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校外培訓行業的亂象頻頻引發社會關注。從「退費難」到「卷款跑路」,家長們的焦慮與監管的滯后形成鮮明對比。在此背景下,教育部于近日推出《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要求所有教培機構必須通過「直接入駐」或「系統接入」方式納入全國統一監管平臺。
這一政策不僅是對「雙減」政策的深化,更被視為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規范發展的關鍵轉折點。
自 2021 年雙減政策實施以來,校外培訓行業經歷了規模縮減與業務轉型的陣痛。據信達證券統計,截至 2024 年 4 月,「雙減」前 12.4 萬個義務教育階段線下學科類培訓機構已壓減到 4176 個,壓減率為 96.6%;「雙減」前 263 個線上校外培訓機構壓減到 33 個,壓減率為 87.5%。
近年來,校外培訓市場亂象頻出,預收費失控、機構跑路、信息安全漏洞等問題屢見不鮮,家長叫苦不迭,監管層焦頭爛額。2024 年中國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教育培訓服務類投訴達 72,962 件,位列服務類投訴前三,其中預付費糾紛與先學后付消費隱患成為行業兩大痛點。預付費模式下,機構通過優惠鎖定長期消費形成資金池,一旦經營不善就會容易引發群體性維權事件。
監管平臺的搭建,意味著校外培訓行業告別碎片化管理,邁向數據驅動的精準監管時代。「一網三端」技術體系貫通官網、家長端、機構端及管理端 APP,實現校外培訓全流程在線監管。機構「黑白名單」公示制度落地,家長選課、支付、退費、評價、投訴的每一步都有據可依。
《辦法》強調,全國平臺是全國統一的校外培訓公共服務平臺,通過一網(官方網站)三端(家長端APP、機構端 APP和管理端 APP )為校外培訓全流程監管和服務提供技術支撐。支持家長學生通過全國平臺選課、支付、退費、評價、投訴,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支持培訓機構按照政策要求和技術標準直接入駐或系統接入全國平臺,通過全國平臺介紹、展示、售賣相關課程和服務。支持主管部門依托全國平臺開展預收費監管、風險預警、執法監督等工作,提升校外培訓監管數智化水平。
此次政策確立了培訓機構信用監管體系,將平臺使用情況納入國家信用評價,形成「守信者暢行,失信者寸步難行」的新格局。同時,監管責任分級落實,教育部統籌規劃,省市縣分層管理,形成從上至下的高效監管鏈條。非學科類培訓機構的課后服務資質審核更加嚴格,優質機構將得到政策傾斜,行業生態迎來新一輪洗牌。
過去,校外培訓市場在野蠻生長中積累了深重的信任危機;今天,數字化監管體系的落地正在為行業撥亂反正。在家長端,平臺提供了 「一站式」 風險防控工具。家長可通過 「從業人員背景篩查」功能驗證教師資質,系統直接對接公安部門數據庫。課程材料抽查機制則促使機構規范教學內容,目前,全國平臺家長端下載量超過千萬,瀏覽量達到數億次,通過全國平臺選課繳費的家長及學生權益得到了切實保護。
《辦法》的實施對機構而言是機遇與挑戰并存。首先,政策明確要求所有機構必須通過 「直接入駐」 或「系統接入」方式納入全國平臺,這意味著機構需要完成資質公示、課程備案、資金賬戶綁定等基礎工作,并接受實時資金流監控。
其次,合規成本的增加對中小機構構成現實壓力。除了系統改造費用,數據透明化帶來的管理復雜度也顯著上升。部分中小機構認為信用評價體系帶來的合規壓力超過預期,尤其擔心因資金監管問題被列入「黑名單」 影響資質。
但從長遠看,合規化進程將推動行業整體升級。這種政策傾斜正在促使機構從追求規模擴張轉向提升教學質量,形成 「合規 - 信任 - 發展」的良性循環。盡管短期內會有陣痛,但行業終將在規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以往,教培機構只需在地方備案即可開展業務,如今則需將內部管理系統與全國平臺對接,實現課程、資金和數據的實時同步,這種技術投入將倒逼機構數字化轉型。
技術層面的安全保障同樣不容忽視。傳統監管模式已無法滿足校外培訓行業的復雜性與動態性。此次政策突破性地引入數字人民幣、人工智能安防監控等前沿技術,探索更智能化的監管手段。隨著數字化治理體系全面落地,校外培訓行業將迎來真正的高質量發展,家長安心,機構規范,市場回歸理性,未來可期。
《辦法》的出臺加速了教培行業合規化的洗牌。全國已有 12 萬家機構接入監管平臺,頭部機構憑借資金和技術優勢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中小機構若無法承擔系統改造、數據合規等成本,可能面臨淘汰。
然而,合規化的代價也顯而易見。中小機構普遍面臨技術接入成本高、運營流程復雜化的挑戰。與此同時,預收費全額監管導致現金流回流延遲,機構不得不調整運營策略。由此,《辦法》對機構運營提出了三大核心挑戰。首先是課程定價的透明化要求,平臺強制公示價格與內容,這將倒逼機構重新評估課程性價比。不同區域的消費差異需要機構靈活調整策略。其次是師資管理的規范化升級,平臺要求上傳教師資質并通過公安背景篩查。最后是現金流管理方面,預收費全額監管導致資金周轉周期延長。
值得注意的是,行業的競爭邏輯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依靠低價營銷和規模擴張的粗放模式逐漸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教學質量與服務口碑的比拼。政策亦對優質機構給予傾斜,例如優先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獲得政府采購合作資格等,進一步推動行業向「良幣驅逐劣幣」的方向發展。
展望 2025 年,教培行業的生態將呈現兩大趨勢。
其一,監管技術持續升級。據政策起草組專家透露,未來平臺可能引入 AI 動態監控課程內容,自動識別違規教學行為。數字人民幣支付系統的試點,則能讓資金流向更加可追溯。
其二,非學科類培訓或成新增長點。隨著政策鼓勵體育、藝術等素質教育機構參與課后服務,相關賽道迎來爆發機遇。
全國監管平臺的推出,無疑給教培行業帶來了短期陣痛,但也為其長期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家長而言,平臺提供了「避坑指南」;對機構而言,合規化雖難,卻是贏得市場信任的必經之路;對監管部門而言,數智化手段終于讓「看不見的手」變得清晰有力。
真正的市場公平,不是無序競爭,而是有規可循。有規矩,才能成方圓。政策的落實仍面臨挑戰,隨著各方協同推進,校外培訓行業將逐步走出灰色地帶,走向透明、規范的新時代。
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應用管理辦法》的通知: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9/202503/t20250326_1184786.html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