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24日,開國元帥彭德懷的追悼會,即將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他生前的戰友、親屬都會到場。
而此時,彭德懷的妻子浦安修也提出,希望能夠參加追悼會。但是,她的請求卻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對。
妻子參加丈夫的追悼會,這本是天經地義的,為何還有人要反對呢?難道浦安修曾經做過什么不可原諒的事情嗎?
這一切,還要從他們的婚姻佳話說起。
彭德懷元帥的前半生經歷坎坷,有過兩次并不成功的婚姻。第一次,他的未婚妻遭惡霸逼迫而死;第二次,則是因為革命,兩人勞燕分飛。此后,彭老總心灰意冷,已經不打算再娶了。
但是,熱心腸的陳賡,卻一直希望為彭德懷牽線搭橋,給他找一個知冷知熱的人。1938年,他發現了剛剛來到延安的女干部浦安修,覺得她辦事積極,性格活潑,與彭老總很相配。于是,他便開始尋找機會,讓兩人相識。
不久之后,延安舉辦了一場籃球比賽,浦安修是其中一名參賽選手。彭德懷在陳賡的勸說下,放下工作,一同去看了比賽。
結果在賽場上,浦安修健康積極的身影,一下子就吸引了彭德懷。陳賡發現這一情況后,便開始創造機會,多讓彭德懷和浦安修兩人相處。逐漸地,他們之間有了感情基礎,并且在不久之后正式結婚。
此后,雖然彭德懷經常外出指揮戰斗,夫妻二人聚少離多,但仍然是相濡以沫,不離不棄,攜手走過了三十多年的時光。
兩個人的婚姻,可以說是不完美的,但也可以說是完美的。說不完美,是因為他們沒有一個自己的孩子。彭德懷在結婚時,已經是一個中年人了。而且,由于他極端自律,不許妻子在自己身邊工作。
所以在浦安修的生育黃金年齡,兩人很少在一起。等到抗美援朝開始后,彭德懷已經步入老年,身體變差了,只能接受現實;而之所以說他們完美,是他們在感情上十分和諧。
浦安修的身上,沒有女學生的嬌驕之氣;而彭德懷雖然脾氣很大,但是也懂得尊重妻子。
同時,兩人還撫養著八個子侄,和左權將軍的遺孤左太北,也有人承歡膝前。所以,他們的婚姻,仍然幸福得讓人羨慕。
新中國建立后,彭老總先是去朝鮮指揮抗美援朝,之后又擔任國防部部長,為國家的安全殫精竭慮。而浦安修,則是先在企業工作, 之后又被調到一所高校擔任黨委副書記。他們在為國家作貢獻的同時,感情也一直很穩定。然而,一切都在1959年發生了變化。
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上,彭德懷對當時一些激進的經濟政策提出了批評,而且用詞相當激烈。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則是借機開始挑撥毛主席與他的關系。不久之后,彭德懷被免職,搬到了掛甲屯吳家花園獨自生活。
作為妻子的浦安修,自然也受到了影響。她不僅多次受到無端的批評,工作也岌岌可危。雖然經過一些領導的關照,她的職位得以保留,但是每天都會有不同的人前來與她談心,內容都是關于彭德懷日常言行的。當時,她的很多同事認為,彭德懷的處境非常不好。為了避免玉石俱焚,浦安修應該盡快與他辦理離婚手續,劃清界限。
但是,浦安修并未想過離開彭德懷。她相信丈夫的為人,也相信所有的事情總有澄清的一天。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彭德懷的事情不僅沒有解決,反而愈演愈烈。一些人對他的指控和污蔑變本加厲,甚至上升到了“叛國”這個層面上。幾乎每一天,都會有調查組前來,要求浦安修交代有關彭德懷的事情。浦安修當然不會交代什么,但她的態度越強硬,對她的審查就越頻繁。幾天下來,浦安修感到自己快要崩潰了。
巨大的精神壓力,讓浦安修不知所措。到了后來,她甚至不知道該要如何去面對彭德懷了。此時她開始認真思考,是否應該結束這段婚姻,讓自己能恢復正常的生活。
但是,這種決定,又怎么會是那么容易做出的。他們畢竟是多年的夫妻,而且彭德懷并沒有任何對不起浦安修的地方。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作為夫妻的他們,正應該互相扶持、共渡難關。
然而,那種泰山壓頂一般的壓力,卻絕非常人所能承受。浦安修思來想去,感覺已經找不到除了離婚之外的辦法了。于是有一天,浦安修寫下了離婚申請書,并將其交給了學校黨委。
不過,即便是浦安修提交了申請書,后續還有一些工作要做。離婚是兩個人的事,所以不僅需要浦安修提交,還需要彭德懷本人簽字同意。但是,當時的彭德懷正處于最艱難的時刻,幾乎所有人都離開了他。
還能陪在他身邊的,只有當年的司機和警衛員。如果這時,連相濡以沫的妻子都離他而去,對他的打擊就太大了。想到此,浦安修不知所措,于是便希望學校黨委能夠代為轉交申請書,免得二人見面時感到尷尬。
其實,當時的學校黨委,又豈不知彭德懷的冤屈?只不過,在當時的大環境下,誰又敢仗義執言呢?他們看到浦安修的離婚申請書之后,不敢擅自決定,于是便將其上交黨中央。
周總理在看到之后,表示離婚應該是法院的事,黨中央是不應該干涉的。而鄧公的回答則更加干脆:“離婚是家務事,我們不管。”
很顯然,黨中央的各級領導,還是希望他們夫妻能再見上一面,說一說話。哪怕這是最后一面,也能讓彭老總的心里有一絲安慰。
但是,浦安修依然不敢直接面對彭德懷,無奈之下,她只能請求彭德懷的侄女彭梅魁幫忙轉述自己的意思。
彭梅魁聽說浦安修要在這個時候離婚,自然非常生氣。但是,她長期受浦安修照顧,自知無法勸說這位嬸母回心轉意,所以將浦安修的意愿轉達給了彭德懷。
彭德懷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震驚,他沒想到,自己的妻子也要離他而去。然而,在沉思了很長一段時間后,彭德懷對侄女彭梅魁表示,自己給妻子的壓力太大了,離就離吧,這也是迫不得已。
1962年10月的一個下午,彭德懷讓彭梅魁把浦安修請來,表示他要正式在離婚申請書上簽字。同時,為了慎重起見,現場還請來了楊獻珍作見證。
浦安修到來后,彭德懷強忍住悲憤,拿出早已準備好的一個梨,將其一分為二,將一半推到了浦安修的面前。這是民間的一個講究,夫妻二人分一個梨吃,意味著“分離”。
彭德懷看著面前被切開的梨,對浦安修說:“我同意離婚,但不會吃梨,因為我的心里,是不愿意分手的。安修,如果你堅信我彭德懷沒有問題,就也不要吃梨。如果你對我有一絲的懷疑,那就請痛痛快快拿半個梨吃下去,從此我們一刀兩斷。”
說完這話,彭德懷有些哽咽了。而浦安修面色發白,渾身顫抖,一只手朝著梨伸了過去。此時,楊獻珍想要勸阻,但是浦安修已經開始大口吃梨了。這也就意味著,他們夫妻二人已經正式分手。
半個梨子吃完,浦安修淚如雨下,隨即奪門而出,頭也不回地走了。在她身后,傳來了彭德懷把梨摔在地上的聲音。
不過,這次分手其實并不完全。由于二人太過傷心,浦安修并沒有拿到彭德懷的簽字。而那個離婚申請書,也因此失去了效力,被擱置了起來。所以,如果從手續上來說,彭德懷與浦安修并未離婚。
其實在浦安修的心中,對彭德懷有很多不舍。她吃下那半個梨,嚴格說來是被逼的,并非夫妻感情上的破裂。所以,雖然兩人不在一起生活了,但是互相之間仍然惦記著對方。而這一點,也成為他們之后險些復合的基礎。
1965年,隨著“三年困難時期”的結束,毛主席對前一階段的經濟政策有了反思。而對彭德懷的打擊,也隨之告一段落。很快,毛主席就給了賦閑已久的彭老總一個任務:讓他以第三負責人的身份,去建設西南大三線。
三線建設是涉及國家安全的大事,彭德懷能夠在這股巨流中占有一定地位,預示著他等待的春天可能已經來了。
所以,彭老總異常高興,讓侄女彭梅魁將浦安修請到了吳家花園,一家人再次共進晚餐。
席間,彭德懷動情地表示,浦安修的離開是受了自己的連累,所以他的心中沒有任何怨恨。等到自己到四川安頓好了,歡迎浦安修來看自己。
其實,這已經是彭老總在表達復合的意思了。而浦安修也是紅了眼眶,用力地點了點頭。
然而,誰也沒想到,這樣的好日子并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僅僅半年之后,政治風暴再起,彭德懷被押回北京,關進了監獄。而且,隨著對他的“審查”日益嚴酷,彭德懷患上了癌癥。到了1974年,他已經走到了生命的盡頭。
在彌留之際,彭德懷還是希望能見一見浦安修。雖然二人已經分居了十幾年,但是彼此仍然掛懷。但是,浦安修此時,卻猶豫了起來。她雖然也擔心彭德懷的身體,但是卻更害怕那種冰冷的、無休無止的審查。所以,她最終選擇了逃避,沒有去看彭德懷最后一眼。而這,也成為了她一生的遺憾。
1978年,中央給彭德懷恢復名譽,并且要補辦追悼會。浦安修聽說后,表達了自己想要去送前夫最后一程的愿望。但是很多人并不同意浦安修前來參加,因為畢竟她早已提出了離婚。但是,黨中央經過研究后認為,浦安修應該在場。因為從法律上講,她依然是名正言順的彭德懷夫人。
一些領導人表示,當年的事情也不能全怪浦安修,那是一個時代造就的悲劇。浦安修并沒有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而且還一直為當年的愧疚。這么多年來,她一直在搜集整理彭德懷的資料,為后世的研究工作做了很多貢獻。對于很多有同樣遭遇的人,她也會盡最大的可能性去幫助他們。因此,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應該拒絕她前來參加追悼會。
于是,中央不僅同意浦安修來參加追悼會,還依舊認可她與彭德懷的夫妻關系。在人生最后的日子,浦安修始終在追念彭德懷。在1991年,彌留之際的浦安修,把自己生前全部的積蓄捐獻給了國家。她始終在補償,始終在試圖追回那段感情。雖然這樣做的直接意義不大,但是我們卻能從中,看到浦安修一顆愛著彭德懷的心。不管他們是否真的分手,但是浦安修始終是彭德懷唯一的夫人。
參考資料:
張紹良:彭德懷浦安修風雨情感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