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銹跡斑斑的萬噸鍛壓機與泛黃的《二汽建設動員令》在玻璃展柜中相遇,這座承載著中國汽車工業記憶的時光寶盒,終于在武當山麓綻放出新的光芒。3月26日,中部地區首座汽車工業主題博物館——東風汽車博物館,在十堰市原第二汽車制造廠舊址揭開面紗。500余名見證者凝視著復原的蘆席棚創業場景,仿佛聽見半個世紀(參數丨圖片)前鐵錘敲擊鋼板的鏗鏘聲穿越時空而來。
時間回到1969年的寒冬,十堰這個僅有百戶人家的深山小鎮,因"三線建設"的戰略號角迎來命運轉折。來自上海、長春等地的技術骨干們裹著棉大衣,在油燈下繪制出中國首個自主汽車工業基地的藍圖。展廳里陳列的軍綠色EQ240卡車,正是那段"聚寶包建"歲月的活化石——它的每一個鉚釘都凝結著建設者們"白天杠設備、晚上睡草棚"的創業傳奇。特別展柜中保存著當年工人自制的土制千斤頂,斑駁的焊接痕跡與旁邊全息投影的智能裝配線形成強烈對比,訴說著中國制造業從篳路藍縷到智造強國的滄桑巨變。
"這些展品不是冰冷的鋼鐵,而是幾代東風人用熱血澆筑的精神圖騰。"東風汽車董事長楊青在揭幕儀式上輕撫展柜,玻璃倒影中映出墻面上歷任國家領導人的批示手跡。當大屏幕播放二汽第一任廠長饒斌在蘆席棚作動員講話的影像時,現場多位白發蒼蒼的老職工悄悄拭去眼角淚花。原總裝車間主任王建國指著展廳里的老式臺鉗告訴記者:"這把鉗子曾修理過建設初期三分之二的設備,現在看到它,還能想起1971年我們連夜調試生產線時,用搪瓷缸煮掛面的香味。"
這座博物館的特別之處,在于用2000余件文物構建起沉浸式歷史劇場:觀眾既能觸摸到首批國產化齒輪的金屬紋理,也能通過全息投影目睹當年十萬建設大軍開山劈石的壯闊場景。在復原的1978年總裝車間場景中,智能傳感裝置讓參觀者伸手即可"參與"歷史時刻——當手掌觸碰虛擬的裝配工具,墻面屏幕立即顯現當年該工序的技術參數,并對比展示現今自動化產線的作業畫面。
在"強軍有我"專題展區,一組泛黃照片揭開東風與國防建設的血脈聯系。1978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30輛EQ240軍用卡車頂著炮火完成戰備運輸任務,自此奠定"英雄車"的美譽。展區特別設置的多點觸控沙盤,重現了該型車輛穿越滇南熱帶雨林的經典路線,參觀者滑動手指即可查看不同路段的運輸日志。如今與這些功勛車并肩展示的,是東風最新研發的氫能源重卡,銀白色車身上躍動的藍色火焰紋路,暗示著傳統工業基地向新能源賽道的華麗轉身。
這種歷史與未來的時空對話,在科技創新展區體現得尤為精妙。展臺上并置著兩個"心臟":左邊是1975年仿制的蘇聯發動機,斑駁外殼上還能辨認出俄文編號;右邊則是熱效率達47.06%的超級混動發動機,透明的亞克力外殼下,精密零件如星辰般流轉。這種跨越半個世紀的科技接力,恰似博物館建筑本身——在保留蘇式廠房紅磚墻體的同時,嵌入了智能光影交互系統。建筑設計師李明透露:"我們特意保留了原廠房屋頂的三角形鋼架結構,但在其間隙安裝了3000個可編程LED燈珠,夜間可呈現汽車工業發展的動態光效。"
當參觀者穿過由三萬枚齒輪組成的藝術裝置"時光齒輪",VR眼鏡隨即帶他們進入東風武漢云控工廠。在這里,現實展品與數字展陳形成奇妙共振:手機掃描EQ240卡車的二維碼,立刻彈出該車型參與唐山大地震救援的3D復原場景;點擊墻上的"馬赫動力"標識,增強現實技術便將發動機拆解成漫天飛舞的科技粒子。帶著孩子參觀的張女士驚嘆:"這個全息交互臺能讓孩子親手'組裝'不同年代的發動機,比教科書生動百倍!"
這種虛實相生的展陳哲學,暗合著十堰與東風共生共榮的城市密碼。市政協主席蔡賢忠指著沙盤模型感慨:"當年二汽建設帶動十堰修建了湖北首條山區鐵路,現在博物館所在的文化街區,將成為鄂西北文旅新地標。"窗外,由老廠房改造的汽車主題咖啡館已掛起霓虹燈牌,與陳列館內毛澤東批示"第二汽車制造廠建設要抓緊"的珍貴文件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文旅部門負責人介紹,博物館周邊正在打造"三線記憶"沉浸式街區,游客可以體驗駕駛模擬器操控不同年代的東風卡車,或在文創商店定制刻有自己姓名的汽車零件紀念章。
在博物館頂層的觀景平臺,暮色中的十堰城區燈火如練。54年前這里還回蕩著開山炮聲,如今已崛起為擁有百家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卡車之都"。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付炳鋒憑欄遠眺時特別提到:"東風自主研發芯片的國產化率已達69%,這比任何展品都更能說明中國汽車產業的蛻變。"他的身影倒映在玻璃幕墻上,與展廳里那臺見證過萬噸鍛壓機同框,構成傳統制造業向智造業進化的生動隱喻。夜幕降臨時,博物館外墻的巨型LED屏開始輪播歷代東風車型的剪影,從EQ240到嵐圖智能電動車的影像變遷,配合著由工業噪音采樣創作的交響樂,奏響中國汽車工業的進化狂想曲。
當最后一批參觀者走出博物館,夜空中的"東風"二字正在LED幕墻上流轉生輝。這座由歷史車間改造的文化殿堂,既保存著蘆席棚里的創業篝火,也躍動著智能化時代的數字星芒,更埋藏著中國汽車工業走向強國的基因密碼。那些陳列在展柜里的歲月崢嶸,正通過科技與人文的雙重解碼,續寫著新的時代傳奇。正如館長在閉館廣播中所說:"當孩子們指著氫能源發動機問這是不是未來,我們可以堅定地回答——這就是從歷史深處生長出來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