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少家長和育兒者來說,孩子的描述或多或少都夾雜了想象成分:比如圣誕老人,比如牙齒仙女,比如床下的怪獸。
一名保姆在聽到寶寶此番抱怨后,為了打消孩子的恐懼,當真在屋里進行了一番搜尋,結果令人毛骨悚然:
“寶寶抱怨‘有怪獸’,保姆在床下找到了一個男的”
近日,美國堪薩斯州發生一起離奇案件。一位保姆在哄孩子睡覺時,為打消孩子對"床底怪物"的恐懼,竟真的在床下發現一名藏身男子,堪稱現實版“床下有人”。
據巴頓縣警方通報,3月24日晚10時許,警方接到帕頓路某住宅的報警電話。
報案人是一名保姆,她稱當時正在照看家中的孩子。睡前,其中一個孩子突然害怕地說"床底下有怪物"。
為安撫孩子,保姆俯身檢查床底,不料竟與一名躲在下面的男子迎面相對。
雙方隨即發生激烈沖突,扭打中一名孩子被撞倒。趁亂之際,男子迅速逃離現場。
經調查,藏身男子系27歲的小馬丁·維拉洛沃斯(Martin Villalobos Junior),他此前曾居住在該住宅,但因涉嫌家暴被法院下達禁令,禁止他靠近此處。
案發當晚,警方未能立即抓獲嫌疑人。次日清晨,警方在帕頓路附近發現其蹤跡。男子見狀企圖逃跑,但最終被警方徒步追捕擒獲。目前,嫌疑人已被關押至巴頓縣監獄,案件正在進一步審理中。
看似匪夷所思的童言里,往往藏著真相,這背后有幾個有趣的心理學和社會學原理:
未受污染的直覺雷達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5歲幼兒識別混合情緒(如恐懼+憤怒)的準確率高達78%,遠超成人平均的62%。他們能本能捕捉到成人因"社交禮貌"而刻意忽略的異常 —— 比如保姆突然僵硬的嘴角,或床底傳來成人聽不到的細微呼吸聲。
兒童具象化思維的特殊編碼
當孩子說"床底有怪物",可能是將多種真實線索進行符號化轉換:
灰塵被攪動的氣味 → "怪物很臭"
彈簧細微的吱呀聲 → "怪物在呼吸"
余光瞥見的陰影移動 → "有爪子"
成人的認知防御瓦解
芝加哥大學實驗顯示,當成年人被要求用蠟筆畫出"害怕的東西"時,78%會抽象化處理(如黑色色塊),僅有35%繪畫出具體形象。而同場景下,92%的兒童會具象描繪出他們實際觀察到的細節特征——這正是堪薩斯案中孩子能準確指認藏匿位置的關鍵。
恐懼帶來的記憶強化
神經科學證實,恐懼體驗會使杏仁核過度激活,令兒童對事件細節的記憶比成人更持久清晰。那個說"有怪物"的孩子,可能之前就無意中看到過床下露出的鞋尖,但被大人解釋為"看錯了"。
語言系統的誠實性缺陷
成人敘述會經過6-8層心理過濾(社會規范/邏輯自洽等),而兒童報告僅經過1-2層簡單加工。馬里蘭大學分析178起真實暴力/綁架案發現,兒童目擊陳述時間順序準確率雖然低于承認,但核心細節準確率(比如樣貌,衣著等)比成人高22-28%。
這種"重述真相"的能力會隨年齡增長衰退:神經可塑性研究顯示,到達一定年齡后,人的大腦前額葉開始強力修剪這類"不實用"的感知能力。
所以,當孩子說出匪夷所思的話時,不妨先蹲下來用他們的視角檢查現實。
消息來源:BBC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于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