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返貧三件套”——“貸款買房、配偶全職、孩子國際學校”,這三座大山只需占兩樣,就足以讓一個家庭在風險面前毫無招架之力。
一、年薪百萬,一朝歸零:
程序員親述“返貧陷阱”
最近,收到一位粉絲的投稿。38歲,大廠資深程序員,年薪80萬,6年前在上海貸款買了房,月供2.5萬。
而他的老婆5年前就沒上班了,沒上班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剛生娃在家帶小孩;二是:他自己的工資收入不錯,覺得他老婆之前那份七千的工資太少了,與其浪費時間不如照顧家庭更值。至此,他們家的家庭開支就靠他一個人了。
然而今年初,他突然被裁員,雖然拿了將近40萬的賠償,但面對125萬的剩余房貸、家庭的生活開支,這筆錢不過是杯水車薪。
他說:“以前覺得裁員離自己很遠,畢竟我績效一直不錯。但現在投了快兩個月簡歷,連面試都拿不到。也是到了現在才明白,如果家庭沒有底子只靠自己賺錢的人,無論工資有多高,都不要輕易高杠桿買房,一旦失業,可能連退路都沒有。”
二、中產返貧三件套:
為何總有人前赴后繼?
這位粉絲的遭遇在互聯網行業其實很常見。近年來,“貸款買房、配偶全職、高額教育投入”已成為中產家庭返貧的高危組合。
“高杠桿買房”:一場與命運的豪賭
一線城市動輒上百萬以上的房貸,讓無數家庭背上30年債務。表面看是“資產增值”,實則是一場現金流賭博——一旦收入中斷,房子可能從“資產”變成“吞金獸”。數據顯示,2023年法拍房數量同比激增35%,其中斷供占比超6成。
“單收入家庭”:抗風險能力歸零
配偶全職很多都是出于育兒剛需,卻讓家庭收入結構極度脆弱。經濟學家測算:單收入家庭抗風險能力僅為雙收入家庭的1/3,一次失業、一場大病就能擊穿財務安全墊。
“精英教育幻覺”:中產焦慮的昂貴解藥
國際學校年均20萬+的支出,本質是中產對階層滑落的恐懼投射。但若為此耗盡現金流,反而可能加速返貧進程。
三、懸崖邊的中產:
如何避免“返貧三件套”陷阱?
1. 守住負債紅線:房貸不超過家庭收入的40%
“月供再低,也要按極限利率(如7%)測算承受力。”金融專家提醒,貸款期限盡量控制在退休前還清,且家庭需預留至少12個月“失業應急金”。
2. 配偶全職需謹慎:先算清“隱性成本”
全職主婦的勞動價值不可否認,但決策前需量化風險:若一方失業,另一方是否能快速重返職場?如果不能就不要輕易當全職主婦。
3. 教育投入:拒絕“踮腳夠名校”
與其砸錢讀國際學校,不如將部分資金用于親子陪伴、興趣培養和家庭保障。記住:孩子的未來,從不取決于一紙名校offer。
4. 程序員們:早做“B計劃”
技術人35歲前必須完成三件事:
從“純技術崗”向“技術+管理/業務”轉型
發展副業或可遷移技能(如培訓、咨詢)
降低消費主義欲望,將收入轉化為真正資產
四、中產的真正安全墊,
不是房子,而是清醒
很多時候我們都以為危機是突然發生的,其實只有到了最后時刻我們才會發現它一直存在,只是當時沒有在意而已。就像這位粉絲的情況,他的困境不是被裁帶來的,而是當初高杠桿買房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中產的脆弱性,從不在于收入高低,而在于對“穩定”的盲目信任。當時代的塵埃落下,能保護你的不是那套“千萬豪宅”,而是清醒的認知、克制的欲望,和永遠打開的Plan B。
畢竟,人生最大的杠桿,從不是房貸,而是你對風險的敬畏。?
來源 | 互聯網日爆(ID:buxiangshangban__)
作者 | 小綿陽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