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農村家家戶戶追生兒子,最后全村光棍遍地?
為什么農村多是“多姐一弟”的家庭結構,但是女性總量卻少于男性?
這不是段子,而是赤裸裸的現實。
這到底是怎么了,我蹲在石磨旁,聽單身了20年的王叔抹著眼淚說:現在還愿意待在農村里的單身女生,簡直比獨角獸還稀有。
為什么會出現的這種情況?和老一輩脫不了關系。
一、“生兒子才能傳香火?”——傳統觀念如何用一把刀,割斷女嬰的臍帶
“生兒子是面子,生女兒是罪過!”這句農村老人常掛嘴邊的話,藏著最殘忍的邏輯。就算有兒子和女兒,家里的最后一口肉一定是給弟弟,姐姐只能早早輟學打工供弟弟讀書,甚至被迫換彩禮給弟弟娶妻——女兒從出生起,就是“人形提款機”。
甚至還有極端的村民為了生兒子,哪怕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哪怕有了好幾個女兒了,還要接著生,直到生出兒子才肯罷休。
面對今后家里沉重的負擔,村民卻笑著說:“值了!好歹沒絕后!”
生而為女,何以為家?從臍帶剪斷的那一刻,她們的血肉就成了弟弟的墊腳石!
二、 “女兒是潑出去的水?”——土地與遺產如何將女性逼成“外人”
農村女性兩大絕境:家里沒有土地,外嫁沒有親情!
宅基地、耕地只傳男不傳女,嚴格來說只傳本村男,不傳外嫁女,更何況還是嫁出去的女孩。嫁出去的女兒回村蓋房?村民集體抗議:她已經屬于外村人,憑什么還能分到土地。
更尷尬的是在婆家也很難分到屬于自己的土地。
土地只是小插曲,最過分得是娘家人的態度。父母把女兒當“期貨”:“養你二十年,換三十萬給弟弟買房,不過分吧?”
兒子不孝是“家門不幸”,女兒不養是“白眼狼”。某老太癱床三年,五個女兒輪流照顧,臨終遺產卻全給從未露面的兒子。
伺候用女兒的血,繼承用兒子的姓——有些遺囑是用封建裹腳布寫的判決書。
三、“讀書不如嫁人?”——教育歧視如何掐滅女孩的未來
翻開農村女孩的課本,這課本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得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三個字是“認命吧!”
初中班級里女生占一半,高中只剩三成,要問為什么不讓姑娘上學,他們會理直氣壯的告訴你:“反正要嫁人,讀再多書也是別人家的”。
可反觀家里的男孩,不僅從小擁有好的教育資源,甚至在上不了高中、大學,家里往往砸鍋賣鐵也會讓他有學上,因為他們清楚的知道,上個好大學,才能有好工作。
至于家里的女孩,則沒有這種特殊待遇。
她們不是輸給了智商,而是輸給了出生時胯下的那二兩肉!
這也導致了農村女性用腳投票:寧可在大城市住地下室,也不回村當“生育工具”!
工廠流水線上70%是農村女性,雖然工作勞累,可她們卻很踏實。因為女孩們清楚的知道:“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別的工作也在做不了。在這里至少能吃飽飯,不用天天聽爹媽罵‘賠錢貨’!”
她們不是薄情,而是看透了:那個叫‘家鄉’的地方,從未把她們當人!
姑娘們,我們不是數字!不是彩禮!更不是‘扶弟魔’!今天我要把這篇文章狠狠摔在那些人的臉上:兒子能挑大梁,女兒也能撐穹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