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南理工大學公布的一份“學業預警名單”引發社會關注。其中737名學生因成績問題被警示,部分學生甚至面臨降級試讀。無獨有偶,此前,深圳技術大學、廣東醫科大學等高校也相繼實施了類似的學業預警制度。新聞中幾家高校的舉措,正是國內高校加強學業質量管理的縮影。畢竟,高校的使命不僅是歡迎學生入學,更是讓他們學有所成。
圖片來源:華南理工大學
過去,部分高校對學業管理相對寬松,導致一些學生誤以為“進了大學就萬事大吉”,也給一些“混文憑”的人留下了可以鉆的空子。近年來,多家高校都對此有所行動,學業預警、嚴格考核、學術誠信建設等舉措逐步落地,使得“混文憑”日益成為不可能。
以前文提到的幾所高校的學業預警制度為例,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制度不僅能夠及時識別學業困難學生,還能及時介入,督促他們調整學習狀態,避免積重難返。此前,亦有多篇論文指出,學業預警可以有效幫助學生改進學習狀態,提高其順利完成學業的比率。
事實上,早在2019年,《教育部關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意見》中就提出高校應建立學業預警、淘汰機制。只不過,各個高校對相關制度的實行力度有所不同。這次,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之所以引發關注,主要是因為其公示名單讓人意識到校方是要“來真的”。校方之所以這樣做,并非單純為了懲罰學生,而是為了避免學業預警制度被懸置,使其切實發揮引導學生成長的積極作用。
除了學業預警之外,各家高校還推出了其他一系列具體措施,以進一步落實“嚴出”。例如,一些高校引入更嚴格的考試紀律,加強對學術誠信的監管,部分課程的考核方式也從以往的“重平時、輕考試”向綜合評價過渡。此外,高校對學業問題學生的識別和干預也在逐漸前移,不再等到學生臨近畢業才向學生施加壓力。這些改革都取得了值得稱道的實際成效。而要更進一步加強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高校也仍有采取更多行動的空間。
首先,高校可以進一步完善學業預警制度,使其更加精細化。當前,多數高校的預警主要依據GPA或“掛科”情況。未來,可以探索引入課堂參與度、作業質量、學科競賽表現等更具多標準,使預警更加精準。
同時,對于不同類型的學業困難學生,校方也可以提供差異化的幫扶,強化個性化學習支持。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探索建立更加完善的導師制度,借鑒研究生培養方式,在本科階段就為學生分配學業導師。
此外,為了保證學生以最佳狀態走出大學,高校還應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更加立體的學業支持體系。畢竟,“嚴出”的目標,不僅是確保學生畢業時的學業水平,也是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健全人才。學業壓力的增加,可能帶來焦慮、抑郁等問題,影響學生的學習狀態。學校在嚴控教學質量與學生學業水平的同時,也要避免學生因此產生心理問題,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在這方面,朋輩輔導、學習小組等形式也值得推廣,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找到學習的動力。
“嚴出”并非要讓更多大學生被淘汰,而是要讓高等教育名副其實。高校加強學業管理,本質上是在為學生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切實實現知識積累和能力提升。這不僅是高等教育的本職工作,也是對大學里的每一個年輕人負責。
撰文/楊鑫宇
編輯/黃帥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