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聯社報道,美國當地時間周二,美國商務部工業與安全局在聯邦公報上刊發兩份文件,將50余家中國科技企業和機構納入所謂的“實體清單”。“實體清單”是美國商務部工業和安全局制定的貿易黑名單,列入該名單的企業,需要獲得美商務部單獨許可,才能購買美國受管制的技術或貨物。在其中的一份文件中,美國商務部將一系列與中國AI大模型開發、服務器以及超級計算機產業的12家公司列入“實體清單”。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美方濫用實體清單等出口管制工具,以危害美國國家安全、違反美國外交政策為借口,濫施非法單邊制裁,是典型的霸權主義行徑,嚴重違反國際法和國際關系基本準則,嚴重損害企業的合法權益,破壞全球產供鏈安全穩定。
中方對此堅決反對,予以強烈譴責。我們敦促美方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停止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停止濫用各類制裁清單。
美國半導體企業(資料圖)
至于特朗普為什么要這么做,美國國家情報總監發布的《全球威脅評估報告》或可解答疑惑。據聯合早報報道,這份33頁的報告里,對中國的抹黑占了整整三分之一的篇幅,宣稱中國想在2030年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大國。但特朗普固然可以大手一揮,切斷超過70家中企與美國企業的交易途經,可這究竟是不是美國的“福報”還不好說。美國科技巨頭黃仁勛認為拜登政府的諸多對華出口禁令既沒能阻止中國取得科技突破,又沒能幫助美國企業發展。
美國白宮(資料圖)
歷史經驗表明,技術封鎖往往加速被制裁方的自主創新進程。經濟學諾貝爾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曾批評美國政府的對華制裁之舉十分“短視”,只能讓中國更早一日自力更生,只會促進中國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能力,不是解決問題的手段,也只能達到與預期目標完全相反的效果。中國企業迎難而上、愈戰愈勇的強韌性,正是中國經濟長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再上新臺階,比上年增長5%,超過130萬億元。
觀察中美之間的貿易關系,可以發現,雙方已經通過兩輪關稅戰進行了直接的對抗,中方反制能力之強以及反擊態度之強硬引起了外界的高度關注。特別是中方這兩次的雷霆反擊都精準的打在了美國的“七寸”上,讓特朗普有一種“傷敵一千,自損三千”的無力感,更讓特朗普投鼠忌器的是,中方第二輪針對農業領域的反擊,已經動搖了特朗普的根本,也就是自身的民眾支持率。這種情況無疑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華爾街日報》指出,稀土等資源對科技產業和國防工業至關重要,從生產智能手機到制造噴氣式戰斗機都離不開這些關鍵礦產。特朗普顯然想通過礦產協議等手段,讓美國公司獲得更多稀土資源。然而,即使特朗普的戰略能夠成功,他也無法繞開中國,因為他必須尋找可以加工這些礦產的地方。美國向中國出口大約三分之二的稀土,中國企業將這些礦物加工成稀土磁體,然后再出口回美國。
美國稀有金屬礦山(資料圖)
美國的困境在于,其既無法承受與中國全面脫鉤的代價,又不愿放棄霸權思維。戴安斯回國后,特朗普團隊陷入兩難:若繼續加稅,恐引發中方對蘋果、波音等巨頭的精準打擊;若退縮,則面臨國內強硬派的抨擊,被指責對中國 “軟弱”,政治信譽嚴重受損。畢竟特朗普此前大肆宣揚對華強硬政策,若輕易服軟,就會被對手抓住把柄,在未來的選舉中失去支持。當特朗普還在算計怎么“讓美國再次偉大”,中國已用麒麟芯、量子芯、反制裁法筑起新時代的長城。
中方的“九連發”反制體現了三大策略:
1精準打擊:鎖定美國農業與科技企業軟肋;2法律制衡:通過WTO多邊機制反擊單邊主義;3外交威懾:嚴懲涉臺問題企業,重申主權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中方反制并未采取“一刀切”模式,而是通過豁免緩沖期、區分商品類別降低對國內經濟的影響。長遠看,美方的關稅戰已引發其國內企業和盟友不滿,若持續升級,恐加速全球供應鏈重組,最終反噬美國經濟。正如外交部所言,“施壓與脅迫對中國無效”,平等對話才是解決分歧的唯一出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