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各地的文旅宣傳就像雨后春筍那樣冒出來,個個都火得不得了。
比如哈爾濱731部隊遺址、貴州村超、河北文旅一天發布短視頻75條、洛陽龍門高鐵站安排“錦衣衛”恭迎游客……
在全國各地都掀起熱潮的時候,安徽卻保持著安靜,沒有在互聯網上看到它的身影。
其實,安徽在當年抗日戰場里,是中國的脊梁之一,不少安徽人拼死戰場,為中國作出巨大貢獻。
但是這也導致如今的安徽多是外省人遷入,當年本土居住的安徽人,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被打光了,可以說是——十室九戶無兒郎,皖軍至今人未歸。
這也是如今的安徽十里不同音的原因。
這些故事值得被所有人記住,值得成為又一次的文化熱潮。
紅色光芒在安徽
安徽人民在中國近現代作出杰出貢獻。
安徽人民對紅軍的保護,使安徽成為中國工農紅軍在鄂豫皖根據地活動的重要地區。
隨著蔣介石“圍剿”活動聲勢的越發壯大,安徽人民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盡管當時街道上國民黨的警察已經十步一崗哨、冰冷的槍口時時刻刻指向人群最活躍的地方,但是安徽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仍然在安徽持續發展。
直到第5次反“圍剿”失敗后,紅軍主力決定長征北上,留下一部分安徽地方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留在安徽,盡量恢復之前取得的成果。
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下的安徽,仍然涌動著紅色的氣息。
此時,一個更大的危機正在漸漸靠近中國,我們千年以來的鄰居——日本,抓住侵略的機會,毫不猶豫地亮出他鋒利的爪牙,惡狠狠地盯著中國這塊肥肉。
1937年盧溝橋事變正式揭開抗日戰爭的序幕,中國陷入一次巨大的民族危機之中。
在生死存亡之刻,國民黨與共產黨握手言和,決定將力量一致對外,實現第2次合作,將日本鬼子徹底打出中國。
在全國局勢波云詭譎之際,安徽也在變化的過程中,當聽到中央與國民黨展開多次談判后,終于實現第2次合作,安徽黨組織和紅軍游擊隊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國共合作,共御敵侮”的精神。
最先發起國共和談的人,是來自紅28軍的政委高敬亭。
1937年7月15日,政委高敬亭的手中得到一份輾轉多地,終于來到安徽的中共中央文件。
“加緊國共和談工作,一致對外,共御敵侮?!?/strong>
高敬亭不敢猶豫,立馬主動寫信給國民黨鄂豫皖邊區督辦公署督辦衛立煌,在信上高敬亭言辭懇切,認為在國家危難之際,國共之間應該拋棄前嫌,攜手一起抗日。
雖然政委高敬亭的言辭十分懇切,但是在談判過程中,他始終保持高度的靈活性,力圖保證我黨的獨立性。
在高敬亭的努力下,安徽地方的國共和談拉開序幕。
直到1938年4月,在皖南巖寺紅軍游擊隊被改編為新四軍第1支隊2團3營,整個安徽境內基本形成一致抗日的新畫卷。
這一次地方性的國共停戰,并沒有得到黨中央的直接指示。
安徽地區的黨組織審時度勢,順應了民族斗爭形勢的新要求,在沒有受到任何直接指示的情況下,仍然緊緊跟隨著黨中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和政策。
對抗日軍
在面臨如同豺狼虎豹的日軍時,整個安徽其實是有苦說不出的。
當年的太平天國運動、甲午中日戰爭和直皖戰爭已經將皖軍的家底消耗殆盡,皖軍人數已經很少。
縱使整個安徽已經不能組成幾支軍隊,但是這群熱血中華兒女仍然不會在國家大事面前畏首畏尾。
1937年,安徽合肥蔡炳炎將軍帶領安徽的好男兒,直直奔向淞滬戰場,雖然人數上遠遠沒有川軍多,但這也是蔡將軍的全部力量!
在這場戰役中,蔡炳炎將軍英勇為國捐軀,他犧牲時,身上全是日軍射出的子彈,大大小小的彈孔嵌在身體里,那時他僅僅只有35歲。
他給家人寄出的家書中,對自己的命運是這樣交代的——
“殊不知國難至此,已到達生死存亡的最后關頭。國已經不保,家焉能存在?”
共赴國難,說的就是蔡炳炎將軍這樣的人。
淞滬戰爭失利后,日本的軍隊兵分三路,其中一路來到廣德,意圖將我軍的撤退后路斷絕。
看著浩浩蕩蕩的日軍,廣德當地的普通百姓沒有畏懼,他們紛紛拿著鋤頭鐮刀,與前來支援的川軍一起和日軍拼殺。
血流成河,生靈涂炭……
一年之后,新的力量在安徽集結。
當時整個安徽的兵力已經岌岌可危,全國各地都看到了安徽的窘境。
1938年2月,從南方各省陸續開赴皖南巖寺的第一、第二、第三支隊在4月集中完畢。
這三支軍隊來到安徽后,立馬開赴皖南前線,他們的身影活躍在蘇州、鎮江、蕪湖,南京、廣德一帶……
1939年,日軍再度來到廣德,當年征戰的安徽戰士,他們的后代變成孤兒,依舊守護著這方土地,他們的平均年齡也不過十三四歲!
這群由孤兒組成的娃娃兵,只經過短暫的一年訓練,就像他們的父輩那樣,又投身于抗日戰場。
最后在日軍鋪天蓋地的攻勢下,我方主力不幸戰敗,這只娃娃軍不愿意投降,他們拉響手榴彈,在一片火光中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1944年5月初,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失利,這群豺狼虎豹又將目光轉移在中國大陸,他們希望依托大陸,將陸上的日軍與孤立在南洋的日軍聯系起來,做最后的垂死掙扎。
為了打通平漢線,同時牽制湯恩伯對徐州、鄭州的增援,日軍對阜陽發動猛烈的進攻。
為了保衛阜陽,安徽人民又爆發出空前一致的團結。
雖然最后阜陽被成功保護,日軍13團參謀長被我軍擊斃,從此敵人再無可能對皖北、皖西,采取大規模的軍事活動。
但是此次戰役之后,安徽十室九空,整個安徽幾乎成為一座空城。
安徽的群眾力量
在安徽,黨的身邊緊緊團結著群眾。
在國家面臨危難之際,安徽群眾組成很多組織,積極參與抗日戰爭。
從1938年3月到1939年5月,很多縣里冒出了“縣動委會”,而且還建立了43個直屬工作團和30個委托工作團,除此之外,還包括一個少年宣傳團和一個婦女戰地服務團。
許多民眾的抗日團體活動都依靠這些組織開展。
安徽人民自發去建設交通、參與運輸、組織偵查、慰勞傷兵、救護士兵、充當崗哨、護送糧草等。
1938年3月,安徽省的“省動委會”在六安舉行“動員工作擴大宣傳周”,這場活動的消息傳至社會各界,最終參加人數高達萬人。
一時間,安徽的群眾運動響徹大江南北,有“抗日紅旗高高飄揚在大別山上”的盛譽。
當時安徽人民不僅積極投身于抗日戰場之中,而且第1次反共高潮在大別山爆發時,安徽人民積極掩護地下黨和進步人士撤出大別山。
同時,新四軍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和新四軍在安徽的抗日斗爭,也離不開安徽人民的幫助。
安徽人民不僅為人民子弟兵提供不少幫助,積極參與抗日戰爭,而且還在這場持久的抗戰里,默默堅守、默默忍受。
自從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后,日本的軍隊就沿著長江不斷向內地推進,由于安徽地理位置特殊,處于華東附近,而且十分靠近當時的政治中心南京,所以安徽在短時間內成為日軍的進攻重點。
為了摧毀整個安徽軍隊的有生力量,消滅長江地區的增援能力,日本對安徽省內的國統區及周邊地區進行長時間的轟炸。
在這樣的目的下,什么國際公約、什么人道主義,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日本對安徽省的轟炸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戰爭行為,它是不分軍事設施與民用設施的無差別轟炸。
1939年1月14日,日軍來到樅陽鎮上空,飛機的炮彈全部投向人民居住區域。
樅陽鎮的廟巷、錢義豐殺豬店、舒家祠堂、方全盛書店等多處遭受日軍的炮火襲擊,這些人來不及躲藏,就被日軍的炮彈炸死,光是永和米廠和舒氏祠堂就有20多個人當場殞命。
在長時間大規模地轟炸后,200個日軍來到樅陽鎮,在這里大肆殺傷搶掠,抓捕中國軍人,路上橫尸遍野,平民也不能幸免,被捕殺的普通百姓多達幾十個人。
1939年2月27日,利辛馬店孜旁的松林里聚集著一伙人正在搭臺子,不久之后一個戲臺子搭好了,臺上咿咿呀呀的正在唱戲,下面圍著一群百姓聚精會神地在聽。
就在這個時候,一架日本飛機出現在馬店上空,看著這群聚集的中國普通百姓,這架日本飛機突然殺心大起,他從數千米高空俯沖下來,對著人群就扔出兩顆炸彈。
這群無辜的百姓當場炸死8人,10余人受傷。
1939年3月29日,居心叵測的日軍將飛機開往老百姓的集市,看著下面喧鬧的人群,日軍的飛機突然投下數10枚炸彈,肥西縣聚星集、雷麻店、周老圩等集市都遭到日軍的轟炸。
一時間慘叫聲不絕于耳,等硝煙慢慢消散后,趕集的人們從各個角落探出頭來,才發現地面已經被鮮血染紅,殘肢斷臂隨處可見,剛剛矗立在街道邊的房屋全部倒塌。
在這次專門針對集市的轟炸里,日軍將數百個人炸傷,炸死數10人,房屋被炸毀100多間。
安徽人民幫助過紅軍、參與過抗日戰爭、忍受最為前線的苦痛。
曾經的安徽人民為了保衛國家,把年輕的生命都奉獻給了抗日戰場。他們的靈魂徘徊在這片故土之上,看著新中國越走越遠,越來越好。
現在的安徽是各省人民重新聚集的產物,很多外省的百姓來到安徽定居,從而催生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調的安徽。
這些故事應該為人所熟知,應該成為如今最火的文旅之一。
56萬安徽軍人值得被歌頌。
數百萬安徽人民應該被記住。
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日本侵略軍在安徽的滔天罪行》
安徽日報:《安徽抗戰統計:傷亡約648747人 財產損失47億多法幣》
抗日戰爭紀念網:《安徽人民對抗日戰爭勝利的貢獻》
安徽省人民政府:《英雄豐碑 屹立江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