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特朗普促使歐洲呼吁建立自己的核保護傘?!泵绹度A爾街日報》3月24日發文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美國政府暫停了對烏克蘭的援助并試圖恢復與俄羅斯的關系,這讓許多歐洲人感到擔憂。他們擔心美國將拋棄歐洲,呼吁利用法國和英國的核武庫建立獨立的“歐洲核保護傘”。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美國一直在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目前,美國在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荷蘭和土耳其這五個歐洲國家部署了約100枚戰術核武器。這些核武器處于美軍的控制之下。
“特朗普在擁抱俄羅斯以及拋棄傳統盟友的路上會走多遠,還有待觀察,但‘西方’可能已經消失了。”當地時間3月8日,《紐約時報》巴黎分社社長、專欄作家羅杰·科恩(Roger Cohen)撰寫題為《歐洲在情感沖擊中應對新時代》的評論文章。文章稱,美國總統特朗普重返白宮后,歐洲不斷遭受到沖擊,掙扎于一個“新時代”中。他哀嘆,長期以來所謂“西方”這一概念,如今已經蕩然無存,而將取而代之的,或許是中美俄歐的多極化林立和大國競爭之下的爭斗不休。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向歐洲盟友提供核保護并履行集體防御承諾,一直被歐洲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隨著特朗普第二任期開始以來在歐洲安全問題上的立場“退縮”,歐洲國家開始感受“美國優先”政策給它們造成戰略沖擊,紛紛質疑美國“核保護傘”是否可靠。有美國媒體評論:“對許多歐洲人來說,特朗普給北約的核保護傘打了洞。”風雨欲來,歐洲不得不考慮“自己撐傘”。馬克龍3月18日宣布,將改造距離德國邊境不足200公里的呂克瑟伊空軍基地,使其能夠容納可攜帶核武器的“陣風”戰斗機。
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核問題項目研究員指出,即便英法聯手,難以在美國突然撤出歐洲情況頂替美國位置。據《中國軍網》介紹,“延伸威懾”是美國核戰略重要組成部分,美國賴以維系全球同盟體系重要手段之一。若美國突然撤出歐洲,英法兩國很難撐起“核保護傘”。英法兩國核武器庫規模是嚴格根據自身利益需要形成,相較法國英國,美國擁有超1700枚處于部署狀態核彈頭。英法核理論并不相容。英國明確規定,該國核威懾力用于保護北約,法國堅持其核打擊力量獨立于北約指揮之外。
值得注意的是,法國總統馬克龍在闡述其擴展法國核保護傘想法,一直拿“俄羅斯威脅”說事。俄外交部網站3月6日發布聲明,馬克龍的講話“清晰地發出核恫嚇的聲音”,俄羅斯將在國防規劃中考慮法國總統的講話。聲明指出,馬克龍講話全都是對烏克蘭的安全保證,對俄羅斯的安全保證只字不提。如今歐洲需要“和談判”而非“核威懾”。目前,烏克蘭危機迎來關鍵拐點,如何真正實現?;?,需要各方把握機會,回應關切,理性應對。如今的歐洲,需要就和平坐下來談判,而非“威脅”與“核威懾”等方面再唱高調。
與此同時,美國科學家聯合會2月份的一份報告指出,“通過三年來對文件收集觀察,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美國正準備15年來首次將核彈頭重新部署到其位于英國的主要空軍基地”。此舉或許表明,美國尚未放棄保護北約盟友的承諾。從核彈當量來看,歐洲的核武庫根本無法與俄羅斯相提并論。英國皇家三軍研究所的盧卡什·庫萊薩表示,擴充歐洲的核武庫就算不需要數十年,也得花好幾年進行投資和研發。但威懾力不僅僅是導彈數量的問題,展示歐洲核力量的作戰可信度也至關重要。
法國提出為歐洲提供“核保護傘”,反映歐洲國家在美國逐漸退出后安全焦慮。法國派遣可攜帶核武器陣風戰斗機進駐德國,確實是一次重要軍事信號,顯示法國想在歐洲安全事務上扮演更重要角色意圖,僅憑法國現有的核武庫和軍事實力,很難真正為歐洲提供可靠核保護。歸根結底,法國的“核保護傘”更像是一種政治姿態,目的是在當前歐洲安全局勢變化的背景下,提高自身在歐洲的影響力,而非一個真正可行的防務承諾。歐洲的安全未來,依然離不開美國,法國的算盤恐怕難以如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