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陽靜沐,春光作序
萬物蘇醒,花鳥和鳴坐擁春色,手握書香
正是讀書好時光
捧起一本書,于字里行間穿梭,讓心靈隨著文字的流淌,滋養和成長,如草木般不負春光。“鶯湖悅讀·師韻”領讀者第三期,平望實小四位青年教師將帶領我們繼續書香之旅,在一萬次春和景明中,遇見更好的自己。
共讀書目:《一百封書信——喚醒教師成長渴望》(第三章)
本期領讀導語:
同樣一件事,在不同的教育理念下,它所發揮的價值是不一樣的。有什么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么樣的教育行為。因此,老師們要想清楚自己的教育價值觀是什么,是否和教育的本質一致。多一份這樣的思考,我們的行為可能就不會那么魯莽。除了思考之外,老師們還要積極學習新的有價值的教育理念。只有武裝好自己的大腦,才能走得更遠。
閱讀心語
語文老師的專業閱讀,是心靈的遠行,亦是智慧的沉淀。手執書卷,與古今智者對話,在文字間觸摸生命的溫度,于篇章中汲取思想的清泉。每一場閱讀,都是對語文的深情告白,既拓寬了教學的視野,亦深化了對文本的理解。以閱讀為舟,載學生遨游語言的海洋,讓經典浸潤心靈,讓文字點燃思維。閱讀,讓語文課堂有了詩意的棲居,讓教學相長成為最美的風景。
領讀感悟
周國平《一百封書信》第三章以教育理念為核心,深刻揭示了教育的本質在于點燃思維而非單向灌輸。作者強調課堂應是多元對話的空間,教師需從“講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通過適時點撥激發潛能,讓學生在互動中學會思考、勇于表達。這令我深刻意識到,教育不僅是知識傳遞,更是心靈共鳴的喚醒。
周國平對教師成長的期許,讓我聯想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職業準則。他提醒我們,教師的成長不應止步于職稱或榮譽,而應聚焦于職業幸福感的獲得,以及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深遠影響。這種以思考力和學習力為基石的專業發展觀,讓我重新審視自身的教學實踐,意識到只有保持謙遜與敏感,不斷在反思中創新,才能成為真正的“引路人”。
書中“教育即點燃火焰”的比喻尤為觸動人心。它啟示我,教育的真諦在于喚醒學生對知識的渴望,對真理的探索,而非機械的知識堆砌。未來教學中,我將嘗試構建更多互動場景,讓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迸發思維火花,讓課堂成為滋養獨立思考的沃土。
共讀書目:《新課堂怎么辦》
(第五、六節)
本期領讀導語:
怎樣展開“教學對話”?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對話的過程,“教學對話”包含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自我對話等多種形態,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成長,逐漸發展成為一種教學常態,給課堂教學帶來了深刻的變革。
集體教學中怎樣關注到“每一個”?
關注“每一個”就是因材施教,其主要特征是個別化、個性化差異化,即教學設計中的個別化、學習選擇中的個性化、評價標準中的差異化。我們必須建立的理念是:教學是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學習是學習者的學習、評價是多元立體的評價。這樣才使得集體教學中關注“每一個”成為可能。
閱讀心語
于我而言,每一次的閱讀是與最美景致的一次次邂逅。閱讀不僅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更是專業發展的一次途徑。漫長的閱讀之旅,是一段艱苦而歡喜的修行,更是一張有品質的閱讀地圖。在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體會到讀書的美妙,每當我在遇到難題時,總有一本書在等著我,給我啟迪,指引我方向,讓我豁然開朗。而當我安靜閱讀時,也總有一些心儀的觀點跳出來,讓我怦然心動,有一種“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之感。
領讀感悟
閱讀了《新課堂怎么辦》中的“集體教學中怎樣關注到‘每一個’”后,我對因材施教有了新的理解。所謂因材施教,就是在集體教學中關注到“每一位”,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有層級的教學設計。也就是需要根據每個同學的興趣、優勢、需求、技能、能力、背景和經驗為他們量身定制學習目標,并且學習進度和學習方法都要針對每一位同學的需求都要有所不同。那么在我們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在基礎的學習任務完成后,可以根據不同層次的同學制定不同的學習計劃,就比如我們班的詞語積累任務,基礎較好的同學一周可以積累四五十個詞語,而基礎較差的同學我則給予二十個左右的任務,不求多,但求精。
共讀書目:《一線教師》(手記三)
本期領讀導語:
孤軍難成事,協作自有道!管建剛解碼一線教師的“合縱術”:巧借家長力、配合班主任,化解家校暗流,學科聯動出擊,將瑣碎協作煉成教育同盟,讓資源碎片拼出育人全景。
閱讀心語
多年來,我始終將閱讀專業書籍視為滋養教學智慧的甘泉。每一本教育專著都像一位智者,引領我走進兒童心靈的世界,讓我在字里行間觸摸教育的真諦。這些書籍讓我懂得,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喚醒生命,激發潛能。每當看到孩子們因閱讀而明亮的眼眸,因理解而綻放的笑容,我更加堅信,作為語文老師,我們不僅是文字的擺渡人,更是心靈的引路人。未來的日子里,我愿繼續與書為伴,在教育的沃土上播撒希望的種子,靜待花開。
領讀感悟
《一線教師》中的手記三:一線“協助學”讓我深刻感受到教育合力的力量。管老師以任課教師的身份,主動協助班主任管理班級,這種超越學科界限的擔當令人欽佩。他設計的家長測試卷、衛生清單制、籃球小組等策略,不僅解決了班級實際問題,更傳遞出“教育無小事”的智慧。
閱讀該手記,我意識到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家長測試卷讓我反思家校共育的不足,唯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助力孩子成長。籃球小組的案例尤為觸動我。通過制定隊規、平衡學習與興趣,學生們在團隊協作中學會了責任與擔當。這啟示我,教育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他們的主體性,讓管理成為自我成長的動力。
總之,一線“協助學”不僅是管理方法的分享,更是教育理念的升華。它讓我懂得,教育需要每一位教師的全心投入,需要家校社的協同配合,更需要對學生主體地位的尊重。這種實踐智慧,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深思與踐行。
共讀書目:《教育家精神之路》(第三章)
本期領讀導語:
我認為自己是與學生同樣的人,我所過的是與學生同樣的生活;凡希望學生去實踐的,我自己一定實踐;凡勸誡學生不要做的,我自己一定不做。——葉圣陶
閱讀心語
書籍,通過簡潔而深刻的文字,引導著讀者,照亮我們前行的道路。書籍不僅是知識的傳遞者,更是思維的磨刀石,它們挑戰我的理解力,激發我的創新思維,讓我們在理論與實踐的交匯處,找到解決問題的新鑰匙。閱讀,是一場永無止境的自我提升之旅,它讓我在專業道路上不斷前行,勇攀知識的高峰。
領讀感悟
閱讀《教育家精神之路》第三章關于葉圣陶先生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深感震撼。葉圣陶先生始終從教育教學實際出發,不斷提出、探索和回答教育現實中的重大問題。他強調,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讓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這種思想讓我意識到,作為教師,我們的任務不僅僅是灌輸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和思考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真正做到“不需要教”。葉圣陶先生的教育理念,對我今后的教學工作有著深遠的指導意義,我將努力踐行這一理念,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