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編織400公里擊落的軍事童話?
當全球軍事觀察家還在為中國霹靂-17導彈400公里射程驚嘆時,一則來自烏克蘭戰場的消息瞬間引爆輿論——俄羅斯自媒體宣稱蘇-57戰機用R-37M導彈創造了400公里外擊落蘇-24的"世界紀錄"。這個數字不僅超過霹靂-15公開數據,更直逼美國正在研制的AIM-260預期指標。
但當我們撥開迷霧審視真相,這場"超遠程擊殺"的敘事鏈條上布滿了技術漏洞與信息陷阱。
在這場軍事敘事的傳播鏈條中,英國國防部的報告被反復"加工"成神話素材。原始報道僅提及蘇-57可能使用R-37M導彈擊落目標,既未確認戰果也未說明距離。經過俄羅斯軍事博主的"二度創作",普通讀者接收到的已是添加"400公里"射程參數的"魔改版"戰報。這種信息失真現象,恰似現代版"三人成虎",暴露出軍事信息傳播中的認知戰特征。
從技術層面解構這場"神話",R-37M導彈的物理極限構成第一道技術壁壘。
這款源自蘇聯80年代設計的導彈,采用機械掃描雷達與半主動制導的"古董級"組合,最大理論射程雖標注為400公里,實則依賴載機雷達全程照射。以蘇-57的N036"松鼠"雷達為例,其對戰斗機目標的實際鎖定距離不超過200公里。
即便算上導彈慣性導航階段的滑翔距離,要實現400公里有效殺傷,就如同要求弓箭手在濃霧中射中千米外的移動標靶。現代超遠程空戰的關鍵,在于構建"三位一體"的作戰體系。中國空軍近年展示的"A射B導"戰術,依托空警-500預警機的數字陣列雷達與高速數據鏈,配合霹靂-15導彈的雙向數據鏈,形成閉環殺傷鏈。
反觀俄羅斯現役的A-50預警機,其機械掃描雷達刷新率不足,數據處理能力僅相當于90年代水平,根本無法支撐400公里級的協同制導。缺乏體系支撐的遠程導彈,就像沒有衛星導航的洲際導彈,再遠的紙面射程也難逃實戰打折的命運。
在這場"射程競賽"背后,隱藏著空戰形態的深層變革。
美國加速推進AIM-260項目,中國批量列裝霹靂-17,俄羅斯炒作R-37M戰績,實質都是對"先敵發現、先敵打擊"作戰理念的爭奪。但真正的技術分水嶺,不在于導彈能飛多遠,而在于能否構建覆蓋"探測-決策-打擊-評估"全流程的智能殺傷網。當中國在珠海航展展示"忠誠僚機"與智能空戰系統時,傳統意義上的"射程競賽"已升級為"戰場物聯網"的全面競爭。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勢力正利用公眾對軍事科技的神秘感,刻意制造"技術奇點"假象。俄羅斯自媒體鼓吹的"400公里神話",本質是信息時代的心理威懾戰術。這種敘事策略與"高超音速武器無敵論"、"人工智能決勝論"同屬認知戰范疇,旨在用夸張數據影響對手決策判斷。
拆解這類信息泡沫,需要我們建立基于物理定律的研判框架:
任何脫離能源供給、信息傳遞、材料強度限制的"黑科技",都是違背基本科學原理的空中樓閣。
站在空天技術革命的臨界點,超遠程空戰正在改寫"目視距離內決勝負"的傳統認知。
但真正的技術突破,永遠建立在嚴謹的工程實踐之上。當某天中國戰機在實戰中創造超遠程擊殺記錄,那必將是在預警機數據鏈、導彈智能制導、戰機隱身性能等多領域實現系統突破的結果,而非依靠某個"神奇導彈"的單項突進。
畢竟,現代戰爭從來不是武俠小說中的"絕世神兵"對決,而是國家科技實力的綜合較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