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財圈社 張張】如果你身處泳池,你還會選擇往泳池里拉屎么?拼多多似乎就在干這種“沒有明天”的事。往池子里拉了坨大的,于是這一坨就在水里漂啊漂,路過搞臭了商家,惡心了消費者,最后還是被拼多多自己含淚吃下。
前兩天拼多多2024年財報出爐,與其說財報,更像一份病理報告。脈絡清晰地反饋出其與平臺假冒偽劣產品橫行,以次充好現象之間的關系。
這些年大伙兒兜里空,買些不值錢的小玩意兒都會本能的打開拼多多。即便知道“便宜沒好貨”又如何?便宜,已然勝卻人間無數。
然而,當需要購入一些高價產品時,你還敢圖拼多多提供的這份便宜么?你還會毫不遲疑的打開拼多多么?
消費者看似對拼多多已經愛的深沉,但內心從未真正對其產生過信任鏈接。
看完黑貓投訴上關于“拼多多假冒”的投訴量,你會發現,你的遲疑其實是一種“自保”的本能。截止撰稿時,共有22,512條關于假貨的投訴,占到了拼多多在該平臺的總投訴量(38274條)的約59%,換言之是近6成的恐怖占比。
而造成這種假貨橫行現象最直觀的原因,就是拼多多對商戶的壓榨機制。拼多多的“全網最低價”算法,迫使著商家將出廠價極盡所能的壓低,部分產業帶工廠,想要維持利潤,往往只能通過偷工減料or貼牌仿冒。這就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而后果就像多米諾骨牌,拼多多向商戶施加的巨大壓力,繞了一圈,最終往往將由其最怕失去的消費者來承擔。
平臺“百億補貼”中,大量商品被消費者投訴為假冒品牌,光是“藍月亮”就有好幾個“假月亮”。有投訴說到:“商家在故意遮擋關鍵字的情況下,誤導年紀大的消費者,買回來的洗衣液是藍月殼。”、“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藍月亮洗衣液’(籃)!!”
當初后羿射日要是能順帶把這些假月亮一起射掉,留個正品在天上就好了。
除此之外,去年11月,拼多多還卷入過著名的“假食用油”風波。知名打假人“王海”在拼多多購買了10款花生油進行檢測,送檢后發現:全部摻假。這所謂的純花生油實際摻雜了大豆油、玉米油、棕櫚油等其他種類的油品,摻其他油種越多成本就越低。
欺騙消費者“傷財”也就算了,讓消費者“傷身”可就萬死難辭其咎了。
不僅如此,多家品牌方也曾公開“打假”拼多多。今年3·15前夕,五糧液官網聲明,稱拼多多平臺上多家店鋪銷售的五糧液產品為假冒,將通過司法途徑追究其法律責任。
而拼多多平臺對于商戶的“圍剿”遠不止于此。
廣告費用的攀升進一步的擠壓了商戶的利潤。據財報顯示,在線營銷服務收入達1,979億元(+29%),然而,商家為了在流量的海洋里露個臉,需要大把大把的持續“燒錢”。
而最令那些愛鉆規則漏洞的“白嫖黨”興奮的,就是拼多多的“僅退款”政策的濫用。平臺默認支持消費者“僅退款不退貨”,商家申訴成功率低,部分消費者利用規則惡意索賠,商家被迫接受貨財兩空。拼多多商戶苦“僅退款”政策久矣。
擺在商家面前的路,只有一條:為了對沖風險,降低商品質量。但好在過去一年,拼多多取消商家售后申訴次數限制,惡意訂單申訴成功率提升至50%。
拼多多顯然也意識到,如果再這樣走下去,這個生態池就會變得污濁不堪,假貨問題可能長期成為其高質量發展的掣肘。所以財報顯示其試圖通過“新質供給”和生態投入,來緩解假貨問題。只不過,只要低價策略一日不變,就會持續主導平臺生態。而假冒偽劣現象的本質是低價競爭、商家生存壓力和治理滯后的綜合結果。
如何在GMV增速和生態健康之間抉擇,對拼多多而言非常艱難。長期來看,依賴“劣質供給”就隨時可能觸發監管紅線,并失去中高消費群體。不過,拼多多仍有改進空間,諸如給予合規商家優惠政策,以及更多流量支持;引入第三方質量抽檢,公開處罰案例,優化“僅退款”政策等等。在天秤的兩端平衡好商家的利益與消費者的權益,才能長遠的活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