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尺牘間,美學天地寬。
在第九屆“紫金獎”文創產品設計綜合賽上,金獎作品《字愈·新春獻禮》令人眼前一亮,其以獨創的民俗合體字呈現東方合蘊之美,同時巧妙融合南京云錦、南京剪紙、秦淮燈彩、南京金箔鍛造工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等五項金陵非遺元素,傳遞新春吉祥如意的美好祝福。
字愈文化花開見福雙層冰箱貼
《字愈·新春獻禮》的開發歷經長期的設計寫工、打磨完善等復雜的工序,傾注了設計團隊——江蘇字愈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為“字愈文化”)的無數心血。“我們期盼著,以創新設計驅動非遺之傳承,展現漢字之大美,實現千年記憶之綻放。”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副教授、漢儀字庫特邀設計師、字愈文化品牌主理人王瀟嫻告訴記者。
一字見心
再現百年刻本“金陵韻”
三月早春,明城墻內,南京中山坊科技文創園涌動著綠意和生機。走進這座由舊機械廠改造而來的創意產業園,外墻上滿是爬山虎和文化標語。中山坊匯聚了眾多年輕的文化企業,字愈文化正是其中綻出的一枝“新芽”。
字愈文化民俗合體字文創
作為字愈文化品牌主理人,王瀟嫻表示,自己早在兒時就與漢字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個冬夜,父親從外地出差回家,第一件事是詢問王瀟嫻有沒有堅持練習書法。“那會天氣冷,我偷懶不想練字,父親把我從被窩里拉出來,要求一定要當天完成。當時練習的是柳公權,也就是唐楷,我是邊哭邊寫。”事后,王瀟嫻的父親鼓勵她:“習字是你自己選的,無論如何,你都要堅持!”
父親的話語,在王瀟嫻的心中埋下了一粒種子。在南京藝術學院求學時,她又對平面設計獨特的視覺語言產生了濃厚興趣。畢業后,王瀟嫻在高校任教,同時開始帶領學術團隊奔赴全國多地調研,開展浙江瑞安木活字、古琴體、絲綢之路、湖南江永女書等與中國非遺元素相關的設計。
“回首過去,其實這么多年來,我們努力的教學方向、課題研究等,都跟中華傳統文化息息相關。整個團隊跑了很多地方,推出過非遺保護相關的線裝書、口述史、影像志和移動創新平臺。直到有一天,我們回看自己的家鄉,發現這里正是一座非遺寶庫。”王瀟嫻感慨道。
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瀟嫻結識了金陵刻經處第七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鄧清之。當時,王瀟嫻在交流過程中了解到,置于雕版技藝首位的寫樣環節僅有鄧清之一人可勝任,由于寫工缺乏,雕刻新版只能使用免費字庫進行創作,傳統手工刻寫的“金陵本”中蘊含的“南京味”及手工的溫度正漸漸消失。“聊著聊著,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再創造的形式,設計全新字庫來彌補‘金陵本’流失的缺憾。”
結合鄧清之對于字體、筆畫、字韻的深刻理解,王瀟嫻帶領團隊攜手漢儀字庫合作開發“金陵刻經體”,選取金陵刻經處代表作品——楊仁山居士時期典籍《佛國記》為設計藍本。“舉個例子,《佛國記》中有200多個‘國’字,高清掃描后會發現每個‘國’字各有特點。項目開發難點在于,怎樣在保留‘金陵本’原本樣貌的同時,找出它最經典、最有代表性的字體形態。”參考對比雕版萬余塊、與傳承人深度交流溝通走訪百余次,設計團隊歷時30個月、歷經5輪人工校對,最終完成9169字字庫的設計,于2020年推出國內首款且唯一非復刻金陵刻經字體。
字愈文化民俗合體字文創
“你看,‘金陵刻經體’呈現的字形‘橫平豎直,點似瓜子,撇如刀,鉤如皂刺,捺如鍬’,保留了清凈莊嚴、敦厚平實的人文味道……”望著工作室墻上張貼的各式字體海報,王瀟嫻滿臉自豪。“漢儀金陵刻經”字庫不僅斬獲字酷·司母戊鼎杯國際漢字創意設計大賽“全場大獎”、 2021北京國際設計周·北京設計獎“年度設計獎”、靳代強設計2021全球華人設計比賽專業組優秀獎等多項國際國內設計界榮譽,還得到馬萌青、鄧清之等幾代刻版傳人的高度認可,實際運用到了金陵刻經處雕版印刷環節之中。
“能以現代設計手段還原千年漢字之美,也算是圓了兒時的一個夢想。”王瀟嫻笑著說道。
以字愈人
還原“省形合文”吉祥味
漢字之美,美在形體、美在音韻、美在真情。
在王瀟嫻看來,漢字不僅是傳播文化、交流思想的重要載體,更蘊含著東方智慧和情感,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有著直抵人心的治愈力量。
2022年,字愈文化應時而生。“‘字愈’二字,意在一筆一畫、一言一語中治愈人心,同時傳遞漢字之大美、文化之自信。”王瀟嫻介紹,字愈文化設計團隊的中堅力量以青年人為主,以字體設計、漢字文創為研究對象,不斷探索“漢字+非遺+文化+科技”的設計創新。
在字愈文化的二樓展示區,首次參賽“紫金獎”便奪得金獎的作品——《字愈·新春獻禮》被安排在“C位”展出。這是一套以非遺、民俗、字體與祈福文化相融合的新春伴手禮文創。外包裝上,秦淮燈彩的可愛兔花燈、南京云錦的祥云紋樣、南京剪紙的鯉魚等形象巧妙融合為一個“福”字,并以“省形合文”的構字方式,“四字為一”呈現“五福臨門”的新春祝福。
《字愈·新春獻禮》
王瀟嫻介紹,民俗合體字又稱“吉利字”,其源頭可追溯到先秦時期,最初是古代君王用來下達命令或派遣軍隊的符文,后來漢代的道士們將這種形式借用到“符篆”上。從宋代起,合體字又演變成民眾表達避兇求吉祈愿的一種手段。如今,民俗合體字已成為人們寄托祝福的吉祥字,是中華漢字文化的“活化石”。“像一帆風順、八方來財、十全十美等吉祥語,都常用合體字的形式表現,就像中國古琴的‘減字譜’,字簡而義盡,體現了漢字蘊藏著無窮智慧。”
《字愈·新春獻禮》中,包含祈福合體字春節對聯、福字、紅包、書簽、手賬本等產品,甚至還有一套真金金箔紙DIY體驗工具,給人以“好看又好玩”的非遺體驗。王瀟嫻回憶道:“當時我們準備了一萬套產品,很快就銷售一空。央視春晚也找到我們訂購了上千套,作為新春伴手禮送給海外華人。這讓我們信心倍增,美的設計、好的文創一定能引發大家的共鳴。”
讓創意種子“落地生花”,連續舉辦十一屆的“紫金獎”已成為省內外文化領域的風向標。“很感謝紫金獎,打造了這么好的一個創意平臺。不僅讓廣大設計師的匠心在舞臺上呈現,也為我們拓寬了行業交流溝通的渠道,助力優秀作品轉化為創意產品。”王瀟嫻談道,字愈文化的工作團隊以高校為背景,在商業轉化之路上面臨著各種挑戰。“只有經歷市場的摸爬滾打,才能知道‘金點子’到底能走多遠。‘紫金獎’不斷建設文創孵化平臺,給了我們繼續探索未來的勇氣。”
攜手金陵刻經處打造生肖文創《字愈·靈蛇獻瑞》,再次運用漢字圖形化設計方式,結合南京云錦中的纏枝紋、雙魚紋元素,呈現福氣滿滿的靈蛇形象;聯合南京博物院打造“瑞蛇獻花”皮影玩具套裝,將館藏文物、春節生肖和民俗合體字巧妙融合……今年春天,字愈文化的日程表被排得滿滿當當。“文創設計是一件有趣好玩的事情,同時也需要做學術那樣嚴謹求真的態度。未來,我們將繼續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富礦,借助AR等數字技術,以現代化的設計語言還原漢字之美妙、傳承文化之精髓。”王瀟嫻說。
江南時報記者 姬傳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