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歐洲小國,在歐盟內部的存在感也非常低。
總面積僅有6.53萬平方千米,而根據2024年的人口數據,立陶宛人口僅為287萬人,基本上和我國一個普通地級市的人口規模差不多。
但自從立陶宛跳出來和中國對著干之后,確實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立陶宛了,如果立陶宛想要憑借這種方式出名的話,那立陶宛確實是達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不過立陶宛的日子也不太好過,實際上立陶宛表面看似光鮮,實則有一段悲慘經歷。
立陶宛跌跌撞撞這么多年,并沒有過幾天好日子,甚至因一個讓人難以啟齒的產業而成為“紅燈區”的代名詞。那么,這些產業是如何產生的呢?又為什么會有這樣不堪回首的經歷呢?
其實去過一次,就會發現它有這個代名詞絕不是對它的偏見,而且這個小國的可悲也絕不是因為單純的“運氣不好”。
——我們先回顧一下立陶宛的歷史,畢竟這是它如今處境的根源所在。
在歷史上,立陶宛還是有過自己的高光時刻的,格迪米納斯大公的統治時期是立陶宛歷史上第一個被視為強國的時期,其領土擴張到了魯塞尼亞。
在這期間包括西斯摩棱斯克地區、南波蘭和基輔都被納入到立陶宛,而后續我濤灣控制的地區逐漸擴大到包括現代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大部分地區,并在15世紀組成了一個從波羅的海延伸到黑海的大國家。
等到14世紀中期,立陶宛大公阿爾吉爾達斯又將領土擴大了很多倍,等到14世紀末期,立陶宛大公國成為歐洲面積最大的國家,領土范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以及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可見,當時的立陶宛是多么的強盛,但立陶宛也逃不過歷史周期律,強盛過后便是不斷走下坡路。中間的起起伏伏,也只不過是無奈的掙扎。
曾經無比遼闊的疆域也在立陶宛大公國實力減弱的過程中不斷縮小,割讓領土成為了立陶宛大公國的日常操作。
等到后來俄國勢大,開始對立陶宛等國發動戰爭,立陶宛為了尋求波蘭幫助,和波蘭合并成為波蘭立陶宛王國。
可以說,一開始聯邦的實力是比較強勁,有時候還能略占上風,可如果這種優勢能一直保持下去的話,相信立陶宛也絕不是現在龜縮一地的歐洲小國。
但后來立陶宛聯邦被一系列戰爭所削弱,國力持續衰減;反觀沙俄的戰爭潛力在不斷增加,這種此消彼長的狀態讓雙方實力的天平最后打破。
終于,立陶宛聯邦在1655年被沙俄擊敗,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被沙俄占領,當時沙俄大軍在維爾紐斯城內到處劫掠,很多立陶宛的歷史文物以及珍貴檔案都被一掃而空。
當然,這也只是開始,因為后續瑞典軍隊也在立陶宛聯邦境內大肆掃蕩,各種戰爭讓立陶宛聯邦疲于奔命,最終在各國不斷瓜分之下而徹底滅亡。
當時,立陶宛大公國大部分領土基本上都被俄國占領了。不過在立陶宛被沙俄侵占時期,立陶宛人并沒有放棄復國想法,各種起義活動頻繁發生,但始終沒有脫離俄國的掌控。
等到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又落入了德國的手中。不過好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德國戰敗,立陶宛終于可以實現獨立。
只是立陶宛卻依舊逃不開命運的安排,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立陶宛被迫屈服于蘇聯,成為蘇聯的成員國。在強國之間反復掙扎,就是立陶宛悲慘命運的直觀體現。
不過好在1990年,立陶宛終于為自己爭來了自由,徹徹底底的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
可是獨立的代價是什么?意味著要面臨更加直接的經濟沖擊。還記得我們上面提到立陶宛被稱之為“紅燈區”嗎?實際上就是在經濟生活過不下去的情況下,立陶宛民眾的生存之道罷了。
在蘇聯體制內的時候,立陶宛是靠集體農莊生活的,通過上交農作物來換回較為穩定的收入,基本上可以滿足基礎的生活。
但是等到蘇聯解體,立陶宛失去了市場,國內的各種工廠也都紛紛倒閉,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都面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人們都沒有錢,國家自然也是資金見底,如何實現經濟轉型,成為了立陶宛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這個時候,立陶宛國內遺留下來的歷史城堡成為了經濟轉型的新思路,反正放著也是放著,不如改成具有歷史風韻的特色旅館。
而就是這樣的思路轉變,讓立陶宛的生意火了起來,旅游業讓立陶宛的經濟止跌,可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單單就這樣,立陶宛也并不會被“污名”,可誰叫立陶宛政府的經濟轉型慢慢偏離了軌道呢?因為立陶宛政府專門搞所謂“中世紀主題”紅燈區,這是光明正大的把一些灰色產業擺到臺面上。
立陶宛政府的初衷,或許是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可沒想到,這產業發展漸漸有些剎不住車了,等到立陶宛政府想要控制這類產業發展的時候,才發現立陶宛的經濟已經和這類產業深度綁定。
如果想搞一刀切,肯定會傷及國家經濟,這也讓立陶宛政府猶豫不決,只能任由其規模進一步擴大。
最后,這類產業的進一步繁榮,帶來了非常嚴重的社會問題,一方面是人口拐賣案件居高不下,而且根據統計立陶宛20%以上的該類工作者是未成年人,另一方面則是疾病患病率飛速上漲。
此時如果立陶宛想要遏制這類產業的發展,那么就必須要有其他的經濟支柱來保證國家經濟不受影響,可立陶宛政府并沒有把握住機會,反而給自己挖坑跳了進去。
至于立陶宛自己吃了多少虧,也只有自己知道了,這其中也涉及到了我們。
要知道本來中國和立陶宛之間還是有較大合作空間的,畢竟中國穩定而龐大的市場,對于立陶宛來講是非常重要的,立陶宛的乳制品以及肉類產品都可以賣到中國。
當然,這也是符合我們的利益需求的,這本身是雙贏的開始,我們也打算在立陶宛的克萊佩達投資建設一個新港口并提供各種設備,包括新技術。
但沒想到,隨后情況就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美國的不斷挑唆之下,立陶宛居然將中國視為“重大威脅”,針對于中國在立陶宛的各項投資以及相應的合作項目都開始挑刺,最后導致中立兩國合作出現很大的問題。
甚至還在臺灣問題這一原則性問題上挑釁中國,中國自然不可能再給立陶宛好臉色,因為這是中國的底線,絕不可能被輕易踐踏。就這樣,立陶宛也是錯過了自己的絕好機會。
回歸立陶宛本身,盡管這些年立陶宛的科技產業發展還算可以,但始終無法摘除自己腦袋上的歪名,只能越涂越黑。
事實上,之所以立陶宛的這類產業“長盛不衰”,關鍵是其中有既得利益者,這一產業來錢太快,讓很多人不愿意放棄,這其中的黑暗自然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清楚的。
如果按照這種方向發展,立陶宛不說名聲盡毀,也會淪為歐洲笑柄。畢竟烏克蘭之所以會出現很多那類工作者,那完全是國家動蕩產生的附加產物,但立陶宛基本上是自找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