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 姜璐璐
在制香工坊悠悠“馨香”里,在面塑藝人指尖靈動的面塑中,在大洋彼岸東明糧畫的展臺旁……菏澤非遺正以嶄新姿態,講述著傳統與現代交融的精彩故事。2024年,菏澤憑借創新思維,成功激活非遺生命力,交出一份亮眼的非遺傳承答卷:3個案例入選首批山東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15個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菏澤非遺項目走出國門,邁向國際舞臺……
產業振興:讓非遺技藝化作富民“金鑰匙”
近年來,菏澤通過系統性保護與創新性發展,讓千年非遺“活”在當下、走向世界。眾多古老的菏澤非遺技藝,正在這片熱土上煥發出新的生機,不僅引領了文旅融合發展,還成為青年人追捧的新時尚。
作為文化大市,菏澤始終致力于挖掘菏澤非遺的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社會價值,推動非遺項目發展,為鄉村振興的高質量發展賦能。尤其是近兩年來,全市手造企業、非遺工坊蓬勃興起,讓“老手藝”逐步成為打開致富大門的“金鑰匙”,將非遺資源轉化為具有地方特色的產品,為村民增收注入新活力。
“牡丹系列香牌和手串,采用古法香料配方,純手工制作。”3月25日,在單縣郭村鎮吳三廟村的制香工坊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吳氏制香傳承人吳蘋,向直播間的網友介紹新研發的牡丹系列產品。
吳氏制香歷史底蘊深厚,吳蘋的先祖吳敬是宮廷制香人,元朝末年從開封遷至三廟村,制香技藝隨之傳承下來。近年來,吳蘋創新打造“非遺工坊+農戶+電商”模式,將祖傳古法制香技藝與現代市場需求相結合,巧妙融入菏澤牡丹文化元素,帶動周邊近20個自然村,形成了香料種植、原料加工、成品制作的完整產業鏈,拉動周邊3000多名村民就近就業。同時,吳蘋把部分香品制作工序分解為可居家操作的任務,為鄉親們提供了“不出村”“不出門”的就業增收崗位。近年來,吳蘋借助直播,將小村落的制香產品賣到全國、遠銷國外。2024年,僅線上銷售額就突破3000萬元。
2024年,吳氏非遺傳承制香案例,連同牡丹區“非遺工坊+”助力鄉村振興案例、曹縣云龍木雕工藝有限公司“公司+農戶+互聯網”助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案例,一同被列入首批山東省非遺助力鄉村振興典型案例。
近幾年,菏澤以非遺活態傳承為著力點,構建起“工坊筑基、產業賦能、數字驅動”三位一體的鄉村振興發展模式。菏澤報業全媒記者從市文旅局獲悉,截至目前,新培育市級非遺工坊20家,全市現有省級、市級、縣級非遺工坊分別為4家、68家、137家,初步形成覆蓋縣、鄉、村的三級聯動網絡,逐步實現非遺老手藝“授人以漁”的可持續發展。
非遺“出海”:讓世界讀懂“牡丹語言”
文明因交流而更加絢爛多姿。2024年,菏澤非遺作為文化交流的使者,頻繁登上國際舞臺。
去年3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舊金山,東明糧畫制作技藝作為山東省非遺代表性項目,參與“美美與共 好客山東”文化旅游推介活動。傳承人韓國瑞精心準備了糧畫手工體驗環節,賓客們被新奇有趣的糧畫深深吸引,紛紛體驗制作;去年10月,在山東省“好品山東”新加坡展示會上,東明糧畫、草制工藝品、琵琶語馬面裙等眾多菏澤非遺項目精彩亮相。這些精美的展品吸引了眾多國際友人的目光,他們紛紛駐足欣賞、咨詢,極大地提升了這些非遺項目的知名度,讓菏澤非遺在國際市場上嶄露頭角;2024年,在中保建交75周年之際,菏澤市代表團赴保加利亞,舉辦了“花語菏澤?共賞芳華”非遺產品展、“牡丹遇上玫瑰”畫作展及書畫剪紙體驗工坊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這些活動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強烈共鳴,獲得媒體廣泛報道,進一步擴大了菏澤非遺在歐洲的影響力,讓菏澤非遺在歐洲大陸留下深刻印記。
“非遺出海”正成為世界認知菏澤、與菏澤交流,展示菏澤城市形象的重要對外傳播窗口。
多元共振:讓菏澤非遺展現時代新生
菏澤非遺承載著黃河農耕文明的集體記憶與民間智慧。
近年來,菏澤通過多維傳播激活非遺資源,這不僅是守護地方文脈的精神紐帶,更是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通過年輕化表達、數字化傳播、場景化體驗,非遺從歷史深處走進現代生活,讓菏澤的文化記憶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時代語言,既增強了地域文化自信,又使千年技藝真正成為凝聚城鄉、對話世界的文化名片。
2024年,菏澤以多維立體化宣傳矩陣推動非遺傳承創新發展,構建“線上+線下+跨界融合”的全方位傳播體系。在國家級平臺展示方面,精選魯西南鼓吹樂、孔樓雜技等精品項目登上央視《非遺里的中國》,借助主流媒體擴大文化影響力;在節慶傳播維度,借勢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策劃213場非遺實踐活動,覆蓋200萬人次,創新開展“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使菏澤文化旅游官方賬號在全省抖音、快手平臺官方賬號播放量排名進入前10,為人民群眾送上文化大餐、知識盛宴,營造出歡樂、祥和、喜慶的中國年氛圍;在遺產日主題推廣中,打造集非遺購物節、研學課堂、曲藝展演等于一體的復合型體驗場景,吸引超5萬人次參與;在數字化創新領域,依托山東網絡視聽大會設立非遺潮流市集,同步發布非遺電子地圖與宣傳片,構建“可視化+互動化”傳播新范式。
構建傳統媒體權威發聲、新媒體矩陣傳播、節慶活動場景化體驗、數字平臺創新賦能的立體傳播網絡,既激活了非遺在現代社會的生命力,又實現了傳統文化IP的時尚化轉型,為非遺保護傳承注入持續發展的新動能。
薪火相傳:讓更多力量接棒千年技藝
如果說非遺的魅力源于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那么非遺的生命力則在于傳承創新。
“刻這個地方時,要通過手腕的感覺來控制力度!”3月26日,在菏澤職業學院每周三的非遺選修課上,曹州刻瓷非遺課堂上叮叮當當的刻瓷聲在教室內回蕩,信息工程學院動漫制作技術專業學生陶怡媛和十幾位同學,正運用學到的刻瓷手法專注創作。“在學校接觸到曹州刻瓷,我對菏澤的非遺文化有了深刻體驗,同學們都很喜歡這門課。”陶怡媛告訴菏澤報業全媒體記者,下學期她和幾位同學打算學習面塑,有一定美術基礎的她們,希望更多地了解、接觸菏澤的非遺項目。
近年來,菏澤職業學院通過搭建非遺傳承平臺、建設非遺技藝大師工作室、組織開展“非遺進校園”系列活動,并建成集非遺文化長廊、手造文化展示區、研學區、技能大師工作室、文創產品區、手造產品直播區于一體的展示體驗中心,為傳統文化走近青年、融入青年生活注入新活力。
2024年,菏澤職業學院開設“曹州面人”“黃河泥塑”等8門非遺選修課,聘請陳素景、馬憲榮等27位非遺傳承人擔任客座教授,通過大師工作室和研學課堂,讓青年學子在捏塑面團、繪制年畫的過程中領悟菏澤非遺文化。學生們不僅學習技藝,更以現代設計思維賦予非遺傳統手造新生命,實現了從“非遺進校園”到“非遺活校園”的跨越。
“非遺傳承的關鍵在于人,老一輩把手藝傳下來了,我也要繼續傳承下去。只要有人愿意學,我就一直教。”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曹州面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素景介紹,截至目前,跟她學藝的達200多人,大多來自北京、上海、廣州、西安等外地城市,既有退休老人,也有剛畢業的青年和在校生。
為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這門古老技藝,陳素景還把創作舞臺搬到校園、文化館等地,讓面塑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
從田間作坊到國際舞臺,從師徒相授到數字傳承,菏澤正以非遺為梭,編織出一條貫通古今、連接世界的文化經緯。接下來,菏澤將堅持系統性保護、可持續發展,抓實抓好保護提升、人才培育、助力消費、業態融合、傳播普及等五項重點任務,強化非遺代表性項目保護管理,進一步推進非遺進社區、進校園、進景區、進鄉村,組織開展非遺市集、非遺購物節等活動,探索“非遺+旅游”“非遺+美食”“非遺+文創”等融合點,推進非遺保護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形成非遺融入生產生活的良好態勢,真正做到見人見物見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