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的陳老伯因頸部巨大神經鞘瘤困擾多年,腫瘤直徑近8cm,像一顆“定時炸彈”般藏身在頸部的血管和神經“叢林”中。日前,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上演了一場精細的“排雷”手術,在仁濟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葛建偉的帶領下,多學科團隊通力合作,歷經5小時“抽絲剝繭”,終于成功拆除了這顆“炸彈”,讓陳老伯重獲新生。
陳老伯是個樂觀開朗的老人,但近幾個月來,他卻因為頸部的腫塊愁眉不展。起初只是覺得脖子有點不舒服,后來腫塊越來越大,還出現了吞咽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甚至連吃飯都成了難題。家人帶他輾轉多家醫院,最終在仁濟醫院確診為巨大頸部神經鞘瘤。
影像學檢查顯示,這顆腫瘤直徑近8cm,位于頸前區,像一只“無形的手”緊緊壓迫著食管、氣管、頸動脈和迷走神經。
“都說良性腫瘤不可怕,那要看長在哪里、長了多大。”葛建偉解釋說:“頸部神經鞘瘤雖屬良性腫瘤,但體積巨大時往往與周圍組織緊密粘連,使得手術切除變得極為困難,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永久性神經損傷,甚至危及生命。”
面對復雜的病情,仁濟醫院神經外科迅速組織了多學科會診。放射科、麻醉科等專家為陳老伯量身定制了詳細的手術方案。經過反復討論,團隊決定采用頸前入路手術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暴露腫瘤,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頸前入路就像打開一扇‘窗戶’,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腫瘤與周圍結構的關系,降低手術風險。”葛建偉打了個形象的比喻。他還特別提到,手術中需要像“拆彈專家”一樣,小心翼翼地分離腫瘤與血管、神經,確保萬無一失。
手術當天,麻醉科團隊為陳老伯實施了全身麻醉,并全程監測神經電生理信號,確保手術安全。葛建偉和主治醫師蘭津默契配合,沿著頸前區逐層切開皮膚,像剝洋蔥一樣細致地分離組織。
術中,團隊發現腫瘤包膜完整,但與周圍結構緊密粘連。在顯微鏡下,外科專家好似“繡花匠”,一點一點地將腫瘤從血管和神經中剝離出來。經過5小時的精細操作,腫瘤被完整切除,術中出血極少,未輸血,也未損傷重要神經和血管。
術后,陳老伯被轉入神經外科監護室,由專業護理團隊24小時守護。術后第一天,他的左上肢麻木癥狀明顯緩解,肌力也逐漸恢復。一周后,陳老伯順利出院,隨訪顯示他的神經功能進一步改善,未出現任何并發癥。
原標題:《頸部巨大腫瘤藏身血管神經“叢林”,仁濟專家“抽絲剝繭”巧手“排雷”》
欄目編輯:陸梓華 題圖來源:新民晚報制圖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