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城三月,繁花似錦,網絡視聽盛會如約而至。
3月27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正式開幕。聚焦AIGC、微短劇、國際傳播、內容創作等重點話題,本屆大會推出豐富的視聽論壇與干貨演講, 洞察前沿話題,共話未來趨勢。
大會第一天,結合開幕式和主論壇,“看電視”對各大網絡視聽平臺代表釋出的演講內容進行了提煉,內容覆蓋系統性變革、AI時代的藝術創作、新型廣電、網絡直播等多方面主題,直擊行業前沿。
省級廣電應如何進行主流媒體的系統性變革?AI時代該怎么尋找藝術創造的主體性?觀眾期待著什么類型的好內容?諸多問題,以中國網絡視聽大會的精品演講為通路,或許可為從業者們提供新的理解與省思。
以下是各大視聽平臺負責人演講內容實錄(有刪減)
湖南廣播影視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臺長、總編輯
龔政文:
以系統性變革和全新姿態踏上未來之路
2024年7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重大部署。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2025年是廣電行業深化改革、轉型發展的關鍵一年,要著力推動和實現改革、創新、突破。擊鼓催征,奮楫篤行。
經過半年多的調研、論證、匯報、溝通,我們拿出了《關于實施系統性變革,推動湖南廣電高質量發展的總體方案》。我們提出,踏上新征程的湖南廣電,必須高舉習近平文化思想旗幟,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在文化強省、文化強國建設中充當主力軍、先鋒隊,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做出更大貢獻。
我們的總體思路是:堅持黨媒姓黨、新聞立臺,堅持文化為魂、科技為翼,堅持人才為本、平臺為要,適應時代之變、行業之變,通過系統性變革和整體性重塑,完善體制機制,激發創新創造活力,將湖南廣電打造成具有全球傳播力、影響力、競爭力的國有數智化、平臺型現代媒體集團。
這樣一個媒體集團,將既有主流媒體底色、又有商業平臺活力,既在新聞宣傳中有強大聲量、又在文化創造上有奪目光芒,既“百萬文案”源源不斷,又技術創新步步生花,既在國內省級媒體中走在前列、又在國際傳播格局中有更大作為。
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們明確了“一二三”實施路徑:
“一”是突出一個關鍵引領:堅持新聞立臺、政治家辦臺,鍛造全媒體新聞生產傳播核心能力。
高舉思想旗幟,塑造主流輿論,是我們的初心所在、使命所在、價值所在,是我們需要不斷提升的核心能力。多年來,湖南廣電常態化實施“頭條、置頂工程”,全力以赴宣傳闡釋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出芒果新聞大片、理論大片,形成了獨特打法。未來還將進一步增強全媒體時代新聞創新和全域傳播能力,持續推進“改文風、改畫風、改臺風”,擦亮芒果新聞品牌,構建全國頭部新聞類新媒體集群,形成與芒果行業地位相匹配的新聞傳播力和輿論引導力。這次全國兩會宣傳,我們在加強言論評論、著力表達創新、運用AI技術等方面下了一些功夫,取得了不錯效果。
“二”是提升兩大核心競爭力:即優勢內容和強大平臺。提升內容競爭力,構筑芒果內容新優勢。龐大的、源源不斷的、深受年輕族群喜歡的優質內容,是湖南廣電的獨特優勢。接下來,我們將圍繞黨和國家重要節點、重大主題,匠心打造一批主流佳作,讓芒果大小屏、各端口持續充盈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精品文化。同時做強芒果微短劇,起量、出精品、強廠牌,形成“風芒+大芒+大小屏節目帶+出海”的“芒果豎店”全鏈路生態。
提升平臺競爭力,推動頭部數智傳播平臺新躍升。移動互聯網時代,得平臺者得天下。我們一方面要與商業平臺加強合作,另一方面必須打造屬于自己的平臺。現在,湖南廣電將建設頭部數智傳播平臺作為核心戰略,系統打造長中短貫通、音視頻共進、有旗艦有戰列、科技含量和商業價值兼備的平臺矩陣。接下來將著力于平臺競爭力的全域提升,湖南衛視持續鞏固省級衛視領先地位,芒果TV推動全鏈條變革,實現平臺用戶規模、競爭力、影響力全面躍升。
“三”是答好三道時代命題: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提升國際傳播效能。
答好文化和科技融合命題,用新質生產力引領新質傳播力。這既是總書記交給湖南的重大命題,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帶給行業的緊迫課題。我們立足未來形態的媒體競爭,不斷強化技術自主創新研發能力。
答好文化和旅游融合命題,打造媒體+旅游芒果樣本。以文化之力,鑄旅游之光,是芒果的IP優勢和業態特色。
答好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命題,開辟芒果出海新戰場。我們越來越明確“促進文明互鑒、打造華流品牌、發揮芒果優勢、開拓國際市場”的戰略目標。聯結全球伙伴攜手共建文化出海共同體,穩步提升在全球重點區域的影響力。
“一二三”之外,我們還要從四個方面聚力攻堅:即推動湖南衛視進一步優質提效、傳統業務改造升級、商業模式創新蝶變、芒果總部瘦身健體。
各位領導、各位嘉賓,“鳳凰鳴矣,于彼高岡;梧桐生矣,于彼朝陽”,這是《詩經》中美好的鳳凰意象。我們堅信,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腳步聲中,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燦爛朝陽中,經歷烈火淬煉的廣電視聽行業,一定能如同鳳凰那樣鳴于高岡,翱翔天際!
愛奇藝創始人、首席執行官
龔宇:科技的力量,藝術的精神
今年是2025年,電影誕生至今130年,電視技術誕生100年,因為有了這兩個技術的誕生,才有了電影、電視劇、綜藝節目、動畫片等。影視行業的發展跟科技創新有關,二十一世紀以來到2025年,跟技術相關的新發明特別多。科技創新也為影視行業帶來了沖擊,從長視頻、短視頻到最近兩三年的微短劇,這些變化都是基于高速互聯網、高速無線互聯網、3G、4G、5G、智能手機、豎屏等新的發明帶來的。世界在變、社會在變、行業在變、技術也在變,我們要動態地看待行業的變化。
藝術的精神是詩跟遠方,詩跟遠方是高雅的審美、正確的價值觀,是我們所追求的。那么,對于現在要做什么,我們也有一些思考。
第一,自己入場做微短劇,有問題共同去解決,因為觀眾真的喜歡看,大眾性非常強。愛奇藝從去年11月開始正式做微劇以來,微劇在移動端已經變成第三大頻道,僅次于長劇、電影頻道,超越了綜藝、動漫、兒童、紀錄片。
第二,聚焦精品,不管是長劇、微劇、短劇、網絡電影,各個品類的頭部精品會經典永流傳,越是精品大家越愛看。
第三,內容時長要更短,集數要更短。廣電總局公示的電視劇項目,從最高峰的時候每部劇45集,已經逐漸降低到去年平均每部28集左右。另外,單集時長也要降低,從45分鐘到30分鐘,到20分鐘、15分鐘、10分鐘,內容需要怎樣的表達,劇集就用多長時間去呈現,從用戶的角度讓大家看不煩,一部劇集40集或者30集不是硬性規定,觀眾的需求就是要短。
第四,作品要更多、更豐富。社會越成熟,觀眾對文化的多樣性需求就越強。所以我們要用更多、更豐富的作品滿足觀眾的需求,創意是永遠的、無限的,是沒有天花板的。
科技創新可能永遠在顛覆式地改變我們的行業,不光是影視、網絡視聽,可能給各行各業都會帶來改變。因此,我們要通過改變和優化規則來提高工業化水平,用科技的力量把規則實現得更好。
我們也要養成大IP,不能“狗熊掰棒子”,要把IP養成系列化,再延續到衍生品、文旅等多方面的價值。同時,流量也是多樣化的,原來不是會員就是廣告,還可以有電商等更多樣形式。
重要的還有國際傳播,開拓海外市場。全球各個國家的APP影視類、視頻類的排行榜,幾乎都是中國的微短劇排在前列,這是我們的機會和驕傲,所以要抓住機會。
最后,藝術的精神要有支撐。第一,商業規則是行業發展的基石,市場規則是撐住行業的基礎,企業是行業的頂梁柱,要擔當起自己的責任,通過做好作品、掙錢、盈利來反哺行業,讓我們的作品越來越豐富,有越來越多的精品。第二,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永遠并存的,這是我們藝術的精神,詩和遠方。
嗶哩嗶哩董事長兼CEO
陳睿:AI時代的優質內容
每次在這里我都會去分享一些我覺得有意思的B站內容,今天也是這樣。
我今天要分享的第一個內容是食頻道,一個美食的UP主。從2023年開始,他開始做“人間喜劇”系列,講全世界各地的美食和各個地方的風土人情。這樣一種走遍世界的報道,能給觀眾帶來非常非常多的觸動。
由此我們發現,無論是在電影時代、電視時代還是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永遠是剛需。不過在網絡時代,因為內容供給極大地豐富了,所以大家可能感覺到優質內容被稀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網絡除了稀釋優質內容之外,它也能放大優質內容,比如說《哪吒2》,如果沒有網絡的宣傳,它不太可能做到現在150億人民幣票房。
因此,在互聯網時代,優質內容被放得更大了,而且用戶對優質內容的需求更強了。我認為做內容的從業者,首先要有一個信仰,那就是我們一定要相信優質內容就是觀眾最終需要的。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在不同的媒介、時代去探索優質內容怎么做,而不是抱怨。
第二個話題我想講一講AI。
去年我們做了一個統計,每個月有8000萬用戶在b站上面看AI相關的內容。去年一整年,AI相關內容的播放量是300個億,超過80%看AI內容的用戶是95后。為什么年輕人喜歡在b站上面看AI內容?第一因為AI內容確實能夠引發人好奇;第二,很多年輕人在b站上面是看如何去學習和使用AI,對AI有非常強的學習欲望。
其實我認為AI成為年輕人愛看的內容是一個好事,為什么呢?因為AI就是未來,它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一個核心,而年輕人關注AI代表他們關注未來,代表咱們中國的年輕人有想法。b站要起的作用就是要讓年輕人更了解AI,讓他們能夠更快地學習AI。
最近有很多人問我一個問題,那就是在AI時代,是不是就不需要人了?是不是AI就可以做很好的內容了?其實我覺得肯定不是,因為AI本質上是一個工具,就跟曾經的毛筆,后面的掃描儀是一樣的。人是創作的主體,AI能夠放大人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我相信在AI時代,我們一定能夠看到更多優質內容,我也希望b站在AI時代繼續能夠給用戶提供更多的優質內容。謝謝大家!
阿里大文娛集團董事長兼CEO
樊路遠:
腳踏實地 才有理想驚喜
今年的大會延續了去年“極視聽 強賦能”的主題,很有感觸,同一個主題,在一年之后,同一個時間,又有了新的意義。
內容行業常常期待“黑馬”,期待一部作品有超出預期的驚喜。然而市場風向在變,用戶審美在變,技術浪潮在變,我們只能從舒適的慣性中跳出來,屏蔽雜音和質疑,尊重AI對視聽表達的重塑,尊重年輕人對世界的看法,尊重全球化進程帶來的思考。并且,將這種“尊重”轉化為行動,向不可預期的每一次技術和內容的創新致敬。
網絡視聽平臺作為貫通行業上下游的生產樞紐,有意愿,有能力,也更能持之以恒地為影視工業化建設加大投入,讓技術、藝術降本增效,為內容創造更多的可能性,為觀眾打造更極致的視聽體驗。然而理想主義從來不是獨行者,面對行業的未來,我們更要尋找同類人,攜手通路人。同時,我們也希望這些同路人營造陽光下的創作和發展環境。
非常感謝國家廣電總局正在牽頭推動新一輪影視作品的版權治理。正如音樂行業在2015年的最嚴版權令的推動下,走向了全面正版化的發展,迎來了中國音樂行業發展的再一次高潮。影視盜版不僅嚴重影響了行業的可持續投入,也嚴重制約了中國影視行業的全球化競爭,打擊盜版是為行業的創新之火不斷添柴,更會讓所有的同路讓走得更踏實,更堅定。行業里都說成都會是春天的盛會,偶然經歷了多少風雨,就能迎來多少春天。優酷愿與各位一起攜手為好內容全力以赴,一同走向春天。
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黨委書記、臺長
葛萊:
科技賦能深融智融 江蘇廣電的系統性變革實踐
我們當前正處在一個新一輪的技術變革周期當中,先進技術已經成為最具活性的“破壁”力量。
總局領導多次強調,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因為技術而生,也因為技術而興,面向未來,必須要堅持技術引領。因此,加快適應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新形勢,正是謀劃系統性變革的關鍵所在。
去年江蘇臺組建了人工智能融媒應用中心。我們以務實的精神來推進,以先進技術來驅動媒體的深融、治融。基本思路是“三化”:工具化、模型化、平臺化。
所謂“工具化”,我們搭建了一個人工智能的應用平臺,我們稱之為AI HUB,匯聚了80多種工具,35個應用場景。“模型化”是攜手南京大學研發多模態的視聽融媒大模型,我們組建了團隊,目前正在合作開發,訓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超高清垂類模型。“平臺化”是重構媒體融合發展技術底座,鍛造支撐全媒體傳播體系,我們稱之為“新一代智云平臺”。
為了讓我們的員工能夠主動去擁抱人工智能的新技術,我們組織了多次培訓,把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嵌入到全鏈路、全流程、全業務的生產傳播環境當中。這里我匯報三個方面:
一是賦能新聞事件,釋放一體效能。我們把人工智能的新技術已經融入到了新聞的策、采、編、審、發、反饋的全流程。我們把全國兩會報道作為科技賦能主題報道的一個檢閱場,多場景的運用人形機器人,多元化運用擴展現實、虛擬穿屏、生成式人工智能、虛擬主播等視聽技術,探索新聞報道的各種可能性。
事實上,我們不是單純就技術來談變革,而是將科技的創新與機制的創新融合起來推進。我們依托熱點數據構建選題閉環,依托傳播數據來構建生產閉環,依托用戶數據來構建分發閉環,來助推小伙伴能夠真正成為全媒體時代的生產者、傳播者和運營者。
二是賦能精品創制,激發破圈效應。我們將先進技術深度融入到精品創制之中,努力讓內容產品呈現出新的藝術境界。
三是賦能平臺打造,構建傳播旗艦。正是基于新一代的智云平臺的技術支撐,我們自主研發的“AI江蘇”的智能體,可以說是涵蓋了新聞、文化、旅游、醫療等眾多垂類的智能體助手,全面提升各個平臺的用戶體驗。接下來我們就會應用多模態的技術,與用戶能夠共同打造雙向奔赴的互動生態。
我們的探索還是初步的,可以說是技無止境藝無止境,但是技藝交融一定會別開新境,我們永遠在路上,謝謝大家!
中國移動咪咕公司黨委書記 董事長
沈文海:
深化內容科技融合,構筑網絡視聽高地
網絡視聽作為文化傳播的核心載體,已經躍升為第一大互聯網應用,呈現出許多特點:
一是內容生產質效提升,內容創作更加注重類型化、特色化、品牌化,打造精品成為行業的共識。微短劇整體制作量質齊升,但同時打造爆款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二是行業格局變革重塑,短視頻、微短劇對長視頻的時間爭奪越發激烈,長視頻營收增長面臨挑戰。而微短劇在付費點播、免費加廣告模式、包月等商業模式選擇中何去何從也備受關注。
三是視聽技術加速迭代,4k、8k超高清視頻快速普及,ar、vr內容在體育賽事、文博文旅等領域深化。例如,ai技術快速向應用轉化,成為培育網絡視聽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咪咕作為數字內容領域的新媒體國家隊,兼具國資央企特色和互聯網特點,我們牢牢把握這一特質,主動順應行業發展規律。在打造主旋律精品內容,推動專業化賽事運營,強化引領性科技賦能方面,務實耕耘,守正創新,不斷為網絡視聽行業貢獻新的價值。
體現在三方面:
一是厚著國有平臺底色,弘揚社會主流價值。作為文化領域國之央企,我們把傳播主流價值作為平臺首要職責,努力在主戰場當好主力軍。我們加大主旋律內容供給,做好重大題材策劃。一系列有熱度,有口碑,有影響力的優質內容,促進了主流文化現象級傳播。
我們傳遞正能量價值取向,立足平臺調性,加強賽事直播內容管控,收緊跟帖評論、彈幕互動等環節的審核,堅決抵制飯圈現象。依托大賽熱度傳播中華體育文化,傳遞純粹的體育精神,引領文明觀賽的新風尚。
二是塑造鮮明的內容特色,撬動用戶的情緒價值。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豐富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品內容,我們深耕體育內容賽道,體育版權布局超過30個項目,9400場賽事,筑牢了看體育上咪咕的用戶心智。
我們推動媒體化社區化轉型,做深媒體化運營,豐富體育資訊、節目、商業比賽等自制內容,聯合社交媒體、短視頻平臺等加強內容共建,發力社區化運營,創新球迷社區、運動員IP互動等運營模式,加強POGC內容生態,打造高黏性、強互動的體育社群。
我們創新微短劇內容分發,依托運營商資源稟賦,打造免流量,免廣告,無限暢看包月模式,推動締約用戶快速增長。同步加大對微短劇內容創作者的收益分配比重,激發創作熱情,促進生態健康發展。
三是鑄就科技創新成色,放大視聽技術價值。把握網絡視聽超高清化、沉浸化、智能化演進趨勢,擔當落實國家鏈長策源地等重大專項,加快關鍵技術的研發應用。
最后是推進AI體系化發展,發揮中國移動九天大模型優勢,疊加DeepSeek能力,布局智能觀賽,智創彩鈴,智慧文博,AIGC生產管線,智能體等AI應用,重塑內容創作與傳播形態,提供全場景智能化視聽體驗。
未來,咪咕公司將勇擔極視聽、強賦能使命,秉承意識形態、公共服務、技術產業三大屬性,持續深化內容+科技+融合創新,與廣大同仁一道,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共筑網絡視聽的新高地。謝謝大家!
騰訊公司副總裁 騰訊在線視頻首席執行官
孫忠懷:
淬煉精品 穿越周期 好內容的未竟之路
過去,長視頻行業曾一度陷入“唯流量論”、“唯市場熱度論”的誤區,由于盲目追逐流量數據導致內容同質化,真正有價值的作品反而被忽視。盡管平臺已積累諸多成功案例,但部分曾被寄予厚望的項目最終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基于此,騰訊視頻在2021年提出了要成為藝術與科技驅動的視聽娛樂引領者的定位,明確把藝術作為統領內容的核心策略。
平臺戰略優化的核心應聚焦于提升整體項目的成功率,以確保商業模式的可持續性。首先是回歸內容,靠精品化、精細化的運作方式,讓優質的作品真正脫穎而出。在創作生態層面,致力于平衡藝術追求與商業邏輯,既通過資源配置優化與成本控制保障項目可持續運營,又著力營造尊重創作規律的環境,使藝術家能夠專注于具有文化深度與社會價值的精品打造。在科技賦能方面,一是努力打造領先的AIGC內容生產引擎,二是用前沿技術提升音視聽體驗,三是持續推進影視工業化能力,為藝術家的表達創造更大空間。
作為從業者,我有幾點思考和建議跟大家探討。
一是希望用戶能夠盡快看到結合時代情緒的內容。長視頻是重資產、長周期、大投入的行業,尤其是頭部作品往往要經歷漫長的創作過程。一方面在創作端要提升效率,擁抱新技術,加速工業化。另一方面,希望在審核端主管部門能夠給我們更多的支持,讓好作品能夠盡快與觀眾見面。
二是希望行業健康發展不被惡意輿論所裹脅。作品一旦問世以后,無論是平臺方、制作方、創作者,都要接受評價,接受市場的檢驗。但是現在創作者面臨的困境是被惡意輿論所裹脅,危及到行業生態,我們非常希望主管部門能夠引領健康的文藝評論場,讓創作回歸藝術本身,讓評論回歸藝術本質。
三是長視頻已經進入了穩定發展期,希望能夠看到更多有創造力和生命力作品。作為平臺方,我們鼓勵內容多元和創新,但是創新肯定就意味著冒險,意味著嘗試不同的題材和不同的風格。比如我們最近在研發科幻題材,這需要創作者才華的迸發,也需要主管部門的細心呵護和培育,給予創作者更多的空間。
快手科技聯合創始人 內容安全委員會主席
楊遠熙:
技術賦能內容生態 老鐵經濟新基建
剛剛過去的2024年,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一個強烈的感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正在帶領我們來到一個全新的AIGC時代。今天在推動中國數字建設的時代命題下,國內AI產業的崛起正在引發一場更深層次的變革,不僅僅是內容生產工具的變革,也是用戶服務與交互體驗的變革,甚至是傳統領域各個產業模式的迭代。
快手既是這一浪潮的見證者,也是參與者。2024年6月,憑借多年的技術積累和前沿技術的研究,我們推出了全新的創意生產力平臺可靈,可靈AI在發布之后,在全球視頻創作者和藝術家群體中產生了巨大反響。我們看到憑借有趣的創意玩法,更低的創作門檻,更高效的生產效率。AIGC已成為平臺服務用戶的新載體。
具體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豐富視聽內容生態的新引擎。二是釋放商業價值轉化的新動能。三是開啟影視工業變革的新基建。
回顧過去三年,作為普惠數字社區,快手將大模型技術圍繞內容理解大模型、推薦大模型和視頻生成大模型三個方向進行重點突破,已將AI與大模型能力全面融入內容理解、內容生產、內容推薦等全流程,全面賦能內容生態和商業生態,持續為7億老鐵打造AI時代視頻創作的新基礎設施。
面向未來,我們還將繼續思考如何將AIGC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并積極應對內容識別、內容治理等新挑戰。
站在新質生產力與AIGC的歷史交匯點,我們堅信AI將帶來巨大的生產力變革,將延伸內容創造力的邊界,有著巨大的應用空間和商業潛力。面向未來,可靈AI愿與各方攜手,讓技術賦能更有溫度,讓產業變革更有效率,讓數字時代的內容新生態更加有活力。
編輯:芷瀟 姆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