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被譽為是無聲的歌,無形的舞,而在五體書法中草書最具形象化,草書自漢代張芝“一筆書”開啟了草法的先河,自此草書這一門書體大放光彩,到唐代的張旭、懷素以狂草舞動天地。
明代書家徐渭曾言:"世間無物非草書",道出了草書與天地萬物相通的哲學境界。
然而這條藝術長河始終存在暗礁——當恣肆的筆墨逾越了漢字結構的底線,"龍蛇競筆端"的意象便可能淪為難以辨識的墨痕。
這種藝術性與實用性的永恒博弈,恰似琴弦上緊繃的張力,既催生出驚心動魄的美感,也埋藏著誤入歧途的風險。
早在晉朝之前書法就早已有不少大家,但他的出現改變了整個書法圈,自他之后此圈中皆以他為宗,拜他為圣,他就是王羲之。
他的書法如同泰山北斗, 這位書圣將篆隸的古拙化為行草的靈動,每一處使轉都暗合陰陽之道。元代趙孟頫曾臨摹《蘭亭序》數百遍,仍感嘆"用筆千古不易",足見晉人筆法的精微深奧。
遺憾的是,王羲之的傳世真跡稀少,其草書技藝更是深奧難懂,從古至今,極少有人能夠真正悟透,對于現代人而言,想要學會更是難如登天。直到米芾這位大家的出現,他將一生對王羲之家族的筆法要點研習要點都給整理成冊。
而直到明代,在那些原本秘藏于王氏家族的筆法心訣,經過韓道亨的提煉重構,化作朗朗上口的韻律密碼。整理成了這么一部經典之作《草訣百韻歌》,雖然此帖并非他首創,早在宋時期和米芾就曾創作出類似的草書帖。
韓道亨深諳"取法乎上"的學書真諦,他以王羲之《筆勢論》為經,北宋采真子草訣為緯,在萬歷四十一年織就這卷書法寶典。
書中"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的箴言,不僅破解了偏旁部件的密碼,更揭示了書法造型的空間美學。當我們凝視"熙"與"照"的微妙差異——前者如云卷云舒般連貫,后者似層巒疊嶂般穩重——便能領悟到漢字結構的建筑之美。
這部著作它以五言詩的形式告誡我們王氏草法的要點,和草書的學習技法,而且還朗朗上口又好記的形式,步觀牛引足,羞見羊踏田"的意象化教學,將抽象的筆法轉化為生動的畫面記憶。
相比《十七帖》中"飄若浮云,矯若驚龍"的不可捉摸,《草訣百韻歌》如同將王羲之的筆墨基因進行解碼重組,讓學習者既能觸摸晉人風骨,又可規避"畫虎類犬"的誤區。
王羲之的書法真跡大概也只有初唐的人見過吧,傳言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每每得到真跡都令人臨摹,這也才讓我們后人得以窺見其王氏書法的精彩。
雖然此部《草訣百韻歌》并非出自王羲之之手,但其作者也是盡得王之筆意,有眼尖的會發現后面落款的字樣都是搬的《圣教序》的,沒辦法自從有了《集王圣教序》之后大家也都知道了原來還能這樣集名家的字而成經典。
所以自古以來托名書作就從未停歇過,雖在明之前也有不同的版本,但對些都多為石拓本, 在明萬歷12年韓道亨將所見到的有關草訣的本子進行匯刻整編,使其內容較完備之后便取名《草訣百韻歌》,現在流傳下來,應用最廣的也是韓道亨的墨跡本。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王羲之草訣百韻歌·韓道亨紙墨版本,高清單字帶米字格字帖,請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進入!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內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