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南偷稅被超900萬事件引發巨大輿論浪潮后,周小平日前發了一篇文章《周小平:說說司馬南》,試圖與司馬南切割,撇開與司馬南是一伙的。
周小平在文章中聲稱與司馬南“其實并不熟”,是不是一種選擇性的遺忘?相關部門多次組織“愛國大V”們參加的活動,周小平和司馬南沒有同時參加過?同時參加過,兩人的伽位又都如此之大,打個照面總是有的吧?簡單寒暄有沒有?一起吃過飯嗎?這個時候都要將這些記憶塞進黑箱里。
再說了,“其實并不熟”標準是什么?要桃園結義才叫熟?要生死相交才是熟?熟與不熟還不是你周小平說了算,其實也沒有人扣你的標準。但都知道,你用“不熟”,就是想作切割語術,這么急吼吼地切割,反而顯得不夠意思,站在司馬南一邊又怎么了?同一條戰壕的戰友,不是可以將司馬南的粉絲收攏到自己麾下,照樣可以收割一撥嘛。
就算兩人線下沒有什么交往,甚至連手都沒有握過,確如周小平所說“其實并不熟”,但兩人是一條戰線上的“同志”,兩人的姿態相近,臭味相同,兩人在敘事策略上更是同根同源:將復雜的社會議題簡化為非黑即白的立場站隊,用情緒裹挾替代事實論證,以“愛國”之名行流量收割之實。當司馬南手撕聯想時,周小平的“客觀公正”不過是同一套劇本的不同分鏡;當司馬南遭遇輿情反噬,周小平的“切割大戲”實為借機洗白。這種精神同構性,豈是幾句“不熟”就能抹殺?相反,我倒是認為,他們已經在精神上熟得不太再熟了。
從馬克龍“聯姻馬卡龍巨頭”的荒誕段子,到“庚子年美國總統必亡”的詛咒玄學,周小平的創作車間與司馬南的情緒作坊共享同一套生產標準。他們深諳“七分真三分假”的傳播規律,在宏大敘事中植入私貨,用立場正確為事實謬誤開光。就像司馬南將聯想董事會文件斷章取義,周小平對社會時事的曲解同樣充滿“創造性誤讀”。
這種言論策略的致命傷,在“知行合一”的自我標榜中暴露無遺,當民族復興被偷換成“替代美國”的霸權敘事,周小平們構建的早已不是思想高地,而是流量經濟的產業鏈。從帶貨直播到知識付費,他們的“愛國”人設始終與商業版圖如影隨形。
周小平文字隱含著要求公眾對司馬南保持“雅量”的說辭,恰似黑幫電影里“江湖事江湖了”的潛規則,置社會公正和法律于不顧。這種看似超然的勸解,實為危機公關的煙霧彈,就像司馬南在輿論圍剿中祭出“讓群眾說幾句”的擋箭牌,周小平的“謙和論”同樣是為整個派系構筑防火墻。他們深諳“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江湖法則,切割表演不過是權宜之計。
周小平與司馬南的“貌離神合”,暴露了互聯網輿論場中一個隱秘的生態鏈:通過制造“反資本”“反美”等二元對立話題,吸引特定群體關注,形成穩定的粉絲基本盤。一方陷入爭議時,另一方或沉默或切割,避免輿論火燒連營,維持整體生態的“可持續收割”。流量轉化為商品銷量、直播打賞、廣告代言,構成一條從“愛國口號”到“真金白銀”的變現通路。
在這個閉環中,“愛國”淪為生意,“正義”成為道具,當周小平宣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不同主義團結”時,其潛臺詞實則是?“不同主義”皆可為我所用?,只要能為流量服務,歷史真相、學術規范、道德底線皆可讓位。
在這個話語江湖里,胡錫進被拖入戰局絕非偶然,從“叼盤者”到“理中客”,同宗不同派的話術高手在輿論場既競爭又共生。周小平看似把胡錫進推向司馬南,實則是為整個“愛國流量”群體預留轉圜空間。
周小平與司馬南的“精準切割”,恰似一面照妖鏡,映出某些“愛國大V”的真面目:他們不是思想的引領者,而是流量的投機者;不是真相的捍衛者,而是謊言的編織者。當公眾看透這套“好處來時互相爭寵,風險來時互相甩鍋”的戲碼后,所謂的“撇清”只會成為又一個笑話。因為,在信息透明的時代,?共舞過狼群的人,身上永遠帶著相同的腥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