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這座老工業城市的街巷間,國網淮北供電公司“燕飛來”志愿服務隊以電流為筆、數據為墨,書寫著新時代的敬老篇章。依托覆蓋全市的用電采集系統,這支成立于2009年的電力志愿鐵軍,將智能監測與暖心服務深度融合,為獨居老人織就了一張“24小時不打烊”的平安網。
過年期間給老年人送祝福送關愛。
從“異常電流”到“未雨綢繆”
“郝大爺,今早是雞蛋蔥油餅和銀耳粥,無糖版的!”3月16日清晨,正值周末,國網淮北供電公司“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隊員李炎帶著愛心早餐,來到相山區東街道獨居老人郝來喜家中。“孩子,這都快半個月啦,我腿腳好多了,明天就別來啦!”看著熱氣騰騰的早飯,郝來喜瞬間紅了眼眶。
不久前,志愿者監測到郝來喜家中用電異常,在原本晨練時段用電量突增,于是當即聯系社區人員一同上門查看。原來郝來喜風濕病發作,起床后要用紅外線烤燈理療。看著行動不便的老人,志愿者當即接下送飯任務,還聯系了醫務人員上門診療。
“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在全省首創的“獨居老人用電智能監測分析系統”,如同為老人安裝了全天候的“數字體溫計”。通過實時比對用電數據與生活習慣模型,系統能精準捕捉到正常時段異常用電的信號。獨居老人李姓老人因忘關電水壺引發短路,系統立刻觸發預警,志愿者在20分鐘內迅速到場排除隱患;針對使用呼吸機、需冷藏藥品等對電力供應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家庭,志愿者們特別進行了“24小時不斷電”登記,將其納入重點保障名單,確保他們的用電安全……截至目前,通過查擺106次用電習慣變化和28次用電異常原因,直接消除了64位老人的家庭用電安全隱患,讓“被動救援”轉為“主動關懷”。
“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關愛退役老兵。
從“用電畫像”到“全域守護”
15度電能做什么?讓一臺空調運行10小時,抑或是一臺普通冰箱運行7天……在人人仰賴科技帶來生活便利的今天,15度電實在是太不起眼了。然而,在城市里,15度電卻可能是一位老人家庭一個月的用電量。
此前,在志愿服務過程中大家發現,“15度電”通常是獨居老人等老年群體家中用電的臨界值。他們大多是居住在老房子的低收入孤寡老人。由于基礎設施年久失修,家里不同程度的存在電線老化、插座損壞等問題,而室內線路又不在供電公司維修范圍內,再加之老人自身沒有安全用電的意識和能力,試想如果發生觸電或因用電不當觸發火災,后果將不堪設想。曾是一名消防兵的“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隊長孫燕飛感觸頗深,“作為資源型工業城市,老一輩煤礦工人為城市建設奉獻一生。如今他們的孩子大了,有的選擇在外打拼,而獨自在家留守的老人日漸老去,著實讓人牽掛。正是這種不安,讓我萌生了一個想法,為何我們不能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守護老人居家用電安全呢?”
定期到老人家走訪。
2019年,“燕飛來”銀齡無憂智慧助老平安工程志愿服務項目正式成立。項目依托覆蓋全市的用電采集系統大數據,在此基礎上篩選出每月用電量低于15度的高齡老人家庭,提供“走訪評估—定制方案—實施改造—持續跟蹤—動態關懷”的標準化服務,累計為88個社區的3640余位老人提供無感監測服務。
黎苑社區的燕學堂老人受益于這一機制,不僅家中用電線路完成安全升級,更通過社區微信群的“點單”服務,定期獲得免費體檢、智能手機培訓和節日慰問。“志愿者們經常過來陪我說說話、打掃衛生,還帶我出去遛彎,參加一些老人的聚會活動,現在的生活真的豐富多彩!”燕學堂老人笑得合不攏嘴。
在石臺鎮一老人家里,志愿者幫忙更換燈泡。
從“單點突破”到“生態共建”
“我們緣于電,但不止于電。如果關愛有溫度,15度只是我們的起點。”
如今,這條“關愛線”更織密了“幸福網”。 在守護老人居家用電安全的同時,“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也在整合各方資源力量,聯合多支志愿服務隊伍共同開展助醫、助學、助娛、助為、助困“五助”活動。聯系多家醫療機構,定期為老年人提供體檢、義診、健康咨詢等服務;與社區聯合開設智能手機操作教學、書畫、插花等課程;在春節、中秋、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文化文藝志愿服務活動;提倡以“老”助“老”,鼓勵低齡老人幫扶高齡老人,讓健康的老年人走進弱能老年人家中,給予關心關懷、交流互動;提供日常探訪、代買代辦、衛生清掃等服務,并聯合供水、燃氣等部門,為老人解決生活實際困難。
與此同時,為了打通助老志愿服務的最后“100米”,“燕飛來”志愿者服務隊在1個志愿服務中心和18個志愿服務站點建立起“線上+線下”網格服務平臺體系,把社區作為志愿服務的主陣地,充分利用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陣地資源,按照“就近、靈活、小型”的原則,打造“社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站。志愿者進網入格,提供基礎服務、延伸服務、應急服務和“點單”服務。開發“五單”服務小程序,發布功能需求,在社區網格微信群建立線上“燕飛來幫幫團”,并印制分發志愿服務清單折頁。據統計,已有千余名老人以在線或電話點單的方式,享受到更加便利化、精準化的志愿服務。
自項目實施以來,已為300余戶獨居老人家庭加裝漏電保護器、更換開關800余個,更新電線1000余米,消除用電安全隱患30余次。
從最初的用電守護到如今的幸福管家,“燕飛來”志愿服務隊用16年堅守詮釋著新時代的雷鋒精神。這支由380余名電力職工組成的隊伍,累計服務時長超4.8萬小時。2021年燕飛來智慧助老的事跡登上《人民日報》,2023年獲評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一百最佳志愿服務項目,2024年獲第七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銀獎。“燕飛來”模式已在全省推廣,成為城市治理中“科技賦能+人文關懷”的生動注腳。
暮色中的淮北,一盞盞溫暖的燈火漸次亮起。在這片曾被煤炭點亮的熱土上,“燕飛來”用電流編織的不僅是安全的屏障,更是一座連接人心的“連心橋”。當科技的溫度遇見志愿服務的熱忱,空巢老人的晚年正在綻放出超越歲月的光彩。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照片)
淮北市傳媒中心全媒體記者 于曉
通訊員 沈亮、王秀會
編輯:陳豆豆
編校:陳藝星
編審:王偉
審簽:劉永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