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小雷自購了一副雷鳥V3智能眼鏡,開啟了關于智能眼鏡的「新世界」。但在購買雷鳥V3之前,小雷其實還有一個備選——由小米在2024年3月推出的音頻智能眼鏡MIJIA智能音頻眼鏡悅享版。
當然,最后小雷還是選擇了擁有拍攝功能的雷鳥V3。但錯過米家智能眼鏡也不完全是一件壞事——3月24日,小米正式上線了全新的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
其實從功能上看,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較上一代的升級并不大,同樣是音頻方案的智能眼鏡。但在設計上,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在上一代的基礎上,做出了不少的改進。
圖片來源:小米
首先,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瘦身」效果堪稱顯著:眼鏡整機重量打破了智能眼鏡「30g」大關,只有27.9g。要知道小雷自己使用的非智能眼鏡都有31g。光是在重量控制上,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就甩來了雷鳥V3、Meta、拍拍鏡等產品一大截;即使和同屬音頻眼鏡品類的界環相比,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也絲毫不落下風。
至于智能眼鏡容易損壞的鉸鏈部分,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也改用了「鋼琴超彈鉸鏈」,可以有效降低眼鏡「夾頭」的不適感。鏡腿也經過了重新設計,最薄處只有5毫米,不會出現傳統智能眼鏡那種「卡耳朵」的情況。
圖片來源:小米
至于功能方面的改進,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并沒有帶來太多的驚喜——除了新增的錄音模式外,其余功能都和上一代產品保持一致,比如語音播報、小愛喚醒。售價方面,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定價1199元,眾籌優惠價999元。
音頻才是智能眼鏡最「安全」的路線?
雖然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目前還處于眾籌階段,但從產品頁面的細節中我們不難看出,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依舊出自國內知名的智能眼鏡企業——蜂巢科技之手。事實上,小米上一代米家智能音頻眼鏡同樣來自蜂巢科技。
而在為米家代工智能眼鏡之外,蜂巢科技還經營著自己的「自營」智能眼鏡品牌——界環。可以肯定的是,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這個設計,在不久后還會出現在界環的產品上,掀起音頻智能眼鏡的「換代」潮。
圖片來源:小米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界環發力音頻方案智能眼鏡,是因為蜂巢在該領域亦有豐富的技術積累。但對小米而言,智能眼鏡本身就是掛在米家(MIJIA)而不是小米品牌下的產品,米家并沒有界環這么重的「偶像包袱」,為什么小米依舊選擇在音頻智能眼鏡領域發力,而不是像閃極一樣,用「拍攝智能眼鏡」為自己的智能眼鏡產品試水呢?
在我看來,原因大致可以分為三點。
首先是技術難度的挑戰。即使依靠供應商「貼牌」,做一副好的智能眼鏡依舊是一件有難度的事情。根據小雷在CES 2025上的觀察來看,盡管智能眼鏡終端品牌有很多,但背后提供技術方案的品牌來來去去都只有那么幾個,而他們的產品在完成度方面都只能算是「得過且過」。
去年年底倉促上線,結果在年初就收到大量差評的閃極拍拍鏡就是最好的例子——即使市面上擁有成熟的射頻供應商,但閃極仍有辦法交出一款根本「沒法用」的產品。
對閃極來說,智能眼鏡只是玩玩看的試水項目,「黃了就黃了」,并不影響其在充電領域的品牌口碑。但小米和閃極不同,即使有米家這個生態鏈品牌作為緩沖,其在智能眼鏡領域的用戶評價也會直接影響到小米自己品牌的用戶風評。更不用說小米自己也在準備做「小米智能眼鏡」了。
對小米來說,米家智能音頻眼鏡2其實更像一個填補生態位的產品。對于這種「占位」產品來說,不出錯,不把口碑搞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圖片來源:小米
其次是價格方面的因素。在之前文章中,小雷已經介紹過智能眼鏡的三個功能階段(音頻智能眼鏡、拍攝智能眼鏡、可視智能眼鏡)了。就目前市面上的產品來說,拍攝智能眼鏡的價格普遍在2000-3000元的區間內;而音頻智能眼鏡的價格要低得多,基本都在1000元以下,部份界環產品更是來到了700元的超低價位。
而界環在國內智能眼鏡領域“斷檔”的銷量也可以證明,在可視、拍攝智能眼鏡功能參差不齊的大環境下,功能更簡單、價格更低的音頻智能眼鏡才是大多數用戶的首先。
最后是功能方面的考慮。除了劍走偏鋒的閃極外,目前市面上成熟的智能眼鏡平臺只有高通驍龍AR1這一個,而根據高通的產品節奏,下一代AR芯片高概率會在今年上半年定型,于10月的驍龍峰會正式發布。在這一時間點,小米也不可能發布一款半年后就過時的產品——根據艾瑞的調查報告,國內用戶更換眼鏡的周期普遍為18個月。
在這一尷尬的時間點,將智能眼鏡看作下一個風口的小米必然會將重頭戲放在下半年的AR2眼鏡上。至于上半年的米家音頻眼鏡,只要能保持住品類熱度、不帶來負面消息就行。在這種情況下,音頻眼鏡顯然是最保險的路線。
小米會成為智能眼鏡的價格屠夫嗎?
當然了,即使小米真的在下半年拿出AR2智能眼鏡的新品,其成功之路上還有許多問題需要解決。而其中最核心的問題,自然是未來「小米眼鏡」的價格。
自從創立以來,小米一直以「價格屠夫」的形象示人,依靠極致性價比和扎實的供應鏈優勢迅速打開市場。但小米價格屠夫的特性更多的還是體現在成熟市場環境下,對于智能眼鏡這個完全新的、供應鏈與消費群體都還未成熟的新品類,小米還能延續價格屠夫的稱號嗎?
就小雷個人來看,至少在第二代產品出現之前,小米「價格屠夫」的路線都難以打通。
首先,驍龍AR2代表了當下AR/VR方向最前沿的技術路線,芯片模組成本較此前的驍龍XR2或AR1必然更高。即使小米不采用顯示方案,只搭載最基本的攝像頭,整機成本都不會比Meta RayBan、雷鳥V3等產品低。
另一方面,小米智能眼鏡要面對的是一個不成熟的AR市場,因市面選擇較少,所有產品都會被用戶「集中火力」,用放大鏡一點點審視,容錯率卻相對較低。這意味著小米難以縮減成本、用「性價比」的方式打開市場,必須先在核心技術和供應鏈方面投入巨大的資金與精力。
圖片來源:小米
其次是供應鏈的問題。盡管小米背靠龐大的手機產品線,已在可穿戴市場積累了相當規模的出貨量,對上游模組供應商擁有較強的話語權。但AR智能眼鏡與手機、音頻眼鏡不同,產品形態和生產工藝都更加復雜。即便小米能把硬件成本降到相對可觀的水平,仍需投入大量資源在軟件算法和互動交互上,而這些又是短期內難以速成的環節。
在理想情況下,小米可以憑借雄厚的供應鏈和資金實力拿到更具優勢的BOM價格,進而實現相對親民的定價,撬動更廣泛的消費者需求。但若技術、成本和市場培育出現任何一環的短板,最終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產品體驗就可能不達預期,進而折損小米的品牌口碑。
而從整個智能眼鏡行業的角度看,目前行業推廣的痛點仍是「功能跟不上預期、價格遠超預算」。對有望改變智能眼鏡行業的小米來說,只有當產品體驗與性價比都不再僅僅是噱頭后,智能眼鏡才可能迎來真正的大眾市場,這場「大佬分羹」的市場爭奪戰才會真正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