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丑之辨,自古難有定論。王羲之《蘭亭序》被奉為天下第一行書,然南朝虞龢《論書表》記載:"逸少書,在始未有奇殊。"可見當時人眼中,右軍書法也不過平常。審美永遠都是主觀的,沒有統一標準。
有人看到的是衣衫襤褸,有人卻看到眉宇間的英氣,觀察的角度和深度不同,美丑的判定自然不同,今人奉為經典的古跡,在古代也頗受美丑爭議。
米芾就曽貶斥顏柳書法“丑陋不堪”,然而顏柳都成一代書宗,時人評趙書無骨,然而趙書卻扛鼎元朝書壇。顛張醉素、徐渭、鄭燮都曾被認為“丑書”,如今也供在廟堂。
藝術的美是需要發現和領悟的,并非僅僅是外觀的體現,藝術家就是發現美并展現美的伯樂。藝術家之眼,貴在見常人所未見。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得其神,懷素見夏云奇峰而悟筆法。
蘇軾《論書》云:"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真正的藝術家能在看似粗陋處發現精妙,在平凡中提煉非凡。這種發現美的能力,正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傅山"寧拙毋巧,寧丑毋媚"之論,道破美丑相生的玄機。顏真卿《祭侄稿》看似潦草,卻蘊含至情;徐渭狂草看似怪誕,實藏真趣。可見美丑本是一體兩面,全在觀者視角。
南朝陶弘景批評王獻之書法"如新亭傖父",而唐代卻奉為典范。趙孟頫貶楊維楨書為"野狐禪",明代后期反成珍品。康有為《廣藝舟雙楫》載:"北朝碑版,世稱丑怪。"而今魏碑已成楷書一脈。歷史證明,每個時代的"丑書",都可能是下一個時代的經典。
王鐸書法曾被稱為"魔派",張瑞圖被斥為"野道"。然時至今日,他們的作品拍出天價。董其昌言:"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道出創新者必然經歷的質疑。當代沃興華等人的探索,正在重演這一歷史進程。
孫過庭《書譜》云:"質文三變,馳騖沿革。"審美如同流水,永遠向前。今天被某些人視為"丑書"的作品,或許正在開創未來新經典。就像當年"二王"革新鐘繇舊法,顏真卿突破右軍傳統,都經歷過從爭議到尊崇的過程。
項穆《書法雅言》將祝允明、徐渭書法貶為"魔道",而今人卻珍視其創新精神。鄭板橋"六分半書"曾被譏為"怪體",現在反成特色。歷史提醒我們:對待書法創新,應該保持開放包容的心態。
回望書法史,那些曾被貶斥的"丑書",往往蘊含最強生命力。今天關于"丑書"的爭論,或許只是藝術發展中的正常現象。重要的是保持判斷的獨立性,既不盲目跟風,也不固步自封。
古代書論中關于"丑書"的記載,實為珍貴的歷史鏡鑒。它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價值需要時間檢驗。那些能夠穿越時空的作品,終將證明自己的價值,無論它們最初被貼上什么標簽。
從甲骨文的稚拙到漢隸的渾厚,從魏碑的雄強到唐楷的法度,書法史就是一部不斷突破"美"的邊界的歷史。所謂的"丑書",可能正是書法藝術向前邁進的足跡。面對當代書法創作,我們或許應該少一些武斷的評判,多一些耐心的觀察,讓時間來做最終的裁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