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 | 虞爾湖
出品 | 潮起網「于見專欄」
隨著醫改進入深水期,集采風暴再度升級。受此影響,醫藥行業承壓前行,很多知名藥企業績都出現了波動。近日胃腸OTC龍頭江中藥業公布了一份喜憂參半的2024年報。
報告期內實現營收44.35億元,同比下滑2.59%;歸母凈利潤7.88億元,同比上漲9.67%。自去年伊始,江中藥業就進入了增利不增收的“怪圈”。對于營收萎縮,江中藥業坦言是由于部分處方藥集采未中標,加之重新梳理了大健康業務。
在2018年華潤入主后,江中藥業煥然一新,成為中藥賽道里不容忽視的一匹黑馬。如今停止了野蠻生長,不僅是因為政策多變,整個醫藥行業都在經歷陣痛,還在于沒有撕掉“健胃消食片”的標簽。
穩而不進是瓶頸
華潤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資本巨鱷,商業版圖從外貿物資一直延展到房地產、能源、零售、金融等各個領域,其中關系民生的醫藥市場也是華潤重點布局的方向。
尤其近些年華潤出手不斷,相繼控股了東阿阿膠、天士力、昆藥等多家知名藥企,江中藥業也是其中的一員。2018年5月華潤醫藥與江西國資委正式簽署江中集團重組合作協議,拿下江中集團51%股份,間接成為江中藥業的控股股東。
借助華潤極為豐富的醫藥管理經驗,江中藥業迎來了新篇章。2023年營收43.9億元,相比2018年增加了26.35億元。僅僅用了5年時間,營收就實現了翻倍。
華潤用了什么辦法讓江中藥業突飛猛進呢?答案非常簡單:并購。2019年以現金增資方式分別獲得了桑海制藥、濟生制藥兩家公司51%股權;2021年又以2.2億元將海斯制藥51%股權收入囊中。
2023年這三公司為江中藥業創造了17.5億元的營收,產品結構從以前的單一胃腸用藥拓展到呼吸、心腦血管、泌尿等領域。華潤的意圖很明顯,通過資本運作延長江中藥業的生命線。畢竟整合拼裝一向是華潤的拿手好戲。
不過并購雖然能快速擴張,但同樣存在諸多隱憂。通過營收數據可以發現,江中藥業從2021年后才算得上真正的穩中有進,說明此前處于“消化”階段,內部風險處理得非常好。那么在2024年,江中藥業怎么就止步不前了呢?
眾所周知,近些年醫藥改革如火如荼,尤其集采政策的出現,讓很多處方藥企業悲喜交加。一旦能夠納入集采,收入上漲但利潤會大幅下降;如果從國采中剔除,營收肯定會“變臉”。
2024年江中藥業處方藥收入7.93億元,同比下降3.5%;毛利率39.3%,減少了17.54個百分點。結合財報數據,問題就出現在收購而來的這三家公司。
桑海、濟生以腎寶膠囊、排石顆粒、黃芪生脈飲這類中成處方藥為主。海斯制藥雖然以貝飛達為重心,但也生產奧美拉唑鈉、鹽酸溴己新等注射處方制劑。
2024年桑海、濟生和海斯收入總和為15.86億元,相比2023年減少了1.7億元,很明顯處方藥業務受集采政策影響不及預期。實際上江中藥業的收購戰略看似成功,實則助力不大。
例如在2021-2023三年間,收購的三家公司凈利潤之和僅為2.74億元,盈利能力堪憂。而且隨著集采政策的推進,這種弊端會越發凸顯。不難發現,江中藥業近5年來的“穩”,其實背后的困境仍未解決。
護城河缺乏活力
2009年新醫改艱難起步,從此國內醫藥市場結構進入重塑期。只是不管怎么變,OTC一直被視為醫改的“安全區”。而江中藥業恰恰是一家以OTC為主的制藥公司。
2024年非處方藥收入32.66億元,同比增長7.07%,營收占比高達73.63%。很明顯,判斷江中藥業發展空間就要看其OTC產品成色幾何。雖然目前OTC業務還保持穩定的增長,但江中藥業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核心大單品的老齡化。
20世紀80年代,江中藥業研發出“草珊瑚含片”,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江西醫藥產業的一張“名片”。1991年廣告片在央視投放,瞬間火遍大江南北。
隨后江中藥業乘勝追擊,1994年又推出了健胃消食片。這張王牌讓其在OTC消化類賽道立于不敗之地。從2005年至今,江中健胃消食片已經連續21年榮獲中成消化藥第一名,被中國非處方藥協會授予“黃金大單品”稱號。
現在只要一提及江中藥業,國人肯定會聯想到健胃消食片。然而經過數十年的成長,這款藥品早就有些活力不足。2024年健胃消食片銷量1.69億盒,相比2018年減少了1173萬盒。
對于銷量下滑,江中藥業曾表示主要由于64片/72片大規格產品占比增加。不過在2023年財報中,江中藥業重點提到健胃消食片收入規模重回11億元。要知道在2010年,健胃消食片銷售收入就已經突破11億元。
換言之,這十幾年來健胃消食片收入增速近乎為0。當然江中藥業還有乳酸菌素片和貝飛達另外兩個拳頭產品,鞏固腸道領域優勢。只是這兩款產品各有各的難處。
乳酸菌素片2020年收入突破3.5億元,去年邁入6億門檻,4年復合增速大致在15%左右。數據看上去還行,但是要知道乳酸菌素片進入市場已超過10年時間,增長空間非常有限,上限大概也就是10億級別的大單品。
貝飛達則是并購海斯制藥而來,主要治療因腸道菌群失調引起的腹瀉、消化不良等腸胃疾病。作為炎癥性腸胃病新型藥物,微生態制劑市場潛力巨大,據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終端總體銷售額為85.32億元。
在雙歧三聯活菌賽道,海斯制藥優勢明顯,以32.11%的市場份額位居第三。但是腸道益生菌市場競爭十分激烈,功能相似的產品也非常多。況且海斯制藥和上海信誼、內蒙古雙奇成三足鼎立之勢,彼此的差距并不大,未來能否獨占鰲頭還尚且未知。
大健康徒勞無功
2020江中藥業根據“十四五”戰略指引,喊出了“再造一個新江中”口號。如果按營收來算,無疑提前完成了任務。但是以利潤為論,則還差得很遠。僅靠貝飛達這個希望之星還遠遠不夠。
即使能僥幸完成目標,下一個五年,江中藥業又拿什么馳騁醫藥市場呢?傳統大單品增長乏力,新產品還難扛大任,江中藥業本質上缺少的是一條強勁的第二曲線。
實際上江中藥業的戰略方向非常清晰:做強OTC、發展大健康和布局處方藥。目前OTC業務能夠維穩就已不錯,處方藥受集采影響晦暗不明,唯一的希望只能是大健康產業。然而在大健康賽道,江中藥業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團團打轉。
早在2008年,江中藥業就推出了“初元”氨基酸口服液,2010年又發布了高端滋補品牌“參靈草”。不過彼時國內保健品市場方興未艾,賽道雖有潛力,但魚龍混雜。江中藥業的保健品業務在2012年就走向了下坡路。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母公司江中集團在2013年推出了猴菇餅干,試水健康食品,隨后又發布了多款飲料產品,進一步補全保健品業務短板。猴菇餅干不負眾望,上市不久便連續數月拿下餅干類別銷售冠軍。
由于市場表現火熱,投資者對猴菇餅干注入江中藥業滿懷期待。彼時江中藥業董秘吳伯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如果還能保持好的銷量,注入上市公司是可以考慮,但市場有好有壞,猴菇餅干能否并表難以給出準確答案。
言外之意是,只有猴菇餅干進入盈利期,成為優質資產后才能收編。然而以“養胃”為賣點的猴菇餅干,在上市一年后卻受到了各種質疑。有消費者甚至以胃病無改善為由把江中集團告上法庭。誠如吳伯帆所言,市場無法預測,猴菇餅干銷量急轉直下,再無并表可能。
此后江中藥業雖然不斷調整策略,但大健康產業發展慢如龜速。2024年健康消費品業務收入3.45億元,相比2015年只增加了3236萬元。經過疫情的洗禮,加上國人消費觀念的轉變,保健產品熱度居高不下。江中藥業的健康產業為何遲遲沒有發展起來?
一方面因為初元、參靈草這類保健品更傾向于中老年人市場,盡管銀發經濟正當時,但老年類保健品經歷了太多“狼來了”,缺乏消費者的信任度。
另一方面,保健食品和藥品的銷售渠道完全不同。初元、參靈草等保健品是以大型商超、連鎖便利店為主,江中藥業想要把大健康產業做大還需重塑新零售渠道。
結語
中藥企業普遍的發展模式是依靠核心單品支撐業績,再圍繞品牌生態大做文章。在腸胃OTC市場,江中藥業生態建設堪稱完美,但是在大健康和非處方藥賽道還非常貧瘠,三大業務聯結不夠緊密。
產業脫節意味著在各個細分市場,江中藥業依舊和以前一樣在單打獨斗。未來隨著醫改的深入,OTC不再是安全區。江中藥業想要保持穩定增長,還需借助新消費打開新零售大門,才能實現再造“新江中”的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