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睿:博士、副教授,現任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江西省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景德鎮女陶藝家協會常務理事、景德鎮市“3+1+X”產業高層次人才、景德鎮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陶藝作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展,并獲進京提名獎、多次榮獲國家級、省市級各類比賽獎項,作品被江西省博物館、吉林博物館及各類藝術機構收藏。
“遇見內心,遇見自己,遇見可能。我們可能覺得當下創作的東西已經是我們的可能,但是可能它的可能還有無限的可能?!?/strong>
——朱希睿
“她能對陶瓷這么感興趣,我和她媽媽都很高興。她在陶藝方面對材料的極致探索,這是我沒想到的,她突破了傳統?!眹壹壏沁z陶瓷書法代表性傳承人朱丹忱在評價女兒朱希睿時,眼中滿是欣慰。
這個從娃娃開始就跟著自己到藝術瓷廠上班的女孩,如今長大了。她憑借先天對書法的熱愛,以及后天對陶藝的探索,找到了屬于自己的陶瓷書法傳承之路。
這條路是快樂的學習之路,卻也飽受煎熬與彷徨,從霧里看花到柳暗花明,在思考中周而復始。本期,《見瓷如面》欄目約訪景德鎮學院陶瓷美術與設計藝術學院副院長、景德鎮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朱希睿,看看她對陶瓷書法的見解以及探索傳承之路。
朱希睿
01
起初,朱希睿對陶瓷創作并不是太愛,至少在本科畢業之前,她對陶瓷創作沒有太大興趣。幼年時期,腦海中傳統的粉彩工藝,在年輕人看來,“古板”。
但觀念悄然改變。她在攻讀生活陶藝碩士時,在一次生活器皿陶藝家分享會上,收獲了對陶瓷制作的新認識。彼時,她開始明白,添加了個人情感和經歷制作出來的作品才帶有自我元素,才是“活生生的東西”,而不是博古架上、玻璃罩內的擺設。
從那時起,她開始愛上陶瓷。
朱希睿創作
“先找到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最后再攻克技術難題?!敝煜n7磸蛷娬{這句話,在她看來,無論是陶還是瓷,都是載體,最重要的是你想要表達什么。
愛上陶瓷以后,她開始將對紙本書法的熱愛,轉移到陶瓷上,進行多維度創作,這是她傳承的一種方式。
六七歲時,她就跟著父親學書法,承蒙父親教育開明與良性引導,她與書法處成了朋友。不想學的時候,父親從未強迫過她,更未曾設置書法練習KPI以“望女成鳳”。無論學與不學,書法都環繞身邊,以一種舒適的距離,幸福地陪伴著。
朱希睿創作
02
“書法和文化基因扎根在我的血液中,這一點,我非常感謝我的父親,他讓我覺得,跟書法是朋友。”
她父親朱丹忱年輕時繼承祖父衣缽,進入景德鎮藝術瓷廠工作。在那里,他負責為陶瓷作品題字配詩,寫底款。也經常有人用架子挑著作品到家中,請他幫忙題字。
但題字是不署名的。傳統陶瓷作品重畫輕書,陶瓷上的書法更多是一種實用性配角,具有功用性。
朱希睿與父親
這一局面在改革開放后發生改變。
有了獨立創作的空間,朱丹忱開始嘗試系統的陶瓷書法創作,用瓦當、竹簡等形式,進行書寫。最主要的是,當完成一件陶瓷書法作品時,他署上自己的名字,這至關重要。
陶瓷書法既古老又年輕,古老在于書法有千年文化底蘊,年輕在于陶瓷書法尚未構成獨立的藝術體系。
新興事物要打開市場并不容易。曾有朋友與朱丹忱閑聊,建議他在陶瓷書法中增添繪畫元素,那樣會銷售得更好更快。但他非常執著地堅持,純粹地用陶瓷書法展現不同形式不同時期他對書法創作的感悟,這一點對朱希睿影響非常非常深。
她希望,把書法元素一直傳承下去。
03
朱希睿喜靜,讀書、習字、練琴、品茗,都是她的愛。她崇尚莊子“乘物以游心”,更有“水靜則明”的心境。
因此,在藝術創作世界,她很純粹。但創作什么呢?這是她一直思考的。
2018年,她奔赴韓國,攻讀現代陶藝博士學位,兩年時間里,她的創作方向越來越明晰——將現代陶藝與書法結合。
朱希睿在為作品塑形
“(讀博)那兩年的時間,其實更多的影響是讓我獨處,安靜地去自我思考,反思審視。”
以前創作陶瓷書法,并沒有成為系統,沒有自己的符號語言。但讀博期間,她能夠更加專注于如何去融合陶瓷與書法,去思考想要表達的內容,讓陶瓷書法得以生發出來。
2019年回國,她將現代陶藝與書法融合,創作的作品《遙遠的信箋》獲得第十三屆全國美展進京提名獎。
“那套作品并沒有呈現出具象的書這種創作形態,雖然有翻頁的形態,但沒有具象的書本?!?/p>
《遙遠的信箋》
創作一直在迭代。
兩三年前,她開始創作《遙遠的記憶》系列作品,書本的形象開始強化。她以黑陶為原料,塑造出書本的造型,帶有翻頁效果,將文字印壓或雕刻在其中,隱隱約約,似乎穿越千年,從遙遠的古代走來。
《遙遠的記憶》系列
“我在思考當下的一個狀態,古代文學或經典傳統文化從泥土中或者從遙遠的古代到現在,隨著時代長河延伸,延續到現在還剩多少?特別是當下科技尤其興盛,傳統文化在我們手中,依靠肌肉記憶點滴傳承的還有多少?”
揉泥,塑形,雕刻,打磨,刷泥漿……從一團泥,到一本書,再到精細打磨呈現的書頁線條,所有的時光都曾見證創作者手心的溫度。作品帶有強烈的個人閱歷和認知,便鮮活了。
在《遙遠的記憶》系列作品中,那些文字藏于泥土中,滄桑斑駁,隱隱約約,可見又不可見,又到紙上翻轉,展現的是古代和現代的一種對比與思考。
《遙遠的記憶》作品細節
幾年前的發問,幾年后又用后續作品來回答,這是朱希?;顟B傳承的一種方式。
在《那時信箋》系列作品中,一張張形如薄紙的瓷片,疏密有序,虛實相間,書寫著《小窗幽記》,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致敬,也是對材料工藝的極限挑戰。
《那時信箋-小窗幽記》
陶瓷作品經高溫淬煉,瓷片越薄,風險越大,即便制作環節都完美避險,但最后一把火仍可能前功盡棄。因此,這需要大量地試驗。
掌握干濕程度,怎么粘接,如何打磨,都需要時間探索,但最重要的仍是如何在極致的材料藝術中,傳承書法。書法是朱希睿藝術創作的主線,它根植于她基因之中。
《那時信箋》
有人說,將現代陶瓷與書法結合是條巧路,但對朱希睿而言,這是她藝術道路上屬于自己的交叉點,但這條路上等待她的先是挑戰和煎熬,然后才有鮮花。
遇見內心,遇見自己,遇見可能。她已然不懼,她將秉承心中信念,孜孜不倦地采花,釀蜜。因為在探索的路上,她有現代陶藝和書法為伴,那些她創作的作品,也在以另一種形態滋養她,治愈她。
主筆:《見瓷如面》欄目
編輯:徐培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