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曾。最近刷手機,看到一條挺扎心的老新聞:影帝黃渤,把親爹送進了養老院。這條新聞雖然發生在去年,但是對我來說他確實是條新聞,因為我是剛剛才看到。先聊一下這件事情的始末,最后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感觸和看法。
當年這條新聞網友也是眾說紛紜:有人罵他“不孝”,但也有人替他說話:“沒經歷過的人,真沒資格評價。”
“連親兒子都認不出”,這病到底有多難?
黃渤老爸的病,叫阿爾茨海默癥,也就是老年癡呆。這病不像感冒發燒,吃個藥就能好。患者會慢慢忘記一切——忘掉自己是誰,忘掉回家的路,甚至忘掉最親的人。至今沒有特效藥,醫學也不清楚機理,也就是說近似絕癥,只不過比起其他病進程會稍微慢一些。
給大家分享一段影帝的經歷:有次老爺子走丟了,黃渤接到電話匆匆趕到,找到的時候老爺子穿著單衣在街上轉悠,嘴里念叨著“接小渤放學”。等他沖過去,父親卻客氣地問:“您是黃先生嗎?”一句話,扎得人心疼。試問大家,誰能受得了?更崩潰的是,老爺子有時還會突然暴躁,砸東西、把藥當肥料撒花盆里……
年入過億又怎樣?有些事錢真的解決不了
有人說:“黃渤年入上億,請個保姆不就行了?”那你就想簡單了。家里沒有病人的沒有發言權。我是有發言權的:現在的養老院很多都是醫養結合,基本配備就是一個小型醫院,我去過燕郊的一家養老院,挨著當地三甲醫院,老人樓里每層都有護士站,小病不出門,大病優先治,這一套下來,真的是家里沒辦法比的。
但黃渤最難的不是花錢,是“沒時間”。拍戲、宣傳、滿世界飛,他連睡覺都是奢侈,更別說天天守在老爹床邊。有次拍戲中途,家里打電話說老爺子走丟了,他急得差點撂挑子,最后還是劇組硬扛著等他處理完家事。這種撕裂感,哪個打工人沒體會過?對于他這種家庭情況,養老院反而是更靠譜的選擇。
送養老院=不孝?這觀念該改改了
中國傳統講究“父母在,不遠游”,可如今多少人背井離鄉打工?又有多少家庭,一邊是病床上的老人,一邊是幼兒園門口的孩子,中間還夾著房貸車貸?
黃渤說過一句話:“孝順不是綁在床前,而是讓父母有尊嚴地活著。”他有段時間每周開車200公里去養老院看老爹,帶老歌磁帶、零食,陪他聊年輕時的糗事。雖然父親可能下一秒就忘記他是誰,但那些熟悉的旋律和味道,至少能讓老人短暫地安心。
反觀現實,多少子女為了照顧老人辭職,最后拖垮了整個家?中國有4200萬阿爾茨海默癥患者,專業護工缺口300萬,這不是靠“孝心”就能填平的坑。
黃渤的選擇,撕開了養老最痛的一塊疤
這件事吵得越兇,越說明一個問題:我們的社會,還沒準備好面對老齡化。
過去“養兒防老”那套,在996、異地打工、獨生子女的今天,早就不夠用了。養老院不是洪水猛獸,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反而能讓老人少受罪、子女少崩潰。就像黃渤選的養老院,有海景房、有社交活動,比關在家里對著四面墻強多了。
更戳心的是,黃渤自己也沒放過自己。他退出綜藝,搞起了“阿爾茨海默關愛計劃”,資助了100個困難家庭做居家改造。他說:“哪怕能讓100個家庭少走彎路,也值了。”
最后說兩句
罵黃渤“不孝”的人,可能沒經歷過24小時盯著老人不敢合眼的煎熬,沒試過被至親當成陌生人的心碎。
養老從來不是一道是非題,而是一道生存題。當疾病和現實撞在一起,我們能做的,或許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家人最好的安排。
黃渤的故事,不該止于一場罵戰。它該讓更多人看到:真正的孝道,不是道德綁架,而是讓愛有更多可能。我不愿意送父母去養老院,但是我的孩子要是送我去,我是可以接受的,不怪她。
愿天下父母老有所依,愿所有子女不被孝心壓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