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面館開了二十多年,店面不大,卻總是座無虛席。
老王的牛肉面湯頭濃郁,面條筋道,最難得的是,二十年來從未漲過價。街坊鄰居都說,老王的面館不僅是吃飯的地方,更像是一個溫暖的港灣,無論你是什么身份,只要走進來,總能感受到一份特別的溫情。
這天中午,一個穿著校服的女孩怯生生地走進店里。她的校服已經洗得發白,書包的邊角也有些磨損,臉上帶著幾分疲憊和局促。
“老板,一碗清湯面。”
女孩的聲音很輕,像是怕打擾到別人。
老王抬頭看了一眼,女孩低著頭,手指絞著衣角,顯得格外拘謹。他轉身進了廚房,不一會兒端出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面,面上還鋪著幾片厚厚的牛肉。
“我、我要的是清湯面……”
女孩有些慌張,聲音里帶著不安。
“今天清湯面賣完了,這碗算我請你的。”老王笑著說,語氣溫和而堅定,“快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女孩眼眶微紅,小口小口地吃著面。老王站在一旁,默默地看著她。他注意到女孩的校服雖然干凈,但已經穿得很舊了,書包的拉鏈也有些壞了。她的手指纖細,指甲修剪得很整齊,但手背上有些細小的傷痕,像是做家務時留下的。
從那天起,每到中午,女孩都會來吃一碗“清湯面”。老王總是“恰好”沒有清湯面,給她換成牛肉面。漸漸地,女孩的臉上有了笑容,也會和老王聊上幾句。她告訴老王,她叫小雨,正在讀高中,成績很好,夢想是考上大學,將來當一名老師。
老王聽了,心里既欣慰又有些酸楚。他知道,小雨的生活并不容易,但她依然保持著對未來的希望。每次看到她吃得滿足的樣子,老王就覺得自己的面館有了更多的意義。
此后的三十天里,每當掛鐘指向十二點,玻璃門總會準時被推開條縫。老王總能 "恰好" 賣完清湯面,女孩的青瓷碗里總躺著三塊方正的牛腩。他發現她吃面時總把牛肉留到最后,用筷子尖仔細分成小塊,仿佛在品嘗世間最珍貴的美味。
一個月后,小雨沒有來。
第二天、第三天,依然不見她的身影。老王心里有些不安,甚至開始擔心她是不是出了什么事。直到第四天,小雨終于出現了,手里還捧著一個保溫盒。
“王叔,這是我媽媽包的餃子,她說一定要謝謝您。”小雨的眼睛亮晶晶的,臉上帶著久違的笑容,“媽媽找到新工作了,我們搬了新家,以后可能不能常來了。”
老王接過保溫盒,心里暖暖的。他這才知道,小雨的父親早逝,母親一個人打零工養活她。那段時間,她們連房租都交不起,小雨每天只能吃一個饅頭充饑。而那碗“清湯面”,成了她一天中最溫暖的時刻。
“王叔,等我長大了,也要開一家面館,像您一樣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小雨認真地說,眼神里充滿了堅定。
老王笑了,眼角泛起皺紋。他想起二十年前,自己也是個窮小子,是街角面館的老張收留了他,教他做面,還把店面低價轉讓給他。老張常說:“做面如做人,要用心,更要用情。”老王一直記著這句話,也一直用自己的方式傳遞著這份溫情。
“好啊,到時候王叔去給你幫忙。”老王說著,又給小雨的碗里添了一勺牛肉。
面館里飄著陣陣香氣,陽光透過玻璃窗灑進來,照在小雨的笑臉上。這一刻,老王覺得,這碗面的溫度,剛剛好。
小雨離開后,老王站在店門口,望著她遠去的背影,心里充滿了感慨。他知道,這碗面不僅溫暖了小雨,也溫暖了他自己。
老王轉身回到廚房,繼續忙碌起來。面館里依舊人來人往,香氣四溢。銅鍋里的骨湯又開始咕嘟作響,老王用長柄勺慢慢攪動,看著油花在湯面綻開又閉合。他知道有些溫度會永遠流傳,就像老張留在他記憶里的那碗面,就像他留在小雨生命中的那抹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