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云南?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解讀。但無論如何解讀,云南與美,都高度關聯。
云南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多彩的民族風情和豐富的自然資源聞名于世,高原山地造就了“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風貌,素有“彩云之南”的美稱。
在當地干部眼中,云南則是集邊疆地區、民族地區、脫貧縣最多的地區于一體,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任務最重的地區之一。近年來,來自東西部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萬企興萬村及社會組織等幫扶力量,跨山越海,同心繪圓,與云南省一起,落實特色產業提升、產業集群打造、消費幫扶助農增收、勞務協作提升“四項行動”,以合力鑄就著鄉村和美。
2025年2月末,當北方大地還在等待驚蟄的春雷始鳴,云南的田野上已碧綠蔥蘢、鮮花怒放。請隨筆者一起,去看見七彩云南面對復雜與多元情境的解決方案;去看見鄉村百姓對國家托舉的感恩奮進;去看見合與和、和與美的深度構建。
大美云南——麗江玉龍雪山日出景色。
一只手套的旅程
—— 滬滇產業園里,看見多維張力
云南大成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成醫療)是彌渡滬滇合作數字健康產業園里招引來的第一家企業。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車間里半脫模機生產線上一只只橡膠手套在轉動中定型。接下來的包裝流程中,每天24小時均需人工參與。總經理王慶華介紹,目前公司有4條生產線投產,穩定解決當地群眾就業400人左右,人均計件月收入可達7000元。按照規劃設計,兩年后36條生產線全部建成,屆時公司年產值可達35億—40億元,總用工需求將達到2500—3000人。
作為醫用耗材,橡膠手套全球市場每年保持9%—10%增長需求,偶遇疫情波動,需求量更是爆發式上升。更何況如今主婦會戴著它們洗碗、清潔家居,理發師會戴著它們為顧客染發,橡膠手套的應用場景還在不斷增加。這樣一個需求飽和度上限高、市場前景長期向好的產業,是如何落地彌渡的呢?
據了解,大成醫療最初計劃的落戶地在東部地區,土地招拍掛進行過程中,經上海方面東西部協作部門積極動員,王慶華受邀實地考察后,考量到這里人工充足,勞動力成本相對較低,還具備電價便宜等優勢,并且是廠房建好在等項目,政府主動、政策優惠,于是決定轉投彌渡。
企業落地彌渡后,在生產實踐當中,王慶華和團隊漸漸發現更多的優勢向他們匯聚,企業一下子具備了進一步做大做強的支點和空間,于是他們果斷抓住機遇并不斷將其轉化為企業在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資源優勢使大成醫療的產品具備了價格優勢。國際上醫用橡膠手套主要生產商在馬來西亞和泰國,以前大成醫療的原材料也依賴馬來西亞進口。“都說國產橡膠做不好,我們來了之后,使用西雙版納橡膠,不斷加強技術研發,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質量不僅不低于進口產品,甚至還有反超。”王慶華如是說。相較于進口膠,使用西雙版納橡膠使大成醫療每噸節約成本3000元以上。
運輸優勢使大成醫療的產品具備了時間優勢。之前從馬來西亞訂購原材料,產品的完整生產周期長達3個月,完全跟不上需求節奏,一旦涉及商務爭議,更不知要付出多少時間成本。如今采用西雙版納橡膠,從客戶網購下單到發貨不超過一周時間。
“我們現在還是‘小不點’,希望通過彌渡產業園的平臺,把產值做到全世界行業排名前十。”王慶華對企業的發展充滿信心。
一步選擇,企業具備了全方位競爭優勢,受益者卻遠遠不止企業本身。大成醫療的身后,從縱向與橫向兩個層面延伸、帶動和影響著產業發展。
縱向來看,企業與西雙版納膠農直接簽訂橡膠訂購協議,省去中間交易環節,將之前約10元/公斤的橡膠售價提升至約17元/公斤,把利潤給到膠農,不僅提高膠農割膠熱情,直接帶動他們大幅增收,跨過中間商,還使企業的采買成本每噸再降2000元,進一步增強了產品價格競爭力。與此同時,老撾、泰國、緬甸、柬埔寨等國的橡膠正在被西雙版納源源不斷虹吸過來,對于飽和生產后年需30萬—40萬噸橡膠的大成醫療來說,資源優勢將進一步鞏固。橫向來看,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與上海奉賢區共建的彌渡產業園,定位醫療器械產業,2023年4月啟動以來,大成醫療作為第一家入駐企業,實際投產8個月,其發展態勢也吸引、帶動著其他優質醫療器械企業集結入駐。2024年,彌渡產業園區共有四上企業39家,園區完成營業收入61.14億元,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9.27億元。
采訪結束時王慶華還不忘補充說:“推動我們將來成為行業龍頭的資源優勢還在不斷疊加!目前大理州正在推行采用地熱資源,按照昨天州里給看的參數,我們企業能源成本可以直接下降20%—30%。”
蒸蒸日上的大成醫療,是云南省牢牢抓住東西部協作契機和承接產業轉移政策機遇,與上海市攜手推動東部地區產業有序梯度轉移,依托沿邊優勢,做好承接產業轉移大文章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云南省在滬滇合作中,圍繞產業強省“規劃圖”,推動產業集群“強磁場”,深化“1+16+N”滬滇共建園區體系,以“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為牽引,由上海市16個區與云南省16個州市,通過制定產業規劃、組建輕資產管理公司、派駐管理運營團隊等方式,建設“16+16”滬滇產業示范園。
滬滇臨港昆明科技城示范區,是“1+16+N”滬滇共建園區體系中的領頭羊。
滬滇產業示范園按照“專而精”“小而美”“特而優”的方式,鞏固提升一批產業集聚型園區,目前云南全省已共建滬滇產業園區91個。依托上海國企、民企、外企“三資企業”和云南資源、園區、口岸“三大經濟”,實施“滬企入滇”、“科技入滇”、農業經營主體倍增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一把手”招商、產業對接和“滬滇產業協作云南行”等行動,推動445家生物醫藥、新能源、新裝備、新材料、新農業、新旅游、新電商等重點行業企業鏈式引進、園區集聚,實際到位投資207.49億元,形成了安寧新能源、硯山綠色鋁業、姚安花卉等16個初具規模的產業集群。大成醫療所在的彌渡數字健康產業園,正是這1/16。
在河口園區,“開遠織造+河口剪裁+越南成衣”的跨境紡織產業鏈和“越南種植+河口加工+上海銷售”的咖啡生產銷售國際產能合作模式成熟流暢;在磨憨園區,國際商貿街、恒匯磨憨倉儲分撥中心等一批重點產業項目加快實施;在瑞麗園區,“元器件—主板—模具—包裝—銷售”消費電子全產業鏈和紡織服裝產業集群形成完整閉環;在昆明園區,聞泰、先導、京東方、康樂衛士等一批東部轉移企業先后入駐,高端裝備、電子信息制造、新材料等“8+N”產業鏈體系初步形成。
一座又一座產業園區筑巢引鳳,一個又一個企業在滬滇合作中重新定位,重新開局。政府在其間,補齊基礎設施短板、強化政策集成供給,推進面向印度洋國際陸海大通道建設。東西合力、政企合力,帶動著一批又一批群眾受益,一片又一片土地煥發勃勃生機。
一個節日的幕后
——定點幫扶縣上,看見特色創新
2023年4月,隨著首屆“老山國際春茶節”的開幕,麻栗坡古樹茶亮相世界舞臺。自此,麻栗坡古樹茶不僅走出深山,更開啟了它遠渡重洋的錦繡前程。這背后,凝結著外交部定點幫扶麻栗坡縣的傾情點滴。
麻栗坡縣位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東南部,是中國三大生物多樣性的核心區和生物多樣性富集的生態綠洲。這里茶葉種植歷史悠久,古茶樹資源豐富,具有獨特的原生態產業優勢。
麻栗坡縣副縣長劉丐清,是外交部1992年定點幫扶該縣以來,派出的第20任幫扶干部。他告訴筆者,外交部定點幫扶的特點,就是用好“外”字優勢,全方位統籌駐外使領館、駐華使領館、駐華使節、外媒記者等資源開展幫扶。他們立足麻栗坡境內3.44萬畝茶園、逾40萬株古茶樹的資源稟賦,從打造區域品牌“老山茶”的角度,推動“老山國際春茶節”。
在麻栗坡舉辦的首屆“老山國際春茶節”開幕式上,時任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發表視頻致辭,并稱已將麻栗坡古樹茶作為外事活動贈禮,贈送給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的代表。活動期間,眾多國內外與會嘉賓共同探訪麻栗坡縣面積最大、古茶樹資源最豐富的大梁頂山古樹茶園,體驗最具瑤族特色的古茶樹開采儀式;還舉辦了“茶魁”爭霸賽決賽和主題研討沙龍、麻栗坡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暨招商引資座談會等活動,圍繞麻栗坡茶葉品牌塑造和提質增效,茶產業發展定位、傳統文化“走出去”、品牌建設賦能鄉村振興等議題進行互動,以茶為媒,增進文化交流與碰撞,推動麻栗坡茶產業發展。
麻栗坡縣猛硐鄉瑤族少女采摘古樹春茶。
2024年5月,部分國家使節、外交官和國際組織駐華代表及外媒記者等出席了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老山國際春茶節”。時任外交部副部長鄧勵表示,茶好也怕山路遠。希望通過“老山國際春茶節”,大家能夠更多了解麻栗坡。活動期間,舉辦了麻栗坡古茶樹保護與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儀式、大使茶座等活動,發布了“老山茶”標準。現場嘉賓品嘗了少數民族制作的老山烤茶,觀看了少數民族表演,紛紛贊嘆老山茶口感醇厚、回甘生津,表示對中國茶文化和助力鄉村振興戰略有了更深的理解。
與“老山國際春茶節”緊密配合,外交部牽線香港新華集團,在麻栗坡落地茶葉精制加工生產線,提升“老山茶”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同時,優化其生產工藝,推出中馬(馬達加斯加)友誼茶、中阿(阿聯酋)友誼茶、中馬(馬來西亞)友誼茶以及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紀念茶等,麻栗坡古樹茶也走進法國、阿聯酋、波黑等13個國家,成為中華企業家年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等會議的指定用茶。
通過“老山國際春茶節”帶動,2023年,麻栗坡縣茶葉總體價格較2022年上漲10%左右,毛茶漲幅超過20%,茶葉銷售額增加約30%。4800戶茶農戶年均增收6700元,火“出圈”的“老山茶”,成了促進鄉村振興的“金葉子”。
古樹茶從偏遠地區走向國際舞臺,還能為中國外交作出貢獻,當地群眾既感恩又自豪。據麻栗坡縣家茗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徐玉艷介紹,外交部提供的產業幫扶資金無息貸款,解決了合作社初創時資金缺乏的燃眉之急;通過“麻品進京”工程采購合作社產品,并引薦合作社參加多種全國性展銷會,讓家茗的產品走出了深山;挑選優質產品作為外事禮品贈送各國友人,使麻栗坡古樹茶從深山走向世界……“他們還推薦我到蒙頂山學院參加了‘鄉村振興有她’項目培訓,幫我拓寬視野。去年的春茶節活動中,我還和外交部新聞發言人毛寧女士、聯合國官員、外國記者等一起圍爐煮茶!”這樣的場景,至今仍令徐玉艷興奮不已。
外交部在創新產業幫扶形式的同時,還積極搭臺,向世界宣介麻栗坡,主動講好中國鄉村振興故事。2021年以來,麻栗坡縣成功接待多位外國政要、駐華使節、外媒記者到訪,斐濟共和國總理西蒂維尼·蘭布卡等外賓為麻栗坡的建設發展成就點贊,受到了中外媒體的高度關注。“Z時代”中美青少年線上交流對話會、NBA(中國)新春賀歲鄉村籃球嘉年華、中國—東盟青少年籃球賽暨文化交流、“走出大山看世界”系列青少年研學交流等活動,更是不斷拓展著麻栗坡青年學子的國際視野。
在云南,以外交部為代表的52家中央單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立足定點縣資源稟賦和長遠發展需求,積極開拓思路、創新舉措,推進實施了一大批特色幫扶行動,幫扶領域、幫扶內容不斷深化拓展。
中國東航聯合中國農科院幫助滄源佤族自治縣以“黑蜜之都”定位打造“佤”字頭米團花黑蜜品牌,以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雙江茶為基礎創新開發“東航那杯茶”,推動幫扶縣產業提質增效,群眾增收致富。華南理工大學幫扶云縣引入高辣度辣椒種植和肉兔養殖新產業,并打造“小忙兔”品牌LOGO、IP形象和文創產品,共申請30余項著作權、版權和外觀設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深入挖掘施甸縣地質資源稟賦,凝煉形成“地球科學+”賦能鄉村振興的特色幫扶模式,重點推動地質文化鄉、富硒農業等特色項目建設,“地質寶庫”“高山硒谷”成為推動施甸縣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張國家級名片。南光集團堅持把做好定點幫扶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工作與推動集團高質量發展緊密結合,與落實澳門“1+4”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策略有機融合,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上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統計數據顯示,52家中央單位定點幫扶云南省74個脫貧縣。2024年,直接投入和引進幫扶資金43億元,培訓干部人才24萬人次,采購和幫助銷售農產品11億元;共選派169名政治素質好、工作作風實的掛職干部和駐村第一書記有效有力地開展定點幫扶和駐村幫扶工作,為定點幫扶工作提供了堅強人才保障。他們合力助力云南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一種機制的能量
——萬企興萬村中,看見激情活力
在蔬菜大棚里忙活到下午兩點多鐘才回家扒拉一口午飯的脫貧戶張少林,聽說媒體要采訪他,興沖沖地開著“三蹦子”車趕到了合作社。他逢人就遞煙,談及自家參與“雙綁”機制種蔬菜大棚以來節節高升的收入,從頭到尾都合不攏嘴。
龍頭企業綁合作社、合作社綁農戶,有效聯農帶農的“雙綁”機制,在云南農業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大理耘飛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理耘飛)的持續探索中迸發出蓬勃的生命力。
“農業還是要把農戶帶起來。”這是大理耘飛董事長李樹春見到筆者時說的第一句話。他告訴筆者,“雙綁”機制讓農戶從打工者變成創業者,產業就蓬勃發展起來了。“以前我是老板,現在農戶是老板,我是服務提供商。角度一轉換,極大刺激了農戶的生產積極性,不發工資比發工資效果好得多!”
“雙綁”機制的具體做法是:龍頭企業大理耘飛以基層黨組織為支點,由村委會、村民小組發動農戶、流轉土地、構建并管理設施蔬菜產業合作社;設定5畝/戶為標準,一來考慮云南人多地少,讓有限資源惠及更多農戶,二來每戶設施投入需20萬—25萬元,資金體量可承受;大理耘飛對流轉土地統一規劃設計后,由合作社招標統一建設,確保土地利用率最高、配套最優化;建成后按5畝/戶分到農戶,由農戶負責日常管理。大理耘飛采用種苗、種植技術、農業投入品、品牌、市場“五統一模式”管理生產,使農戶、合作社共享龍頭企業的平臺資源。
“這樣,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綁在了一條船上,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李樹春介紹,利益分配過程中,公司先從銷售總額中扣除地租、基質化肥費用、農戶硬件投入(每戶25萬元投入分十年扣除,固定資產權屬仍為農戶)及運營成本,然后分潤。村集體獲得凈利潤的3%;合作社提取5%凈利潤作為風險補償金(達到1000元/畝標準后不再提取);剩余利潤20%歸企業,80%歸農戶。
張少林所在的彌渡博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2024年農戶平均收入達到27萬元。從張貼在“雙綁”產業園的歷年分紅圖表上,可見參與農戶近三年純收入情況,家家戶戶都按了確認手印。張少林家的收入分別是:2022年收入14.63萬元、2023年收入20.80萬元、2024年收入31.84萬元。
“雙綁”機制下,農戶生產積極性越來越高,也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返鄉發展。70歲的大荒地村村民張澤,平時忙碌在蔬菜基地1期自家的大棚里,近來時不時往2期和3期基地跑,原來,返鄉的兒女們也都參與進來了,老人家抽空總想著去幫孩子們“指導指導”。
自發展設施蔬菜以來,大荒地村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加,村容村貌改變了,群眾意識也跟著改變了,村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也增強了。與此同時,從大荒地村到新街鎮,從彌渡縣到大理州……大理耘飛在帶動產業發展、農戶增收的同時,也成就了企業自身的發展壯大,從由單一種植蔬菜的生產基地發展為一家集蔬菜育苗基質、栽培基質、育苗、種植、銷售、技術服務、科研為一體的現代化農業生產企業。
彌渡縣大荒地村彌渡博潤蔬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社員春節分紅現場。羅曉麗/攝
截至2024年底,大理耘飛“雙綁”聯營生產基地已輻射云南6地州,并不斷推動高校、科研院所、院士團隊等相關科研成果在企業轉化,形成企業新質生產力,驅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要有眼光,有擔當,不要總想著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只要讓農戶有足夠的利潤,農戶就跟著你走。農戶搞經營,企業就能騰出手來搞科研。模式好復制,要持續向前,還是要把科研搞上去!”李樹春感慨道。
據統計,云南省自2021年啟動“萬企興萬村”行動以來,通過引導民營企業與鄉村結對共建,推動產業振興、就業幫扶和鄉村建設,形成了“龍頭企業引領、小微企業遍地開花”的鄉村發展格局。
孟連縣牛油果種植園內,成熟與喜悅相映。
在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普洱綠銀生物股份有限公司聯合多家企業打造牛油果全產業鏈,通過“334利益分配機制”(企業、村集體、農戶按比例分紅),帶動牛油果種植面積達7.63萬畝,鮮果年產量突破1萬噸,占全國國產牛油果產量的80%,產值達4億元,參與種植的村集體經濟收入穩定在20萬元以上。
在姚安縣東方玫瑰谷,游客開心地進行鮮花采摘。
在姚安縣,云秀花卉公司通過無土栽培花卉、智能分揀流水線,實現每平方米產花量280—300枝,帶動村民務工收入和土地租金雙增長。云南海潤繭絲綢公司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將桑園面積從5000畝擴展至1.5萬畝(其中高產桑園8000多畝),2024年支付蠶農收購資金5500萬元,戶均養蠶收入達1.5萬元。
在永仁縣,哲林實業建設4萬畝芒果核心產業園,免費為農戶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帶動全縣芒果種植面積達10萬畝,戶均增收6萬元。
迄今為止,6204個企業、商會實施“興村”項目8528個,“興村”5436個,項目投資總額852億元(企業實際到位資金453.8億元),公益類項目捐款捐物6.3億元。云南省“萬企興萬村”行動,團結帶領一個個富而有責、富而有義、富而有愛的民營企業,以產業為引擎,通過企業帶動、利益共享和資源整合,實現了“綠了山村、富了村民、強了企業”的多贏局面,以更加昂揚的姿態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一座村莊的嬗變
——玉龍雪山腳下,看見宜居宜業
1700萬元資金,對于一座村莊意味著什么?讓玉龍雪山腳下的玉湖村來告訴你。滬滇協作持續推進麗江市玉龍縣白沙鎮玉湖村和美鄉村建設進程中,上海市楊浦區迄今為止投入的1700萬元協作資金,那真是一石入玉湖,萬千漣漪波不平。
玉湖村的納西名為巫魯肯,是一座傳統建筑風貌保存完好的古村落,為納西族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被譽為“玉龍山下第一村”。曾經,由于土地貧瘠、可耕作面積有限、種植業發展困難、農業發展水平低等原因,村民的日子過得十分窮困,當地有種說法叫“有女不嫁巫魯肯”。
納西秘境玉湖村,投入滬滇協作資金建設的游客中心。
如今,徜徉在蜿蜒曲折的村莊石路上,舉頭是湛藍的天空與皚皚的山峰相銜,低頭是清澈的玉湖中雪山倒影連綿,放眼四周,錯落有致的石屋古樸與現代風情交織,商店、民宿、餐廳、酒吧、面包房、咖啡屋,豐富的商業業態吸引著來來往往的游客打卡駐足。
健談的玉湖村黨支部副書記和新華向筆者介紹,2024年,玉湖村綜合旅游收入700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365萬元,村民人均收入3.26萬元。因為全村沒有一位空巢老人、沒有一個留守兒童,巫魯肯變成了麗江“最有溫度的村子”。
巨大的轉折與跨越節點發生在哪里?
滬滇協作資金的投入,成為撬動社會優質資本的杠桿,玉湖村的鄉村振興一盤棋瞬間活躍起來。
因為游客有騎馬上玉龍雪山的需求,直到兩三年前,玉湖村旅游合作社的馬場、馬廄還都建在村里主街上。車、馬、人混在一起,馬糞導致村里人居環境臟、亂、差。
按照“滬滇協作四步走”的路線,第一步是把馬牽出來。通過滬滇協作資金650萬元建設玉湖馬場,把馬牽到村外運營。從此電瓶觀光車進村,人、馬、車的關系和諧了,管理規范了,游客體驗好了,傳統村落展現出與壯美自然風光相匹配的風情。2022年,玉湖馬場還承辦了云南省第十二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民族馬術項目比賽。
第二步是把人請進來。滬滇協作繼續投入1000萬元資金建設游客中心。昔日主街上的馬場運營中心,今朝已是玉湖文化中心,聲光電沉浸式體驗的玉湖秘境、東巴文字與景德鎮瓷器的聯袂展陳,成為進一步提升游客體驗感的載體。村史館、特色產品展銷中心、非遺傳承體驗等內容板塊,正在為留住游客而不斷優化。
第三步是把景美起來。為了保護和凸顯玉湖村特有的村莊歷史風貌,滬滇資金再次投入50萬元進行玉湖村人居環境提升及村貌整治,在村莊入口、主街建設原生態石墻,留住鄉愁。
第四步是把宣傳做起來。通過指導屬地優秀旅行社在上海設立文化旅游咨詢服務中心推動麗江—上海文化旅游信息互動交流,對玉湖村進行強勢、優先推介宣傳。同時引入上海企業在玉湖投資打造度假區、鄉村振興研學基地等舉措,形成資源互補、流量互薦的鄉村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
“玉湖村離雪山最近,離縣城最偏遠。滬滇協作項目一定要選好方向,聚焦優勢產業。選擇農文旅融合發展,事實證明聯農帶農效益明顯。”楊浦區掛職玉龍縣副縣長金宗禮說。
滬滇協作投入的1700萬元資金,僅2024年一年便帶動優質社會資本在玉湖村投入逾1億元。除資金層面外,滬滇協作的投入還引導著玉湖村民的觀念變遷,帶動起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的新風尚。村民蓋房子修院子,都自覺將房屋外立面向滬滇協作建設的原生態石墻標準靠攏;以前家家戶戶小院高墻,現在為了把院里的美景露出來,大門不要了,墻也不要了,但墻邊的古核桃樹要精心保留下來;還有村民家里生意好,為了避免游客車輛影響村中道路通行,將自家院墻大幅退后,騰出空間做了停車場……
一直以來,很多大型企業都想與玉龍村談大項目,但村“兩委”很清醒,圈地做旅游地產的事兒不干。他們要讓玉湖人留在玉湖村,讓玉湖村的老百姓可以在玉湖村發展起來,讓玉湖村可以成為父老相親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園,實現共同富裕。
村民和武全夫婦經營的餐飲民宿“玉湖人家”,去年純收入50萬元,家中人均收入10萬元。村民和杰成家的院子,去年以21萬元租金出租給商戶經營餐飲民宿,成為玉湖村“最貴的院子”。滬滇協作民間范本麗江墅家·玉廬雪嵩院,去年經營流水金額達1000多萬元,務工者全是納西族村民。
“干活不出村、掙錢不出門”,玉湖村逐漸展露出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模樣。
2024年,眾多鄉村振興示范點在滬滇協作、中央定點幫扶和社會幫扶中競相綻放。它們與玉湖村相映成趣,共同呈現“有一種叫云南的生活”。
聚焦完善鄉村設施、人居環境改善、美麗鄉村打造,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入7183萬元援建中交怒江架科底大橋、中交怒江石月亮大橋等,持續幫助當地打通旅游路、資源路、產業路;支持駐村第一書記所在村開展鄉村綠化、衛生凈化、夜間亮化,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自扁王基村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建設通過國家衛生鄉鎮創建省級評審;支持獨龍江鄉巴坡村美麗庭院、美麗村道、美麗江堤建設,持續打造秋那桶村,助其榮獲“國家森林鄉村”“省級綠美村莊”等稱號。
按照紅河縣“迤薩—樂育—寶華—甲寅—迤薩”的旅游環線規劃布局,圍繞“文旅特色”主線,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投入440萬元幫扶資金,實施迤薩鎮勐甸村委會刺通寨旅游開發示范項目和樂育鎮尼美村委會尼美村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有效改善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村容村貌,為推動城鄉一體化、農文旅融合發展發揮了“連點成線”的示范帶動作用。
中國農業大學與騰訊“為村”鄉村數字化平臺合作,共同推動鄉村CEO(職業經理人)計劃,在鎮康縣勐堆鄉幫東自然村、鳳尾鎮小落水自然村鄉村振興示范點,圍繞城鄉“怎么融”,探索都市驅動型鄉村振興路子。通過鄉村CEO計劃,引入智力人才,強設計、建機制,探索出臺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參與自建、村內公共事務管理等50余項政策制度,初步形成有利于資源要素在城鄉間自由流動的政策機制和發展環境,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完善,農民人均資源占有量比例明顯提升,推進實現了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社會組織也是一支與云南攜手共繪鄉村振興畫卷的有效力量。云南連心社區照顧服務中心,是一家成立近20年的本土社工機構。該中心在昆明市西山區觀音山社區楊林港居民小組實施“基層社會治理活化共治項目”中,通過走訪調研,邀請專家建言獻策,組織社區“兩委”、村干部、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多次議事協商,將楊林港定位為發展“生態+鄉村+研學+N”相結合的特色滇池沿岸鄉村旅游地。同時,依托當地返鄉青年帶頭,孵化了滇池生態保育服務隊、滇池生態觀光導賞隊、舂粑粑民俗文化服務隊、“同年會”志愿服務隊等社區自組織,指導成立村集體控股公司,幫助村民開啟綠色發展之路。
東西部協作和定點幫扶工作,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在云南,我們堅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云南‘一個跨越’、‘三個定位’要求,錨定‘3815’戰略發展目標,不僅把東西部協作和中央定點幫扶作為拉近你我、資源互補的橋梁,更是以協作幫扶為云南跨越式發展‘賦能’,搭建深度合作、理念互鑒、發展共融的實踐平臺”。云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寧亞寧向筆者介紹:云南以“機制創新+產業筑基”雙輪驅動,通過共建20個產業示范園區、引入超60億元東部投資,推動蘋果、高山皇菊等“土特產”向品牌化、全產業鏈躍升;以“組團式幫扶+云端共享”破解醫療教育短板,滬滇雙向交流干部及專技人才達2000人次,遠程診療覆蓋基層,讓邊疆群眾共享優質資源;以“輸血 + 造血”的人才培養機制和“中央單位+地方政府+社會力量”的幫扶聯動機制,培育出一批“帶不走”的本土人才隊伍,匯聚起鄉村振興的強大合力;更以“制度性安排+市場化協作”激活內生動力,通過消費幫扶超60億元、勞務協作轉移就業超10萬人,實現從單向輸血到協同造血的轉變。“此刻正值云南發展‘三年上臺階’的關鍵之年,我們更將以‘協作之力’破‘發展之局’,讓制度優勢持續轉化為邊疆振興的實踐”。寧亞寧說。
筆者此行,于產業發展中看見澎湃之美,于醫療幫扶中看見崇高之美,于雙向奔赴中看見力量之美,于制度優勢中看見不息之美。彩云之南,心的方向,心之力匯聚,看見托舉,看見奮進。當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崇山峻嶺間,“邊疆人民 心向北京”的標語不斷沖擊眼簾,看,致力于共同富裕的中華民族,就是如此心心相印。
來 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6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