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佩克官網近期發布了第58次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的會議通報,其中一條信息引起各方廣泛關注。通報稱,經歐佩克秘書處全面分析,聯合部長級監督委員會用Kpler、OilX和ESAI取代挪威能源咨詢公司Rystad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作為評估歐佩克+原油產量及合規性的次要信息源。通報未說明歐佩克將美國能源信息署從次要信息源清單中除名的原因。
長期以來,為準確跟蹤監測歐佩克+成員國的原油產量,并確認其是否符合歐佩克+的產量限額要求,歐佩克一直采用一套嚴謹復雜的統計機制。該機制不僅收集歐佩克+成員國的官方原油產量數據,而且從若干第三方機構收集數據進行綜合比對、交叉驗證。在這一過程中,歐佩克+成員國是主要信息源,第三方機構是次要信息源。
來源:EIA官網截圖
美國能源信息署是美國聯邦政府下設的統計機構,隸屬于美國能源部,一直是全球能源信息數據領域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機構之一。雖然歐佩克與美國能源信息署長期進行數據交流合作,但關系也相當復雜。美國頁巖油與歐佩克原油存在競爭關系,美國也一直反對歐佩克和歐佩克+搞限產穩價。作為美國聯邦政府機構,美國能源信息署的數據報告通常被視為美國政府政策的延伸。在首個總統任期內,特朗普曾多次要求歐佩克增產,以推動國際油價下降。而近期重返白宮后,特朗普又再次呼吁歐佩克向國際市場釋放更多原油。去年12月,歐佩克+決定延長限產時間,并將提升產量的計劃推遲至2025年4月實施。在這一背景下,歐佩克宣布不再將美國能源信息署作為次要信息源,背后的原因耐人尋味。
值得注意的是,歐佩克早在2022年就不再將國際能源署(IEA)作為次要信息源。此前,國際能源署曾預測,2030年全球石油需求將達到峰值,歐佩克對此予以批駁,稱這種說法“非常危險”,將沖擊全球能源安全。隨著此次美國能源信息署被“除名”,歐佩克與西方能源機構的分歧呈加劇趨勢。
來源:《中國石化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