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如果談及自作孽不可活之人,漢末三國中,可能先想到的有許攸、張松。
其實還有一個名氣不大,但是作死能力極強的人。
他本是益州本土豪族出身,卻先后與劉備爭辯、頂撞諸葛亮、激怒劉禪,最終被劉禪親自下令處死。
這位“三朝罪臣”是誰?究竟有何能耐?能把蜀漢三位最高統治者得罪得徹徹底底?
初入劉備麾下:狂言懟主公
李邈初登場便帶著“狂士”標簽。
他原是劉璋舊部,劉備入主益州后歸順,卻在劉備設宴款待群臣的除夕夜,當眾發難:“劉璋視你為宗室兄弟,你卻奪了他的基業,此舉實在不義!”此言一出,滿座皆驚。
劉備冷臉反問:“既知不義,為何不助劉璋抗我?”李邈竟答:“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若非諸葛亮求情,他當場便要血濺五步。
這場風波暴露了李邈的性格底色:不識時務卻自詡耿直。他既已投降劉備,卻仍以劉璋舊臣自居,甚至當眾質疑劉備的合法性。
這種“既要吃劉備的飯,又要砸劉備的鍋”的做派,注定了他與統治者的矛盾。
追隨諸葛亮:觸逆鱗的“直諫”
劉備去世后,李邈依附諸葛亮參與北伐。街亭之戰慘敗,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他卻引經據典反對:“當年秦赦孟明視,終成霸業;楚殺子玉,國勢衰微。馬謖罪不至死!”
諸葛亮聞言大怒,直接將他遣返成都。
此事的微妙之處在于:李邈并非全無道理。馬謖之死確為蜀漢重大損失,但諸葛亮要借人頭立威,李邈的“逆耳忠言”無異于動搖軍心。
更關鍵的是,他屢次挑戰諸葛亮的權威——北伐期間,諸葛亮是蜀漢實際掌權者,李邈的頂撞已非“直諫”,而是對權力核心的冒犯。
詆毀諸葛亮:壓垮劉禪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舉國哀悼之際,李邈卻上疏劉禪:“諸葛亮擁兵自重,如虎狼窺伺皇權,如今他死了,蜀漢反倒安全!實乃普天同慶之事吶!”此言一出,劉禪勃然變色,當即下令處死李邈。
李邈之死,死得不冤,相反,是他作死作得太過精準。至少,他踩到了以下3顆雷:
1. 政治正確崩塌:諸葛亮是蜀漢的精神圖騰,其“北伐中原”的旗幟更是政權合法性的根基。李邈的言論直接否定了蜀漢立國法理,動搖國本。
2. 劉禪的帝王術:諸葛亮死后,劉禪開始收回權力。誅殺李邈既是為維護相父聲譽,更是向群臣宣示——即便諸葛亮不在了,其政治遺產仍不可褻瀆。
3. 朝堂勢力反噬:蜀漢官員多由諸葛亮提拔,李邈的“逆流”注定引發眾怒。劉禪殺他,實為平息眾怒、穩固朝局。
結語
作為一位狂士,李邈的死既是性格悲劇,也是一種政治犧牲。
縱觀李邈一生,他的悲劇源于三重矛盾:
1. 立場錯亂:作為益州本土派,他既不滿劉備“外來政權”,又無力反抗,只能以狂言宣泄怨氣。
2. 情商致命:在敏感時間(如國喪期間)、敏感事件(如否定北伐)上屢屢踩雷,毫無政治嗅覺。
3. 投機失?。?/strong>諸葛亮死后,他試圖以“反諸葛”姿態討好劉禪,卻誤判了劉禪對諸葛亮的真實態度。
有趣的是,劉禪一生僅誅殺兩位大臣,李邈便是其一。這位以“仁厚”著稱的皇帝,唯獨對他痛下殺手,足見其言論危害之巨。
在亂世中,耿直未必是美德,也可能是催命符,更遑論是耿直又政治嗅覺極差之人了。
不湊巧的是,李邈正是這樣的人,也難怪,“李氏三龍”,獨獨他排不上號。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志》、《華陽國志》)
在你看來,李邈此人,會落得那樣的下場,是否乃咎由自取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