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咸鏡南道的稻田里,一名朝鮮婦女彎腰收割稻穗。她的草帽邊緣已被曬得發白,褲腳沾滿泥漿,臉頰凹陷的輪廓在烈日下格外清晰
。這樣的場景在朝鮮農村并不鮮見——婦女們用鐮刀手工收割作物,田埂旁堆著成捆的玉米稈,遠處偶爾傳來集體農莊的口號聲。
一位曾參與朝鮮農業援助的中國工程師回憶:“他們的耕作方式像極了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牛拉犁、手工脫粒,連晾曬玉米都鋪在柏油路上。” 在開城郊外,2012年的秋收照片顯示,數十人排成縱隊傳遞玉米棒,仿佛一條人工流水線。這種集體勞作的效率或許不高,卻是應對機械與燃油短缺的無奈選擇。
2015年8月,江原道的鄉村土路上,幾名農民騎著老式鳳凰牌自行車駛過。車筐里裝著從合作社領到的配給玉米,后座綁著修補屋頂的茅草。這樣的畫面與2011年黃海北道的場景驚人相似:馬車與破舊卡車并行的公路上,紅色標語牌寫著“以速度戰精神建設社會主義強盛國家”在咸興市郊區,2011年的照片記錄了更原始的運輸方式:男女老少擠在敞篷卡車上,身下墊著稻草,懷里抱著南瓜。司機說:“這輛車服役30年了,零件都是東拼西湊的。” 道路建設同樣緩慢,2011年江原道某村莊,工人們用石夯夯實路基,屋梁上懸掛的“忠誠”橫幅,與簡陋的施工設備形成刺眼對比
邊境線上的兩個世界
2016年2月,鴨綠江冰封的河面上,新義州的朝鮮百姓圍坐烤火。對岸丹東的霓虹燈徹夜通明,江這邊卻連路燈都罕見。一位常往返中朝的商人透露:“朝鮮農民私下用中藥材換中國的手電筒,一節電池能抵他們三天工分。”這種對比在2020年達到戲劇性頂點。當平壤的黨員們乘火車奔赴災區重建農村時
,中國東北的農民正通過“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提升畝產效益——這種技術在吉林每畝增收150元,而朝鮮農民仍掙扎于是否能用上國產化肥
在物資匱乏的日常中,朝鮮農民發展出獨特的生存策略。2011年咸鏡南道的農田里,婦女們將玉米稈編成籮筐,稻殼混合黏土制成墻體保溫材料。2015年某村莊的屋頂上,家家戶戶用廢舊輪胎固定防雨布,遠看像一片片黑色補丁這種堅韌在災后重建中尤為明顯。2020年颶風過后,平壤派出的黨員工作隊與農民同吃同住,用竹篾修補房屋,將受損玉米釀成烈酒消毒。一位參與重建的干部說:“我們沒有大型機械,但有人海戰術。”
盡管表面維持著計劃經濟模式,市場經濟的萌芽已在縫隙中生長。2015年平壤某黑市,農民用自家腌制的泡菜換取中國產塑料盆;2020年咸鏡北道,承包制試點讓部分農戶可保留30%收成
這種變化在邊境地區更顯著。新義州的漁民會偷偷多捕幾網魚,曬成魚干后通過中間商銷往中國。一位丹東商人說:“他們現在精明得很,學會用手機計算匯率差價了。”
但這些“越軌”行為隨時可能被巡邏的士兵打斷——正如2010年鴨綠江畔,行人被突然出現的軍警驅散的畫面所記錄
當我們的鏡頭掃過朝鮮農村——那些曬得黝黑的面龐、修補過無數次的農具、標語剝落的集體宿舍——看到的不僅是停滯的時光,更是一個民族在封閉與開放之間的艱難抉擇。正如咸興郊外那位捧玉米的婦女,她的背簍里裝著整個國家的重量:既要喂飽今天的肚子,又得守護昨天的信仰。
或許正如某位朝鮮學者私下所言:“我們走得很慢,但從未后退。” 在這片土地上,每粒玉米的成長都是對生存的莊嚴宣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