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認,網絡具有兩面性,在為民眾提供科普知識并促使人們更關注健康的同時,也引發了更多的焦慮與誤導現象。
以體檢為例,網絡信息繁雜,存在部分非專業醫生、無醫學背景之人,為推銷體檢項目與套餐,違背職業道德宣稱某些項目的優勢,強調必須進行某種套餐體檢。
于是,不明真相的患者在恐慌之下接受全套檢查,既花費金錢又使身體承受痛苦,還背負巨大心理壓力,最終卻發現是虛驚一場。
這種情況極為常見,幾乎每日可見。
并且,看似眾多的檢查項目貌似涵蓋全身,但大多缺乏針對性,不該檢查的項目都進行了檢查,真正需要檢查的卻未涉及。
在此并非指責大眾,重視健康無可厚非,畢竟人生短暫,誰都希望長壽。但檢查應具有針對性,不必要的檢查無需進行。
一、前列腺彩超用于前列腺癌篩查
對于 40 歲以上男性體檢,常被建議增加前列腺彩超項目以篩查前列腺癌。然而,前列腺彩超雖可用于篩查前列腺癌,但在正常人體檢中,其目的為早期癌癥篩查,而該項目難以發現早期前列腺癌。若有相關需求,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更為適宜,其為早期篩查前列腺癌最便捷、敏感的方法,且費用較低,性價比高。
二、胸片用于肺癌篩查
胸片即胸部 X 光片,許多人用其篩查肺癌,但該項目對肺癌篩查意義不大。胸片存在局限性,易漏診,確切地說,若胸片能查出肺癌,大概率已處于晚期,因其敏感度與分辨率僅在腫瘤達到一定大小才能檢測出。早期肺癌篩查的最佳選擇為低劑量螺旋 CT。
三、腫瘤標志物用于癌癥篩查
部分人腫瘤標志物檢查正常卻被查出癌癥,這是因為即使全套腫瘤標志物正常,也不能排除腫瘤存在的可能。
即使血常規、心電圖、大小便化驗等均正常,也可能已患腫瘤。腫瘤標志物在臨床上主要用于癌癥的輔助診斷、預后判斷、療效評估參考以及復發監測等,主要應用于已確診或高度懷疑癌癥的患者,對于正常人癌癥篩查意義不大。例如,正常人體檢時甲胎蛋白(AFP)指標顯著升高,不一定就是肝癌,懷孕、活動性肝炎、生殖系統腫瘤等都可能導致其升高,檢測儀器與試劑不同也可能造成指標差異甚至假陽性。所以,正常人癌癥篩查進行針對性檢查即可,不建議進行腫瘤標志物檢查。
四、CT 或紅外線用于乳腺癌篩查
女性體檢時乳腺常規檢查必不可少,但某些體檢中心推薦的 CT 或紅外線乳腺檢查是不必要的。CT 篩查乳腺癌靈敏度不高、特異性不強;紅外線檢測不符合國際標準,機器性能差、靈敏度低,且多依賴醫生主觀判斷,已逐漸被淘汰。乳腺癌早期篩查首選乳腺 B 超或乳腺鉬靶。
五、PET - CT
PET - CT 已出現濫用趨勢,這與利益相關,其價格昂貴。部分機構夸大宣傳,使很多人認為做此檢查可全身篩查癌癥而高枕無憂。實際上,并不存在萬能的癌癥篩查方法,PET - CT 目前主要用于癌癥分期、轉移復發鑒別、腫瘤預后評估和治療方案指導等,用于常規體檢意義不大且不劃算。
最后需說明,以上項目是針對無任何癥狀或高危因素的情況,具體問題仍需具體分析。
六、骨密度檢測用于常規體檢
近年來骨密度檢測在體檢套餐中逐漸普及,尤其針對中老年群體。但這項檢查對于無癥狀的健康人群而言,實際應用價值有限。骨密度檢測主要用于骨質疏松癥的診斷和治療監測,其結果受檢測部位、儀器精度、操作人員經驗等因素影響較大。
對于普通體檢者,除非出現腰背疼痛、身高縮短等癥狀,或存在長期服用激素、吸煙酗酒等高危因素,否則無需常規進行骨密度檢測。盲目檢測不僅可能造成 "骨量減少" 的誤判,還會引發不必要的補鈣行為,甚至導致腎結石等副作用。
七、HPV-DNA 分型檢測用于普通篩查
HPV 病毒檢測在宮頸癌篩查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部分體檢機構推出的 "HPV 全分型檢測" 卻存在過度醫療嫌疑。目前國際指南推薦的宮頸癌篩查方案是 HPV 初篩聯合 TCT 細胞學檢查,且間隔周期為 5 年。
對于無性生活史或 21 歲以下女性,完全無需進行 HPV 檢測。某些機構將 HPV 檢測包裝成 "防癌套餐",誘導健康女性每年檢測,不僅增加經濟負擔,還可能因反復采樣造成宮頸損傷。更需警惕的是,低危型 HPV 感染大多可自愈,過度檢測反而會引發焦慮情緒。
八、甲狀腺結節彈性成像
甲狀腺超聲檢查已成為常規體檢項目,但部分機構在此基礎上推出彈性成像技術,聲稱能更精準鑒別結節良惡性。
實際上,甲狀腺彈性成像屬于超聲檢查的進階技術,其臨床價值主要體現在對已有結節的進一步評估,而非用于初次篩查。
對于無癥狀的甲狀腺結節,超聲檢查結合醫生觸診已足夠初步判斷性質,盲目追求彈性成像或穿刺活檢可能導致過度診斷。數據顯示,約 90% 的甲狀腺結節為良性,過度檢查反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手術干預。
體檢商業化背后的利益鏈條
這些過度檢查項目的泛濫,本質上是醫療市場化催生的畸形產物。部分體檢機構與器械供應商、藥品經銷商形成利益共同體,通過 "套餐式銷售" 實現利益最大化。
例如某連鎖體檢機構財報顯示,其體檢套餐中包含的 12 項腫瘤標志物檢測,單項成本不足百元卻定價近千元,利潤率高達 800%。
更隱蔽的是 "專家背書" 現象,某些非臨床醫生通過自媒體發布 "權威解讀",將普通體檢項目包裝成 "防癌神器",誤導公眾認知。
在利益驅動下,體檢行業出現三大怪象:
一是 "檢查項目越多越好" 的營銷話術,某機構推出的 "總統套餐" 包含 87 項檢測,費用超過萬元;二是 "陽性指標焦慮制造",通過夸大某些指標的臨床意義誘導復檢;三是 "設備崇拜",將 PET-CT 等高端設備作為攬客招牌,忽視其適用范圍。這種商業化傾向不僅違背醫學倫理,更導致醫療資源的嚴重浪費。
理性選擇體檢項目的原則
面對眼花繚亂的體檢套餐,公眾應建立 "精準篩查" 理念。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健康體檢應遵循三個原則:一是基于年齡、性別、家族史等個體特征;二是針對特定疾病的高危因素;三是采用經過驗證的篩查方法。例如:
40 歲以上男性每年應做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檢測
50 歲以上人群每 5-10 年進行一次胃腸鏡檢查
女性 30 歲后應定期進行乳腺 B 超和宮頸 TCT 檢查
長期吸煙者應每年做低劑量螺旋 CT 篩查肺癌
此外,選擇體檢機構時應優先考慮具備資質的公立醫院或專業機構,避免輕信 "免費體檢"" 上門服務 " 等營銷噱頭。
體檢后務必咨詢專業醫生,對異常指標進行科學解讀,必要時進行復查或進一步檢查。記住,體檢的目的是發現潛在疾病,而非制造健康焦慮。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公眾對健康的重視本是社會進步的體現。
但當體檢異化為商業工具,當健康焦慮被精心包裝成消費陷阱,我們更需要保持理性與清醒。
醫學篩查的真諦在于 "早發現、早治療",而不是 "過度檢查、過度治療"。唯有回歸醫學本質,建立科學的健康管理理念,才能讓體檢真正成為守護健康的盾牌,而非制造焦慮的枷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