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理想汽車CEO李想在中關村論壇宣布開源自研的汽車操作系統“理想星環OS”。這場看似主動的技術突破背后,實際是一場被供應鏈危機倒逼的“生存戰”。
2020年全球疫情沖擊下,汽車行業遭遇了嚴重的芯片短缺。根據理想汽車披露的數據,當時芯片交貨周期從1個月拉長到6個月,價格最高暴漲10倍。更嚴峻的是,國際芯片廠商將60%的產能分配給頭部客戶,像理想這樣的新勢力只能爭奪剩余產能。
閉源操作系統加劇了困境。傳統車企使用的AUTOSAR系統,適配一款新芯片需要3-6個月,而芯片迭代速度遠超系統適配能力。理想汽車整車操作系統架構負責人黃震坦言:“當時我們就像在和時間賽跑,每拖延一個月都可能損失上百億營收。”
理想汽車在2021年啟動操作系統自研項目,投入超過10億元資金和200人團隊。表面看是技術布局,實則帶有強烈求生意味:
1. 供應鏈安全:通過自研系統將芯片適配周期縮短至4周,覆蓋英偉達、地平線等主流芯片架構。
2. 成本控制:閉源系統授權費占整車BOM成本比例過高,自研后每年節省數十億元物料成本。
李想在微博直言:“這多少有點被逼上梁山的味道。”當時理想L9等熱門車型面臨延期交付風險,自研系統成為破解產能困局的唯一出路。
被迫啟動的自研項目,卻帶來超出預期的成果:
安全性能提升:在120km/h時速下,自動緊急制動(AEB)距離縮短7米,車身姿態控制精度提高73%。
系統效率優化:AI算力虛擬化損耗降低80%,傳感器響應延遲減少90%。
適配靈活性:支持從英飛凌到國產芯馳等不同架構芯片,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這些改進讓理想星環OS在響應速度上比AUTOSAR快1倍,穩定性高5倍,客觀上形成了技術壁壘。
選擇開源并非純粹的技術情懷。李想算過一筆經濟賬:行業每年重復投入的研發費用高達100-200億元,而開源后車企可節省數千萬授權費。這種“放水養魚”策略,既降低行業門檻,又能通過生態建設反哺自身發展。
但開源也帶來挑戰。整車操作系統涉及智駕、車控等核心模塊,開放源代碼可能暴露技術細節。理想采取折中方案——開源車控系統、通信中間件等基礎組件,保留核心算法。
這場被迫開啟的自研之路,意外改寫了行業邏輯。傳統車企依賴供應商“黑盒方案”的模式被打破,自主可控成為新趨勢。正如李想所說:“封閉只能放大系數,開源才能放大基數。” 當特斯拉用開源推動電動化時,理想正試圖用同樣方式撬動智能化變革。
回頭看,這場“逼上梁山”的自研冒險,既是被危機倒逼的無奈,也是打破技術封鎖的必然。就像武俠小說里被追到懸崖的主角,縱身一躍反而發現了新天地——只不過在商業世界里,這“懸崖”叫芯片危機,“新天地”叫自主操作系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