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不知道,就在全球養老院還在糾結要不要用機器人時,中國已經悄悄改寫游戲規則。2025年2月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的全球首個養老機器人國際標準IEC 63310,不該項標準依據老年人生理和行為特點,為各類養老機器人的產品設計、制造、測試和認證等提供基準,將引領全球養老機器人產業健康發展。
從機械臂到情感交互的范式革命
當前養老機器人的技術發展呈現“兩條腿走路”的特征:物理輔助能力與情感交互水平的雙向突破。在物理層面,外骨骼機器人已實現重大進展。例如泰山景區應用的登山外骨骼機器人,通過多模態感知系統,可減少30%的耗氧量,助力半失能老人恢復行動能力。更精細化的護理場景中,查房機器人通過非接觸式監測,能實時捕捉呼吸頻率、心跳異常等生命體征,準確率達98%。
登山外骨骼機器人
而在情感交互領域,大模型技術正在改寫人機關系。全國政協委員張云泉指出,養老機器人需融合AI心理學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實現“共情式交互”。目前,陪伴型機器人已能通過AI語音,模擬人類對話節奏。例如深圳優得護養老陪伴機器人,能通過個性化對話交流與故事講述為老年群體提供情感支持與精神慰藉,還搭載多元化娛樂系統,支持播放經典音樂、傳統戲曲等文化內容,。這種“擬人化”突破,正在模糊工具與伴侶的邊界。
優得護養老陪伴機器人
從機構到家庭的倫理重構與社會接納
當前養老機器人的應用呈現“機構先行,家庭滲透”的路徑。在深圳養老院,輔助洗浴機器人通過柔性機械臂實現安全擦洗;重慶康復中心的外骨骼設備,讓偏癱老人重獲行走能力。這些機構場景的落地驗證了技術可行性,但真正考驗在于家庭場景的普及。
深圳養老陪伴機器人的案例頗具代表性:其核心功能包括健康監測、緊急呼叫、音視頻通話、慢病管理、跌倒監測等,通過10.1英寸大屏、語音交互和SOS實體按鍵等設計,顯著降低了老年人的使用門檻,在兼管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同時,有效緩解了老年人獨居的孤獨感。
寫在最后
當西方國家還在為養老財政發愁時,中國已經玩出新高階:用科技重新定義"老有所養"。養老機器人的終極意義,不在于替代人類,而在于重塑養老生態。技術標準制定者需警惕“算法霸權”,避免將老年人簡化為數據集合;產品開發者應超越功能堆砌,關注適老化設計中的尊嚴感。
當技術真正服務于人的尊嚴與幸福,養老機器人才能跨越工具屬性,成為老齡化社會的人文之光。未來十年,這場關于技術、倫理與愛的探索,將定義我們如何老去,也定義我們如何作為“人”而存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