588弄小區,以網格工作站實時監測系統為依托,創新“先到先停”智能分配系統,結合道路劃線優化,使車位周轉率提升40%。
共建共享匯民情
多元共治破壁壘
破解停車難題,五角場街道不僅僅是探索空間與技術上的突破,更依靠著社區里的治理合力,將“政府主導”轉化為“群眾主動”。
政立路1588弄小區通過“百腦匯議事堂”收集居民意見,重新制定的《車輛管理制度》獲90%業主支持,外來車輛過夜管控措施使業主停車便利度提升50%。
翔殷路934弄小區立體車庫投用后,居民共商協調使用這一“折疊空間”,原先因停車引發的居民矛盾得到有效緩解。同時,據第三方評估顯示,該小區消防通道占用率降至1%以下,“12345”熱線投訴量同比減少40%。
通過立體開發、錯峰共享突破物理空間限制,五角場街道實現資源存量激活。以網格化治理、智能分配系統提升管理精度,降低制度執行成本。而在黨建引領下的多元主體協商機制,將“政府主導”轉化為“群眾主動”。
當停車位成為連接民心的紐帶,當共享思維重構社區關系,這種“挖潛空間、錯峰共享、多元共治”的創新模式,不僅破解了土地資源約束下的停車困局,更構建起多元主體共建共治的新格局。
隨著楊浦“全域停車共享計劃”的推進,五角場的經驗不僅重塑了城市微更新范式,更通過共建共享的情懷與機制,讓方寸之地煥發包容性與生命力,為超大城市精細化治理提供可復制的實踐樣本。
文字 |成佳佳
圖片 |成佳佳
編輯 |奚宇軒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楊浦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