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明永動機連殺5人
1999年,重慶某出租屋。
嫌犯廖某將客廳改造成5米長帶電水池,誘騙5名“棒棒”(體力勞動者)舀水時觸電身亡。
廖某冒用他人身份證租房,案發后“人間蒸發”,身份成謎。
2022年,警方通過案發現場礦泉水瓶的指紋比對,鎖定剛出獄的廖某。
墻上潦草數字“22、3、5.1、0.7、5”對應水池構造(22塊磚長、3層磚高、5張鐵板通電裝置),筆跡鑒定鎖定廖某。
警方在其秘密工作室發現永動機裝置,廖某心理防線徹底瓦解。
司法審判
2023年核準追訴,認定“手段殘忍、情節惡劣、后果嚴重”。
2024年12月,重慶市五中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廖某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目前二審審理中。
定義與幻想
永動機指無需外部能源即可無限運行的機械裝置,違背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第二定律(熵增定律)。
歷史執念
從中世紀到近代,達·芬奇等科學家曾嘗試設計永動機,均以失敗告終。現代科學已徹底否定其可能性。
三重扭曲邏輯
偏執型人格:堅信“殺人能突破思維極限”,將暴力與創造力強行關聯。
妄想癥:認為“犧牲他人”是實現永動機的必要代價,漠視生命價值。
技術儀式感:精心設計殺人裝置、記錄數字密碼,滿足掌控欲與“科學探索”的扭曲成就感。
用偏執掩蓋無能,以暴力偽裝“創新”,暴露極端思想危害。
某論壇討論顯示,12%網友對“科學狂人殺人案”表示“理解創新代價”,反映偽科學崇拜的潛在風險。
法治層面
案件歷時24年,但因“后果極其嚴重”,最高檢仍核準追訴,體現對惡性犯罪的零容忍。
死刑適用:廖某被判死刑,法律完成對生命的最終審判。
教育缺失
需加強基礎教育中的物理學常識與科研倫理,避免“永動機”等偽科學幻想滋生犯罪。
關注孤僻人群的心理干預,防止極端行為。
公共安全
刑偵技術進步(如指紋比對、大數據分析)成為破案關鍵,需持續投入提升破案效率。
5名受害者均為底層勞動者,案件凸顯社會對弱勢群體的安全保護不足。
歐美多國曾發生“科學狂人殺人案”,需警惕跨國偽科學組織滲透。
中科院院士王志剛指出,“用科學外衣包裝犯罪比永動機更可怕”,呼吁加強科研倫理監管。
永動機相關內容舉報量激增,平臺需強化審核,遏制偽科學傳播。
這起案件是人性之惡與科學無知的結合體。當“永動機”的幻想被暴力與鮮血染紅,法律與科學需共同筑牢文明底線。唯有尊重生命、敬畏自然規律,人類才能在創新之路上穩健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