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如今,“一帶一路”的經濟發展倡議,不僅帶動了中國經濟實力的提升,也帶動了沿途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發展。
古人開辟廣闊的貿易通道,開辟海上絲綢之路,真可謂是前人栽樹,后人乘涼。
海上絲綢之路在中國古代的對外貿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一度成為我們主要的對外交流通道。
但是在明朝末年中原王朝和朝鮮的交往過程中,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感卻并不高。
這條通道雖然確實存在,可通道的使用頻率相比前朝有著明顯下降。
而且不管是明朝皇帝還是朝鮮國主,他們對北方海上絲綢之路也并不如過去重視。
這是因為,這條通道在當時已經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的局限性問題分別體現在哪些方面?在后世,海上絲綢之路又怎樣重新得到重用?
風險較高,使用較少
對外貿易的重要性,在任何一個歷史階段都不言而喻,強行閉關鎖國,切斷國內與國外的一切聯系,最終只會導致國家固步自封,落后于世界潮流。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君主,對這一真理有著非常透徹的認知,所以他們積極開展對外交流與貿易,友好地拉近中國和周邊國家之間的關系。
針對外交路徑開辟問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漢朝的外交使臣張騫,他對絲綢之路的開辟起到了重要作用,沒有他,或許就沒有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廣泛交流。
絲綢之路一般代表陸上通道,這條通道兩端是邊境地區的自由貿易市場,沿途也會有眾多民族的商人匯集。
來自中原王朝的茶葉和絲綢,來自少數民族的戰馬和服飾,共同托起了這條道路的繁榮之境。
當然,古代的交通運輸通道絕不僅僅只有陸路一種形式,海上運輸,同樣不容忽視。
提到海洋運輸問題,那就不得不提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
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與東北和西北的鄰國溝通交流的重要路徑,不同的國家,也在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痕跡。
但這些國家中,一定不包括朝鮮。尤其是中國的明朝末年,北方海上絲綢之路在中朝兩國的貿易體系中存在感并不高。
雙方互通有無,最主要依靠的還是陸上交通方式。
這是因為,海上交通運輸通道的不確定性太大,風險太大,而且一旦發生任何意外,后果恐怕兩國都無法承受。
天啟元年,中朝兩國的使臣就曾發生過意外事故。
當時受到中原王朝的召喚,朝鮮派出了一部分代表團,通過北方海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
他們在出發之前,特意研究了風向、海水流動方向以及天氣狀況,確保萬無一失后,他們這才最終敲定出行日期。
有備無患,總是沒錯。所以代表團還帶上一系列防風、防雨、防溺水的工具,在路途中也格外謹慎,隨時關注著周邊的環境變化。
人算趕不上天算,意外突然降臨之時,人們沒有提前察覺任何征兆。
當代表團所乘坐的船只漂浮到海水中間時,天氣突然大變,烏云籠罩著整片海域,狂風掀起了層層大浪。
沒過多久,天上就開始下起小雨。這突如其來的異常情況,原本代表團還能勉強應付,可是隨著大家在海面上待的時間越久,天氣狀況越是糟糕。
烏云越來越多,濃得像化不開,天地之間仿佛變成了一片黑暗的混沌,代表團的成員們身處其間,被雨水打濕了視線,看不清前方的路,也不知自己的處境會有怎樣的危險。
海上的風浪越來越大,狂風吹過的聲音像鬼哭狼嚎一般,擾得人心緒不寧,一層層海浪拍打著船底和甲板,眼看著牢固的船只就要支撐不住。
突然一個大浪猛地向他們所在的方向打來,巨大的船只徹底被掀翻。
事情發生得特別突然,所以即便代表團們提前準備了各種工具,也沒有來得及派上用場。
很快,他們的生命就被大海吞噬,狂風暴雨之中的大海,就像一頭不知饜足的怪獸,無情地吞噬所有還存在著光亮的地方。
這一次朝鮮的來訪以失敗而告終,代表團的所有成員幾乎都喪生于大海之中,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也因此而被冠上了惡魔般的稱呼,朝鮮人再也不敢輕易涉足。
有時陸上交通實在不甚方便,他們才會緊急開啟海上絲綢之路的運輸方案。
據統計,在明朝中后期,中朝兩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交流時總共發生過六次意外,且每一次都有無辜成員喪生。
生命的教訓,讓人們不敢再大意。所以海上絲綢之路的使用頻率越來越低,后期大家還是把運輸和交流重點放在了陸地通道上。
其實雙方之所以付出那么大的代價,還有一個原因在于,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投入使用的時間不長,所以雙方代表團成員的經驗都不太充足。
在明朝社會局勢安穩的時期,中朝兩國都不約而同地使用陸地通道,但是明朝末年,社會出現了動蕩,后金占領了陸地通道的交通要塞,致使這條路無法再正常使用。
在國內政治一片混亂時,統治者還是認為,對外交流決不能就此終止,所以既然陸地不能用,那就另辟蹊徑,從海上通過。
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是對陸地交通運輸方式的一種補充和替代。
不過這一時間也只持續了短短十幾年,朝鮮向清朝俯首稱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也不再被他們所重視。
多爾袞率領滿族軍隊進軍山海關,逼死李闖王,占領北京城以后,新興的政權也在重新考慮對外交流問題。
清朝人從小生活在內陸地區,對江河湖海的具體情況并不熟悉,所以他們自然會選擇最讓自己擁有安全感的方式,那就是陸上交通運輸通道。
隨著清朝的統治時間越來越久,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擱置時間也越來越長。
溝通延遲,造成誤會
如果過分依賴海上絲綢之路,那么兩國就無法按照實際政治需求,隨時開啟交流模式,畢竟從海上出行,人們不得不考慮自然環境和天氣情況。
這樣的現象會在一定程度上導致溝通的延遲和信息的誤差,從而造成不必要的誤會。
在雙方交流最為順暢的那段時間,朝鮮內部出現了一些政局動蕩問題。
朝鮮統治者遇到了強有力的謀反者,他們對朝鮮的官僚體系十分熟悉,也提前掌握了軍隊武裝力量,所以來勢洶洶,不把朝鮮王逼下王位誓不罷休。
為了應對突如其來的謀逆事件,朝鮮統治者焦頭爛額,他一邊調集全國范圍內的駐軍資源,一邊針對動蕩的政治局面重新作出官僚體系的部署。
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他才平息亂局,重掌朝政。
可這樣一來,中朝兩國原定的交流時間便被耽誤,明朝皇帝不知朝鮮內部發生的具體事項,所以對朝鮮統治者的心思產生了諸多揣測。
他認為,朝鮮沒有按照既定時間前來朝貢,這是對大明王朝權威的蔑視,也是對皇帝的挑釁。
兩個國家徹底斷開聯系,雙方都無法感知對方的情緒,信息上的溝通不暢,導致了兩國產生巨大的政治誤會。
明朝統治者甚至想出兵征討朝鮮,要求他們給出合理的解釋,或者直接把這個王朝徹底滅掉,以免留下隱患。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朝鮮內部的政局動蕩情況,后來也逐漸傳到了明朝皇帝的耳朵里。
這非但沒有讓明朝皇帝放下戒心,反而讓他對朝鮮未來的局勢更加戒備。
畢竟現在朝鮮統治者地位不穩,未來誰會成為勝者,這無法說清,若是朝鮮改弦更張,改變執政風格和路線,中朝兩國還能維持像以往那樣的友好情況嗎?
與其被動地等待局勢清晰,不如先下手為強,直接插手朝鮮內政。
在明朝官員已經開始商討對待朝鮮的征討事項時,朝鮮使臣終于姍姍來遲。
雙方約定的時間是三月,而此時已經到了五月,兩個月的時間差,讓許多重大事項都被耽誤。
朝鮮使臣也向明朝皇帝解釋,若雙方此次的交流途徑以陸地交通為主,那他們可以提前派出信使,告知朝鮮的具體情況。
可偏偏廣闊的海面阻擋了兩國的交涉,海上天氣的不確定也讓兩國無法及時有效地進行溝通,這就導致了不必要的誤會產生。
經此一事,朝鮮統治者對于北方海上絲綢之路更是敬而遠之,不到萬不得已,他并不想再次啟用這條通道。
當然,這也與明朝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在信息傳輸相對落后的時代,一條通暢的交流渠道十分珍貴。
但是若渠道中途出現各種各樣的外部因素影響,使它的利用價值下降,那與其苦苦堅持,不如就此放棄使用。
政治意義,十分深遠
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使用時間不長,導致中朝兩國的代表團成員海上行駛經驗不足。
海上隨時可能出現的自然事故,也會對兩國交流造成障礙,海上運輸必然會出現信息交流滯后問題,這也會對雙方的政治工作產生影響。
從實際功能的層面來看,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利用價值似乎不大。
但這僅僅是針對明朝末年的時代背景而言。若是把時間軸調撥到近現代,我們會發現,海上絲綢之路的政治意義遠遠超出大家的想象。
它是連接中國與俄羅斯、中國與朝鮮、中國與韓國的重要海上通道,也是不少進出口商品來往中國的海上必經之路。
如今我們的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客觀的現實條件已經能夠彌補海上運輸通道的天然缺陷,所以海上絲綢之路再次受到了人們的重視,并且在國家政策結構中扮演了不可忽視的角色。
任何一條道路的存在,都自有其意義,海上絲綢之路的存在,兼具了歷史意義和政治意義。
它是古代的中華兒女對外交流的見證者,也是現代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承載者。
結語:
相比于陸地運輸通道而言,海上絲綢之路具有較為顯著的不確定性。
古代人們的航海技術還沒有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各類航海工具也還沒有問世,所以陸地交通比海洋交通更具優越性,這也就導致北方海上絲綢之路的使用頻率一再下降。
參考資料:
《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與朝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