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書,生活分享平臺,而不是隱私分享平臺。
據媒體報道,多名小紅書用戶近日發現,該應用在30天內訪問定位、相冊、剪貼板等隱私數據數萬次,其中最高單日地址訪問量達2 148次,凌晨非使用時段仍存在高頻操作。用戶小V關閉后臺權限后訪問量迅速恢復正常,但平臺客服稱“功能需要用戶地址信息”,這一解釋與用戶實際行為(如未使用“附近”功能)存在矛盾。
早在2024年7月,已有7萬多篇筆記質疑小紅書定位權限濫用。
對此,3月27日,薯管家發布公告稱:3月26日至3月27日,陸續有外界關注到“小紅書高頻讀取用戶信息”的相關信息。經核查,平臺不會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讀取用戶位置信息。讀取頻次取決于用戶使用場景,個別用戶遇到的高頻讀取情形可能與個人使用行為有關。
尊重用戶隱私、重視用戶體驗是平臺長期以來踐行的承諾,小紅書深知只有在保障用戶權益的基礎上,才能真正保障用戶體驗。也感謝大家對平臺的關注和建議。
先來說說小紅書的這份官方回應,從第三方視角來審視,坦率地說是不夠專業的,存在多處邏輯漏洞。
其一,平臺將高頻讀取歸因于“用戶使用場景”,但凌晨非活躍時段的頻繁操作顯然無法用此解釋。
其二,聲明僅否認“未經授權讀取位置信息”,卻未回應相冊、剪貼板等其他權限的調用合理性。
用戶杏兒向記者表示:應用記錄顯示近30天小紅書的訪問記錄近5萬次,其中定位訪問占4.6萬次。在訪問詳情里,僅3月25日18:19這短短一分鐘,小紅書還分別訪問了她的設備狀態15次、音頻文件7次、視頻文件7次、照片文件7次、剪貼板1次。
其三,既然眾多用戶曝光、媒體關注,那么作為平臺,最好的回應是體現對用戶擔憂的共情,然而,其聲明承諾空洞,模板化,未展現開放姿態。
頻繁讀取用戶定位、照片與視頻、設備狀態、日程、剪貼板等信息,是平臺最喜歡做的事。位置數據不僅服務于本地生活推薦,更可結合消費行為分析用戶線下軌跡,為廣告主提供“場景化營銷”數據支撐;剪貼板監測看似便利內容粘貼,其實暗含捕捉用戶跨平臺興趣的意圖,甚至可能觸及未授權的第三方信息;日程與設備狀態的收集,則超出基礎功能需求,暴露平臺對用戶行為預測的野心——通過作息規律與設備性能分析,優化廣告推送時機與設備兼容性。
這已非小紅書第一次因涉及用戶隱私侵權被曝光,此前曾多次被處罰。
2018年8月,小紅書因隱私設置默認允許他人加為好友,致使消費者關注的筆記以及興趣愛好被陌生人了解,易導致消費者個人信息泄露,被上海市嘉定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罰款5萬元。
2019年,小紅書在工信部發布的該年第一季度電信服務通告中,被點名存在未經用戶同意收集個人信息,誤導用戶同意收集使用個人信息等問題。
2021年11月,工信部通報38款存在問題的APP,小紅書因超范圍收集個人信息被點名。通報指出,針對用戶反映強烈的APP超范圍、高頻次索取權限,非服務場景所必需收集用戶個人信息等違規行為進行了檢查,小紅書等APP應在11月9日前完成整改,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將依法依規進行處置并予以行政處罰。
小紅書屢次因隱私問題被監管部門處罰,折射出其數據治理體系存在根深蒂固的結構性缺陷。從2018年默認開放好友權限導致信息泄露,到2021年工信部點名批評超范圍收集數據,平臺在隱私保護上的“屢教不改”,暴露出三重深層次問題。
其一,商業邏輯與合規底線長期失衡,為追求用戶增長與數據紅利,持續以默認授權、模糊提示等方式突破最小必要原。
其二,整改機制形同虛設,每次處罰后的調整多停留于表面規則修補,未觸及數據收集架構與權限管理的系統性重構。
其三,缺乏用戶為中心的治理框架,技術迭代與合規審查長期脫節,導致產品功能設計始終優先商業需求而非隱私安全。
更深層看,其商業模式過度依賴用戶數據變現,導致隱私保護讓位于流量變現需求,形成“數據濫用-用戶權益受損-監管處罰-表面整改”的惡性循環。此次多名小紅書用戶曝光平臺高頻訪問定位、相冊、剪貼板等隱私數據后,小紅書官方回應,將爭議簡單定性為“技術誤解”,反映出其對用戶日益重視權益的訴求,仍保持淡漠、輕視、不以為然的態度。
小紅書用戶曝光平臺讀取用戶信息過于頻繁。按照小紅書官方回應,在獲得授權的情況下,讀取頻次取決于用戶使用場景,個別用戶遇到的高頻讀取情形可能與個人使用行為有關。這與小紅書的用戶組成結構息息相關。
根據小千瓜數據產業等數據平臺分析,小紅書平臺月活躍用戶已突破3億,女性用戶占比70%,男性用戶占30%,女性群體在美妝、護膚、母嬰等領域內容消費中占據主導。
用戶以年輕群體為核心,95后用戶占比達半數(50%),00后占比35%,18歲至24歲與25歲至34歲用戶合計占比77%。
從小紅書的用戶占比來看,年輕人多、女性多,年輕用戶對社交互動需求強烈,一個女性,一天也許會曬N次圖,比如晨起、吃飯、購物、美容等多個場景,也就符合小紅書所說的“讀取頻次取決于用戶使用場景,個別用戶遇到的高頻讀取情形可能與個人使用行為有關”。
然而,平臺對用戶設備狀態、定位信息的持續收集,可能暴露其作息規律與活動軌跡,結合一二線城市用戶高密度的通勤數據,可精準繪制個人行為圖譜。一旦此類數據泄露,或者被黑客竊取,流入信息交易市場,則易為精準詐騙或線下人身安全威脅提供數據基礎。
定位信息暴露,則可能直接威脅女性人身安全,尤其在夜間出行或獨居場景中易成為精準騷擾目標。
女性用戶在美妝、護膚等領域的內容消費占比極高,其發布的照片/視頻常包含面部特征、膚質細節等生物識別信息。若平臺存儲或傳輸環節存在漏洞,會導致大規模面部數據泄露,被用于AI換臉詐騙或社交工程攻擊。
小紅書用戶構成與平臺特性的疊加,導致隱私泄露后果呈現“多維度、強關聯”特征。年輕用戶、女性用戶的高活躍度與高價值數據(如生物特征、消費記錄)的結合,使隱私風險從單一信息泄露升級為復合型安全威脅。
我也是一個小紅書用戶,打開小紅書,你會看到,點擊左上角“附近”,平臺會提示“開啟定位權限,發現更多本地好內容”。
點擊右下角“我”,在設置中,進入隱私設置,有多達近20個涉及隱私的選項,需一一手動選擇關閉或開啟。
其中,不少選項還有二級頁面,里面又有多個子選項,比如,“找到我的方式”選項,點擊進去,“把我展示在他人關系列表”一欄,默認是同意,需手動關閉。而“在附近頁隱藏我的筆記”選擇,則需手動打開。
如此多而復雜的選項及操作方式,仿佛一道道迷宮,小紅書關于用戶的隱私保護功能,設置了過高的使用門檻,數字素養較低的用戶(如中老年群體)或隱私意識薄弱者(如Z世代),極易成為“裸泳者”。
我以用戶的身份真誠建議,小紅書是時候跳出既有辯護框架,通過技術簡化(如智能推薦隱私方案)、默認強化保護(如自動隱藏敏感數據)和持續交互教育(如新手指引動畫),將隱私控制權“一鍵”還給用戶,重構方便、好用、公開的隱私保護機制。否則,在用戶隱私保護上屢錯屢犯的小紅書,還會繼續錯下去。
作者簡介
當你關注財經和時事熱點時,我愿與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