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李嘉誠突然宣布將旗下所有海外港口業務以228億美元的天價出售給美國貝萊德集團,消息一出,舉國震動。國家相關部門第一時間與李家溝通,誠意滿滿地表示愿坐下來深入商談,為妥善處理此事、探尋雙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方案而積極努力,“尋找一個合理的解決辦法”。
外界普遍認為,李嘉誠次子李澤楷隨后赴京參加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正是李家釋放的緩和信號,甚至可能是為談判爭取轉圜余地。
然而,23天過去,在港股市值蒸發超300億港元、官方多次警告的情況下,李嘉誠仍然一意孤行,執意推進交易——這已不僅是商業決策,而是出賣國家利益。
1,官方定性:國家才是李嘉誠堅定靠山,李嘉誠站隊美國是出賣國家利益;
部分網友認為,李嘉誠出售港口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甚至提出“國家真想控制港口,出錢買下不就行了?”但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
從2014年到2025年,國家給了李嘉誠無數次機會,但他從未給過我們真正的誠意。
早在2014年,李嘉誠首次計劃出售港口股權時,國家就曾主動接洽,希望以合理價格收購部分權益,確保戰略資產不落入外人之手。然而,李嘉誠的回應令人寒心——他對內地的報價比給美國貝萊德的高出一倍,且僅愿出售40%股權,經營權仍牢牢握在手中。 而如今,面對美國買家,他卻一反常態,不僅讓出80%股權,更拱手交出了核心經營權。
這種“雙標”操作,連商務部研究院專家白明都直言不諱:
“商人逐利天經地義,但李嘉誠此次交易既未全球招標,也未爭取最高報價,而是火速與貝萊德達成協議,這符合商業邏輯嗎?顯然,背后有更復雜的考量。”
港澳辦的定性則更為嚴厲,直接點明要害:
“營商若不顧國家利益,終將自毀根基。”
“國家才是港企最堅實的靠山,向霸權‘跪低’只會助長其囂張氣焰。”
如今,隨著交易細節進一步披露,一個更嚴峻的問題已無法回避:李嘉誠的“商業決定”,是否正在親手將中國海運命脈的鑰匙,遞到美國手中?
這已不是單純的商業博弈,而是一場關乎國家安全的戰略抉擇。 當李嘉誠選擇無視國家利益、執意推進交易時,他是否想過——失去國家支持的商人,還能走多遠?
2,李嘉誠售賣的港口經營權對我們有多重要?關乎國家經濟命脈;
作為全球航運的"十字路口",巴拿馬運河連接著140多條海運航線、1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700多個港口。而位于運河東西兩端咽喉要道的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絕非普通的商業資產——它們是中國全球物流體系的戰略支點,更是"一帶一路"海上絲綢之路的關鍵節點。
這兩個港口的控制權之爭,實際上關乎中國在全球貿易格局中的戰略主動權。
掌握這兩個港口,就等于扼住了西半球海運的"咽喉"。一旦控制權易手,中國在西半球的航運監測能力將受到嚴重削弱,美國很可能借此對中國海運實施"精準打擊"。
巴拿馬運河承擔著全球約6%的海運貿易量,而中國正是其第二大用戶,每年有超過3000艘跟中國有關的商船經此通行,承載著價值數千億美元的貨物。
如果美國通過貝萊德集團掌控運河港口,將獲得對中國商船征收歧視性高額費用,直接沖擊“中國制造”的全球競爭力。
3月24日的時候,美國就討論過一項決議,將對跟中國有關的船只,額外征收50萬到150萬美元的費用。
從更宏觀的視角看,中國在拉美地區60%的投資貨物都依賴巴拿馬運河轉運。如果美國通過港口控制權對中國船只實施"技術性限制"——包括延遲放行、提高停泊費,甚至以"安全檢查"為由獲取中國商船的貨物數據和航線信息,將嚴重威脅中國關鍵戰略資源(如鋰礦、大豆等)的運輸安全。這種"軟性封鎖"比直接的貿易制裁更具隱蔽性,也更為致命。
3,貝萊德財團前母公司黑石集團抵京談合作,中方三手反擊李或將被踢出局;
4月2日,是李嘉誠旗下長和實業與貝萊德財團原定交割港口股權的最后期限。
然而,就在這一關鍵節點上,一個戲劇性的轉折出現了——貝萊德曾經的母公司、世界知名的頂級投資公司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率團訪華,并與中方高層展開密集會談。
這一動向釋放出強烈信號:美國資本內部并非鐵板一塊,而中方正在以更靈活的方式,直接瓦解貝萊德與李嘉誠的交易聯盟。
畢竟,中國造船業已連續15年穩居全球第一,全球50%的船舶由中國制造,黑石集團若想在全球基建領域分一杯羹,就不可能忽視中國市場。蘇世民此次訪華,顯然是在權衡利弊——與中國交惡,遠不如合作共贏。
然而,李嘉誠卻仍執迷不悟,試圖以出售港口作為投靠美國的“投名狀”。面對這一嚴峻挑戰,中方已展開三手強力反擊,步步緊逼,李嘉誠很可能最終被徹底踢出局。
【蘇世民訪華】
第一手:商務部可依據《反壟斷法》叫停交易。
據美國彭博社的消息稱,中國商務部已對長和實業的港口出售案啟動反壟斷審查。根據《反壟斷法》,若某項跨國交易可能“影響中國市場公平競爭或國家安全”,監管部門有權叫停。而李嘉誠此次出售的43個港口中,多個位于“一帶一路”關鍵節點,一旦被美國資本控制,將嚴重威脅中國海運安全。
若審查認定交易違規,中方可直接依法否決,甚至對長和實業施加高額罰款。
第二手:國企集體撤單,切斷李嘉誠財源。近期,多家央企已暫停或取消與長和系企業的新合作,轉而優先選擇國資或友好外資企業合作。
第三手:監管高壓升級,李嘉誠或遭全面制裁。
香港《大公報》此前多次警告李嘉誠“勿在錯誤道路上越走越遠”,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公開說過,必要時刻,國家可以依法對李嘉誠集團展開調查,
若發現問題,不排除凍結其在華資產,甚至限制其資本市場融資能力。港澳辦此前已定性李嘉誠“營商不顧國家利益”,這意味著,若他仍一意孤行,很可能被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徹底失去內地市場。
黑石集團的訪華,證明美國資本界也在權衡利弊,而中方的三手反擊,已讓李嘉誠陷入絕境。4月2日的交割期限近在眼前,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兩條路:要么終止交易,回頭與國家合作;要么頑抗到底,最終被中國市場徹底拋棄。
歷史早已證明,任何商人若試圖挑戰國家利益,終將付出慘重代價。李嘉誠,是時候做出明智選擇了:回頭,還有機會,一意孤行只能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