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聯合國安理會24日的唇槍舌劍中,中國代表耿爽擲地有聲的三項原則,為持續數月的維和部隊爭議畫下休止符。這三條被國際觀察家稱為"維和鐵律"的準則,不僅讓歐洲精心策劃的"自愿聯盟"方案化為泡影,更在俄烏沖突后的安全格局中豎起聯合國框架的權威旗幟。
俄烏戰場硝煙漸散時,歐洲各國圍繞停火線保障的博弈早已暗流涌動。基輔當局率先拋出20萬人規模的"安全部隊"構想,點名要求美軍駐防;歐盟緊隨其后提出"自愿聯盟"計劃,試圖以北約成員國為主體組建維和力量。這些方案甫一出臺便遭莫斯科強硬回擊,俄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直言:"任何帶有北約印記的部署都是對俄國家安全的威脅。"
在這場地緣政治拉鋸戰中,一則"中國考慮加入歐洲維和框架"的傳聞引發軒然大波。路透社等西方媒體連日炒作中歐在布魯塞爾的"秘密磋商",甚至暗示北京可能轉變立場。面對輿論漩渦,中國外交部24小時內的雙重回應盡顯大國定力:發言人郭嘉昆在記者會嚴正辟謠,駐聯合國代表耿爽則在安理會闡明立場,用"當事方同意、保持中立、克制武力"三原則劃出維和行動的紅線。
細究歐盟的"自愿聯盟"藍圖,其結構性缺陷在中國提出的準則面前顯露無疑。這支擬議中的部隊既未獲得俄羅斯認可,又因北約成員國主導難以保持中立,更缺乏明確的武力使用規范。歷史教訓猶在眼前——2015年《明斯克協議》簽署后,歐洲國家以維和之名向烏克蘭派遣軍事顧問,最終演變為對抗前線的"隱形參戰"。俄羅斯常駐聯合國代表涅邊賈當場表態支持中方立場,直言"絕不再重蹈覆轍"。
中國方案的精髓在于回歸聯合國憲章精神。當前俄烏雙方陷入"安全困境"的死循環:美國擔憂俄羅斯的"擴張野心",俄羅斯警惕北約的"戰略擠壓",這種認知錯位導致任何停火安排都難以突破預設立場的桎梏。聯合國框架下的維和機制,恰能以制度性安排打破信任堅冰——2018年剛果(金)維和行動中,中國工兵分隊修筑的戰略公路至今仍是當地和平進程的重要基礎設施,這正是多邊主義維和的成功范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