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源:網絡
近日,有多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反映,遼寧沈陽部分公司在招聘時要求面試者無薪“試崗”。3月26日,記者在求職軟件上咨詢了多家位于沈陽的公司,部分公司存在1至7天的試崗期,試崗期無工資。曾在沈陽市求職過的王倩(化名)告訴記者,公司招聘后的試崗期大多在3至7天,試崗期不通過則無薪資。她曾面試過新媒體運營、短視頻編導、電商運營助理等崗位,都需要試崗,“大多數都沒有工資,有些公司會給一天50元。”(3月27日紅星新聞)
沈陽招聘市場的“無薪試崗”招牌,像一張張寫滿霸王條款的體驗券,正將求職者的汗水兌換成企業的免費午餐。王倩在短視頻公司試崗七天分文未獲,安檢企業要求“白干三天再談入職”,這些披著“雙向選擇”外衣的操作,實則是將勞動法的紅線揉成橡皮筋。當“試崗”淪為不簽合同、不付薪酬的法外之地,勞動者的尊嚴便成了可以隨意試用的消耗品。
企業的算計堪稱當代“空手套白狼”的典范。某教育機構讓試崗者制作二十篇稿件后以“方向不符”為由拒付報酬,把人才市場變成免費素材庫;更有公司設置“試崗七天+實習半年”的連環套,將廉價用工玩成了俄羅斯套娃。這些“試用體驗券”的背面,印著《勞動合同法》“用工即建立勞動關系”的條款,但在某些HR口中,卻成了“年輕人要珍惜學習機會”的道德綁架。
荒誕背后是監管的“慢性麻木”。勞動監察“民不舉官不究”的被動姿態,讓“試崗陷阱”在灰色地帶野蠻生長。更值得警惕的是違法成本的低廉。企業即便被查處,補發工資的代價遠低于“試崗-淘汰”循環帶來的收益,這種“罰酒三杯”的懲戒,無異于縱容企業把法律當橡皮筋拉扯。
勞動契約的誠信刻度亟待重鑄。杭州某科技園試點的“企業信用碼”提供了啟示:員工匿名評價生成合規指數,低分企業將在融資、招標中受限,讓市場之手成為監督重錘。而建立“勞動失信黑名單”,對屢教不改者施以行業禁入,或許比隔靴搔癢的罰款更具威懾。勞動者也要學會留存工作記錄、考勤證據,才能更好地依法維權。
一言以蔽之,所謂“無薪試崗”,不過是明目張膽的“白嫖”罷了。當“試崗無薪”被美化為“雙向奔赴的誠意考驗”,就成了招搖過市的虛偽話術。當春風再次吹過招聘展位,應該吹散那些盤踞在勞動合同上的灰色陰霾,還勞動市場一片晴空。(文/李蓬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