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 AI 生成
本文編號 250327
全文共有 50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前陣子,跟身邊一些朋友交流,發現大家似乎都有這樣的感受:
隨著年齡增長,總感覺,大腦慢慢地沒有以前那么靈活了。
比如:
記憶力越來越差,以前毫不費力就能記住的信息,現在做不到了;
思維敏捷度下降,遇到同樣的問題、情境,總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反應過來;
學習的效率也下降了,現在學習新知識、新技能,總覺得大腦很凝澀,有點轉不過彎來的感覺……
盡管我們的年齡距離「變老」肯定還相當遙遠,但未雨綢繆,如果能提前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和認知,會非常有助于大腦保持年輕,讓我們能夠用最好的狀態,度過人生的每一段時光。
所以,今天的文章,我想跟你分享:如何更好地幫助大腦抵抗衰老,讓我們的腦力能夠長時間維持年輕和健康狀態。
首先,我想給大家一顆定心丸。
眾所周知,我們的智力可以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晶體智力就是我們的經驗,而流體智力就是我們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類似于我們一般所說的「智商」和「腦力」。
傳統的研究認為:我們一生中,流體智力最巔峰的時期,就是25歲前后這幾年。在25歲之后,流體智力就會慢慢衰退。尤其到了45歲,衰退會明顯加劇。
所以,我們往往會感到:自己的大腦在25歲前后是最活躍的。而到了30多歲,都會多多少少有點衰退。
但比較新的研究發現:很可能不是這么一回事。
2022年,一項發表在《自然》上的研究發現:我們智力下降的速度,可能沒有我們過往想象的那么多。(von Krause 等, 2022)
簡單來說,如果保養得當的話,我們的思維速度,可以維持一個較為平穩的水準,一直持續到 60 歲左右。
那么,為什么傳統的研究會觀察到思維速度下降了呢?這項研究認為,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增長,我們變得更謹慎了,需要考慮的因素變多了,從而顯得沒有年輕時那么「果斷」了。
我自己也有類似的感覺:很多時候,其實一個人并不是大腦變老了,而是心態變老了。當一個人開始變得患得患失、故步自封、固執偏執、不愿意接受新鮮事物時,他的腦力其實會受到更明顯的影響。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讓大腦保持開放、活躍和熱情,我們是可以將自己的巔峰狀態,維持得相當久的。
并且,上面說的只是流體智力,不要忘了,我們還有晶體智力。晶體智力在我們的一生中會穩步提升,即使到了60歲,也能維持在一個較高的平穩水平。
換言之,我們一生中所學習、積累的東西,都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某種形式,支撐著我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這個世界。
因此,無論你現在處于哪個年齡段,你都可以抱持這么一條信念:現在就是我的巔峰時刻,而且這個巔峰時刻,還可以一直保持下去,保持很多年。那么,有什么是不能從現在開始的呢?
當然,你可能也注意到了:前面我著重強調了一點:「保養得當」。那么,怎樣才算保養得當呢?有哪些有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保護我們的腦力?
希望這份「大腦抗衰手冊」,能夠給你一些幫助和啟發。
1. 增強認知儲備
我們的大腦由上千億個神經元構成。神經元之間的連接,就形成了我們的思維。大腦神經元基本上是不可再生的,這些從我們幼年時期誕生的神經元,將會伴隨我們終生。我們沒法像更換身體細胞一樣更換和增加它們。
但是,盡管不能增加資源,我們還是可以優化資源配置的。
打個比方:做一個項目,給你的預算是固定的,就是這么多。但你可以通過精心的設計,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用更少的預算產生更多的效益 —— 把這個原理應用到大腦上,就叫作「認知儲備」。
簡單來說:假設完成一項任務需要大腦100%的神經網絡資源,現在你通過不斷的優化,使得它只需要95%就可以完成同樣的任務,那么這富余的5%的資源,就是認知儲備。
萬一你的神經元受到損傷,有5%不能工作,那么這儲備的5%就可以利用起來,繼續完成同樣的任務。
那么,如何提高認知儲備呢?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學習。而其中被研究得比較多的,是外語和音樂。
研究發現:隨著雙語者年齡增長,他們的顳葉和頂葉更不容易受損,同時額葉和顳葉、頂葉的連通性變強,這可以有效提升認知儲備。
同時,外語可以提升大腦的執行控制能力和注意力,增加前額葉皮層中神經元的連接密度,這可以有效對沖年齡增長所帶來的損傷。
目前,有不少研究人員正在研究通過教老年人學習外語的方式,來預防和緩解阿爾茲海默病,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
大體上,會兩門語言的人,大腦的老化會比只懂一門語言的人輕。學習三門、四門語言效果會更好,但效果的增幅逐步降低。簡單來說:如果追求性價比,那么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就可以了。如果有充足的時間和興趣,那就多多益善。
再比如音樂。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跟音樂相關的活動,可以有效地提升大腦的記憶力和執行控制能力。原因可能在于:音樂可以刺激大腦通過聽覺獲取信息,從而鍛煉大腦對信息的加工處理能力,提升大腦對資源的利用率。
所以,如果大家有時間的話,非常建議培養起學習外語和學習音樂的習慣,能演奏一門樂器是最好的,不能的話唱歌、跳舞,乃至于多聽音樂,也是好的。
這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認知儲備,讓大腦的思維更有效率。
2. 接受新鮮刺激
前面著重講了外語和音樂,那么,是不是其他類型的學習就沒有作用呢?當然不是。
實際上,任何種類的學習,對大腦都是極其有益的。除了認知儲備之外,它們還可以通過另一種方式產生作用,那就是提供新鮮刺激。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的「腦力下降」,其實本質是什么呢?并不是大腦真的衰退了,而是由于長時間缺乏多巴胺,大腦進入了「慢性疲勞」狀態。
這會導致我們慢慢變得無精打采,缺乏動力,失去興趣,不愿意思考,不愿意動腦。久而久之,就會慢慢失去「動腦」的能力。
那么,如何刺激大腦分泌充足的多巴胺呢?持續為它提供新鮮感,就是至關重要的方式。
當大腦接收到新鮮的信息時,它會把它跟已經建立的預測框架做對比,一旦發現它不在預測框架里面,就會進入警戒狀態,試圖將這個新信息「消化」掉。
如何消化呢?會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直接將其丟棄,假裝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它 —— 這也是許多「大腦衰退」的人,最常見的應對方式。
實際上,并不是由于大腦衰退,才無法接受新鮮事物;而是反過來,由于一直不肯去接受新鮮事物,大腦才慢慢衰退。
因此,為了維持腦力,我們需要選擇第二條路徑:那就是想辦法去弄懂它、接受它,將它內化到我們的預測框架里面,讓大腦理解它的存在。
不管是新的知識領域,還是新興出現的事物,保持一個開放的心態,永遠試著去接受它們,這一點至關重要。
如果有條件,不妨參考我的「15%可能性」法則,在生活中撥出15%的可用時間,專門用來接觸和了解新的領域。不需要學得特別專業,也不要求把它「變現」,只需要讓它能夠為大腦不斷提供新鮮刺激和多巴胺分泌就可以了。
這會源源不斷地為你的大腦注入活力。
3. 進行腦力鍛煉
之前看到一個新聞,說有一位88歲的老奶奶,一直在網上玩游戲,并成為了一名游戲主播,吸引到了上百萬的粉絲。
實際上,游戲確實是一種非常有效的腦力鍛煉方式,對維持大腦的活力和年輕很有幫助。
原因在于,游戲是一種需要用到諸多大腦功能的娛樂形式。以射擊游戲為例,你需要識別方位、記住路線、理解環境、尋找敵人、制定策略、采取行動……這一系列做法,都需要大腦各腦區的高度協作和參與。
已經有不少研究發現,它對于提升手眼協調能力、空間能力和運動能力,都有很好的效果。
(切記不要沉迷游戲,否則就得不償失了喔)
當然,不僅僅是電子游戲,一切需要大腦高度參與的活動,都可以視為一種腦力鍛煉,對維持大腦的活躍非常有幫助。
比如:
桌游和劇本殺等桌面游戲,對閱讀、理解和推理能力都有很好的鍛煉作用;
下棋、猜謎和答題等游戲,對注意力、記憶力和模式識別能力有很大幫助;
話劇和其他戲劇表演,可以鍛煉理解能力、記憶力、表達能力和感知能力;
手工、繪畫和其他藝術形式,對專注力、想象力、表達能力和協調能力有長足幫助;
甚至,參與一些需要對抗合作的活動(比如球類運動等),也會有幫助,因為它加入了競爭和合作機制,需要你快速地做出判斷和決策。
不妨培養起參與這些活動的習慣,這樣不但能夠鍛煉大腦,還能源源不斷地獲取成就感和幸福感。
4. 保持足夠社交
保持良好的社交,不但可以提高幸福感,還能降低阿爾茲海默病的幾率。有研究發現:活躍參與社會生產性活動(社交就是一種),是讓身心盡可能保持年輕的關鍵因素。
這里的社交,不是說你一定要有很多朋友,要去認識陌生人,而是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盡量維持跟朋友的聯系,避免長期不與別人接觸。研究表明,長期的孤獨會對大腦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影響我們的認知能力。
當然,這里說的孤獨,是指不跟他人交流、不跟他人溝通的「宅」和「孤僻」狀態,而不是指你自主選擇的「獨處」—— 后者是不要緊的,大家可以放心。
另一方面,是參與到社會性的活動之中。比如聚會,比賽,團隊體育,興趣活動,等等。這些活動可以有效地為大腦創造新的環境刺激,提高大腦的活力,不斷激發大腦的自我優化和完善。
如果在這個基礎上,你能夠去創造更多的「產出」,就更好了。比如創造內容,分享見解,開發自己的產品,進行藝術創作,為客戶提供專業知識的咨詢和服務,等等。這些高級的活動,可以充分調動大腦的各個腦區和功能,讓大腦充分維持最佳狀態。
因此,我常常說,去創造,不要只停留在消費。就是因為,創造不但可以為我們提供充分的、高層級的快樂,還可以全方位地鍛煉和強化我們的大腦,讓它不斷成長和自我提升。
5. 維持健康習慣
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久坐。長時間的久坐,已經被許多研究認為是對身心健康危害最大的日常不良習慣,會提高罹患許多疾病的幾率。
2018 年的一項研究著重研究了久坐跟認知能力的關系,結果發現:久坐會降低大腦的認知能力。原因是,久坐不利于心腦血管循環,而這會顯著降低大腦的思考與認知能力。(Bakrania 等, 2018)
再比如我之前在文章里提到過的:久坐會導致大腦的部分腦區缺氧。盡管這種缺氧可能是短暫的,但它幾乎必然會對神經系統造成微小的損害。長此以往,這種損害積累起來,很可能會造成不可逆的后果,比如使得神經元更容易凋亡,或是因為長期缺氧而造神經連接被破壞,等等。
反過來,哪怕是輕微的運動,也會對大腦有所助益。比如:
運動程度更高的人,其認知能力下降的速度越慢(Steves 等, 2016);
2019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每天步行 5000 - 10000 步,就能有效增加腦容量,降低大腦衰老的程度;
2012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當我們跑步時,大腦中的血流量會增加約15%,這可以提升大腦的運作效率(Wasson 等, 2012)……
因此,一定不要長時間久坐,要養成多起來活動的習慣。同時,通過分散運動把鍛煉內化到每一天里面,盡可能對沖掉久坐帶來的影響。
如果你非常忙,可以見縫插針做一些運動,比如原地跑步、上下樓梯、沖刺短跑,等等,甚至是做一些簡單的拉伸,也有一些效果。
如果你有條件,可以多跟朋友一起參與一些戶外運動,這不但能起到鍛煉身體的目的,還能通過社交和腦力鍛煉全方位提高身心健康。
如果你不喜歡太激烈的活動,那么,在周末或業余時間出門散散步、曬曬太陽,也是一種非常有效的鍛煉方式,我個人非常推薦。
同時,培養運動的習慣,也有助于提高睡眠質量。這樣,還可以通過良好的睡眠清除大腦的代謝廢物,降低阿爾茲海默病的幾率,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6. 訓練大腦秩序
前面講過,大腦的思維能力,很多時候其實取決的是神經元之間連接的效率。神經元之間的連接越高效、越「有序」,整體的效率就越高,我們的思維能力也就越好。
那么,有什么方法,可以鍛煉大腦,讓大腦變得更加有序呢?
一個簡單的做法是:經常對信息進行自下而上的總結、歸納、提煉。幫助大腦砍掉無用、不必要的連接,鞏固和強化高維度的連接。
可以試試下面這套「大腦保健操」:
當你遇到一個新問題的時候,可以思考:
這個問題屬于我遇到過的哪一類問題?
它跟這一類里面的問題有哪些共同點、哪些差異點?
我思考和處理這個問題的過程,可以如何應用到這一類問題上?
當你接收信息、整合知識的時候,可以這樣思考:
關于某個主題,我都知道什么?我積攢了哪些關于它的知識?
關于某個知識,我能夠如何把其它的知識點跟它建立聯系、創建連接?
關于某類情境,我都有過什么樣的經驗和實踐?總結出了哪些方法論?
另外,就是針對自己做過的項目、采取的行動,不斷地進行反思和復盤:
我采取了什么行動?它為什么會奏效?我可以如何把它變成一套流程?
在行動的過程中,我遇到了什么困難?這些困難是低概率還是高概率?
針對這些困難,我可以做些什么樣的嘗試?這些嘗試是否可以整理出一套注意事項?
這可以充分刺激大腦,不斷優化大腦的內部連接,讓我們的思維更清晰、更有力。
如果喜歡,歡迎轉發分享
以及,歡迎將我星標
這樣才能第一時間看到我的推送喔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