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未名湖的倒影里,
總藏著些奇妙的相遇——
有人在此處拾起一本書,
命運的齒輪便悄然轉動。
1980年寒冬,
邱澤奇蜷縮在圖書館角落,
費孝通筆下的小城鎮突然化作一束光,
照透了他對鄉土中國的迷思;
2003年墨西哥城的小巷,
范曄觸碰到《永恒運動》蒼蠅浮雕封面時,
文學與幽默的量子糾纏就此開啟;
當蘇祺在畢業季舊書攤翻開
《計算語言學概論》的剎那,
千年古籍與二進制代碼
竟在紙頁間握手言和……
這些發生在特定時空的閱讀事件,
像精密咬合的齒輪,
推動著思想的前進。
如今我們手握百萬電子書,
卻常與靈魂共振的篇章擦肩而過。
北大教授們用半生實踐印證:
真正的閱讀革命,
往往始于某個“相遇時刻”。
孫明:草根視角的歷史顯影
孫明,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長聘副教授。
大學的時候,孫明最初遇到也至今喜歡的三本書是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馬爾克斯《百年孤獨》和黃仁宇《萬歷十五年》。
第一本讓他懂得充分尊重史料提供的語境之重要,第二本啟發他人類生命和歷史之間隱秘甚至“魔幻”的聯系。
而在自己提筆書寫時,他則常常回想起《萬歷十五年》,也嘗試用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中國歷史,通過人物命運凸顯歷史之場。書架上清末民初各類檔案、縣志、文集乃至族譜中的人物在孫明筆下日益生動,最終匯聚成《生逢革命:辛亥前后的政治、社會與人生》。
《生逢革命》書影
無論是礦工、紳商、學生、先生,還是不知名的小市民,都成為孫明筆下革命史的主角;歷史與研史彼此輝映,故紙堆中走出新的故事,他為自己關切的“蕓蕓眾生”和“大歷史”中的生活“小歷史”找到了位置。
程美東:破譯黨史的摩斯密碼
程美東,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所所長,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發展研究基地負責人兼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中共黨史研究中心主任。
程美東分享了自己在20世紀90年代初剛讀研究生時閱讀的印象比較深刻的幾本書,這些書籍,仿若一盞明燈,指引著年輕人走上黨史研究之路。
第一本是《偉大的開端》,“其對一些歷史事件和人物細節描寫細致,文字靈活生動,令人耳目一新。我記得其中對于第三次工人運動高潮時項英的描述非常親和、生動,散發出濃郁的黨史研究步入改革開放春天的氣息。”
第二本是《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這本書懷著很大的歷史勇氣進行了深刻的思考,一些問題上觀點之新穎、文字去八股化之鮮活、整體精神風貌令人振奮之脈象,遠遠地超過了以往我看過的黨史教科書。”
第三類是叢書《中共黨史人物傳記》,“此前對于這里面多數人物的名字比較熟悉,但具體事跡很多并不清楚,通過閱讀、瀏覽這些人物傳記,極大地開闊了我的黨史視野,極大地彌補了黨史教科書的概念化、臉譜化、單調化的缺陷,豐富了自己對于黨史高層人物譜系關系的認知,大大增加了自己對于黨史博大精深的敬畏感。”
第四本是《毛澤東思想的哲學透視》,“它從中國的春秋公羊學說到陽明心學,從西方馬克思主義說到新黑格爾主義;寬闊廣博的視野、細致深邃的方法切入,令我耳目一新。”
于書頁間翱翔,黨史文化背后的天地廣闊而充盈;步入其間,程美東看到中國共產黨及其相關研究的來路,又放眼于無盡的遠方,凝深思于筆下。
范曄:文學邊疆的幽默起義
范曄,北京大學西語系主任、副教授。
“有趣”和“好玩”是范曄在采訪時提及最多的詞匯,這不僅是他遴選書籍、建構書房的理念之一,也是他的生活哲學的重要構成部分。
范曄購買的第一本外文書正是因“有趣”而鐘情。2003年,第一次出國的他在墨西哥的小書店被一本封面畫著蒼蠅的書所吸引,那是奧古斯都·蒙特羅索的《永恒運動》——如此宏大的標題,實際上是一本關于蒼蠅主題的書,令人忍俊不禁。該書介于小品、雜文、散文詩之間的實驗性文體也讓范曄感到新奇又愉悅,這本出版于1972年的二手書至今仍被范曄珍藏。
《永恒運動》書影
范曄希望自己是一個有趣、有幽默感的人,他不喜歡“安全無害的庸常世界”,期待著生活中種種意想不到的驚喜和遇合。而他不動聲色的幽默感,也鑲嵌在生活細節里。
戴睡帽的南浣熊凝視著《百年孤獨》初版,騎自行車的恐龍化石與聶魯達詩集對峙……有限的空間之內,范曄用無限的想象力和幽默感探索“此間的奇境”。
邱澤奇:鄉土中國的解碼者
邱澤奇,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數字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創辦主任。
從農村出來的學生,對村民疾苦有一種天然的敏感。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里呈現的村民疾苦讓我似乎發現了一點社會學學科的價值和意義,能不能為改變村民疾苦做點事兒?
在這種樸素心思的推動下,邱澤奇回到學校便鉆進圖書館,閱讀了大量農村社會學領域的文獻。在這個階段,他讀到費孝通先生的文章,遇到了影響自己一生的學者和思想。
邱澤奇最早讀的是費先生在《瞭望周刊》上連載的小城鎮系列文章。第一次讀費先生的文章,他震驚于這些通俗的文字中蘊含的豐富社會道理和嚴謹科學邏輯。也是從這里出發,他展開了對費先生作品的搜索,也展開了對貧困與發展文獻的積累。
在追蹤費先生文獻的過程中,邱澤奇逐步萌生了一個新的目標:跟費先生讀書,學習他把學識轉化為促進鄉村發展的竅門。他鼓起勇氣報考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的博士研究生,非常幸運地得到了跟隨費孝通先生學習的機會。
費孝通先生為邱澤奇手寫《太白墓》
蘇祺:古籍復活的數字祭司
蘇祺,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人工智能研究院長聘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幼時讀古籍,從書卷中感受古風文韻。大學時一本《計算語言學概論》,為蘇祺叩開新學科的大門;在與科技的接觸中,找到讀古籍的另一種方式,又將這份便捷而直觀的閱讀體驗,帶給萬千讀者。
小時候的蘇祺,在書香門第中長大。爺爺是高中校長,家中書籍滿架,古典文學的韻味暈染著她對童年的記憶。三歲之前,在爺爺的熏陶下,她接觸到《唐詩三百首》《三字經》等經典著作,那段與書籍為伴的時光深深植根于心。那時的她或許未曾想到,這些古籍篇章會在未來的某一天,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與她重逢。
在大學畢業生的舊書攤上,她偶然間發現一本《計算語言學概論》,隨手拾起翻看,第一頁便勾起了她的興趣。“我印象很深,那一頁上是對計算語言學這門學科的介紹,也就是,讓計算機理解人的語言,進而與人進行交互。”這般奇妙的世界,讓蘇祺心生向往。
她當即聯系了這本書的作者——北京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俞士汶教授,考取了俞老師的博士研究生,從此打開了計算機與語言學交叉領域的大門。
蘇祺的導師俞士汶教授編寫的《計算語言學概論》等
投身數字人文,又是一場與古籍不解的緣分。考慮到中國古籍材料豐富而悠遠,涵蓋各大門類,貫連每個時期,外加電子化程度較低,蘇祺選擇從古籍入手,踏入這座巨大的中華文明寶庫,用技術解讀文化,用代碼書寫歷史,將書的故事越寫越長,越寫越遠。
易莉:腦科學家的認知攻防
易莉,北京大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系副系主任、北京大學麥戈文腦研究所研究員。
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瑪麗·波·奧斯本說:"閱讀是通向無限奇旅的通行證。”
從研究生到研究者,從學生到教師,易莉以書為攜引,向高處凝眺,往遠方探求。除了專業書籍,在人生各個階段,易莉有著不盡相同的“個人書單”,她在閱讀中獲得自省內觀和心靈支持,書籍也見證了她內心的不斷強大和事業的日益精進。
易莉書架上的冰箱貼,英文為愛因斯坦名言:
我從不思考未來,因為它很快會到來。
博士畢業之初,作為學術新秀的易莉以極高的標準要求自己,將全部心血傾注于學術研究之中,《深度工作》讓她意識到當代社會時間碎片化的現狀,但真正的科研工作往往是在深度狀態下實現的;而《自控力》《意志力》《心流》等書籍則幫助她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時間管理的具體方法。
2015年2月,易莉回到北京大學,成為IDG麥戈文腦科學研究所、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研究員。經過了一段“瘋狂寫論文”的日子,易莉變得焦慮,這讓易莉開始反思自己過度嚴以律己和一味追求效率的狀態,她開始接觸《十分鐘冥想》等自助類心理書籍,嘗試將目光聚焦于當下,不為過去未盡之事遺憾,也不過分擔憂未來,在正念理論中汲取重塑身心之道。
除此之外,易莉從閱讀中深深受益的另外一個重要理念是“終身成長”。這來自《終身成長》的啟發。“終身成長”理念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如何“歸因”的問題,“把每一次拒稿當成一次難得的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在投稿中學習,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寫作能力,之后投稿會越來越容易被接收。”
賈妍:百年珍本的時間契約
賈妍,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員,任藝術史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大學古代東方文明研究所研究員。
只要問及哪一本書是賈妍的至愛,她會不加猶豫地挑揀出放置在業師艾琳·溫特教授照片后的精裝巨冊——《沙曼尼瑟銅門浮雕》,1915年原版。它是艾琳·溫特教授送給她的畢業禮物,承載了一段學脈賡續、斯文綿亙的佳話。
賈妍的導師艾琳溫特教授
2005年至2015年,賈妍問學于艾琳·溫特教授門下,專攻古代近東藝術史。畢業典禮當天,艾琳·溫特教授將這本與賈妍的研究課題相關的著作,鄭重交給她。巧合的是,這本書成為賈妍個人收藏的一刻,距離它問世之初剛好過去了一百年。
書的扉頁有一行贈言:"For Ja Yan,28 May 2015,your open door,my closed door.”亦即“你的開門,我的關門”。賈妍是她從教四十余年的最后一位學生,在贈言里以此為喻,將她對賈妍的期待和祝愿編織在這句精巧機趣的雙關里。
摩挲把玩、拂拭端詳,似能聽見年華的登音從窗前走過,睽違已久的過去歷歷在望。
李彥:碳基生命的閱讀宣言
李彥,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博雅特聘教授。
在李彥的書房里,每本書都是時間的見證。時光在她喜歡的文字上留下印記,從文藝到理性,從抒情到學術,由繁入簡的智慧,伴著人生的足跡,在李彥的書架中一一展開。
小時候的李彥便與書結下了不解之緣。她回憶起自己如癡如醉地讀過的《林海雪原》,書中小白鴿給少劍波送信時,將信件折成鴿子模樣的情節深深地影響著她,“30歲之前,我也總喜歡把寫好的信疊成小鴿子的樣子”。
中學時期,李彥形成了自己的閱讀偏好。瓊瑤、張賢亮、賈平凹、畢淑敏、池莉、舒婷、海子……她深透過作家筆下的文字感悟生活,又將其中的浪漫與夢想,化作青春的向往與動力。16歲那年,憑借一首舒婷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她在國慶詩歌朗誦比賽中抱獎而歸。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李彥轉向了電子化閱讀。但她依然保留著對傳統閱讀方式的熱愛,那種觸感,那種墨香,是電子書無法替代的。
在飛機上,李彥常常讀一本小冊子——中英對照的《唐詩三百首》。唐詩的深邃、譯文的平實,讓李彥在重溫古典文學的同時,也體會到語言的簡潔之美,一如不同階段的她所感受到的生活之美。
那些改變生命軌跡的書籍,
總在你思想濃度飽和的臨界點翩然而至。
此刻,或許正有某本書的某一頁
在時空褶皺中蘇醒,
等待與你不期而遇,
完成這場“蓄謀已久”的思想突圍。
有哪些不期而遇的好書
在你人生某個節點改變了你?
看完北大學者們的這些故事
你有什么想和書友們分享的嗎?
在留言區展開來說說吧!
2位幸運讀者將獲贈其中一本好書
走進北大學者書房
去和好書來一場不期而遇吧
公號粉絲轉享優惠
掃碼領券后折合5折優惠
-End-
觀點資料來源:
《第一等好事:北大學者書房》
轉載及合作請發郵件:scb01@pup.cn
▼點擊名片 ?標關注我們▼
一個人的閱讀史就是他的生命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