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沙漠化,中國的現狀確實值得我們關注。全國沙漠總面積高達70萬平方千米,昔日肥沃的土地如今被沙塵覆蓋,實在令人惋惜。
不過,經過多年探索,中國在治理沙漠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其中最讓人眼前一亮的就是在沙漠里種植農作物!
誰能想到,這樣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想法竟然實現了!不僅讓土地重獲生機,還為全球難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沙漠變糧倉:一個“意外”工程的逆襲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幻莫測,時而干旱,時而暴雨。
美國、歐洲和亞洲等地都經歷了極端天氣,農作物產量普遍受到影響。
在中國,2023年的糧食總產量比上一年減少了127.4萬噸,這一數字提醒我們必須重視糧食安全問題。
除了氣候變化,沙漠化同樣是一個嚴峻挑戰。
目前,全球五分之一的陸地正遭受沙漠侵蝕,這些黃色“巨獸”以每年四個足球場的速度吞噬著周圍的土地。
中國也不例外,70萬平方公里的沙漠和50多萬平方公里的戈壁,占國土面積四分之一以上,都面臨著沙漠化的威脅。
土地沙化日益嚴重,曾經富饒的土地變成了不毛之地,農作物無法生長,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未來的生活可能會更加艱難。
面對糧食安全與沙漠化帶來的雙重壓力,國家提出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戰略目標,希望通過改良土壤和科技創新來保障糧食供應的穩定性。
這不僅是應對當前困難的策略,更是為未來的糧食安全打下堅實基礎。
同時,國家還倡導“向沙漠要發展,向沙漠要效益”,試圖將沙漠轉化為可用資源,推動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
這些前瞻性的理念為沙漠種糧計劃提供了理論支持,并為全球沙漠化治理帶來了新的希望。
“意外”工程:從“不可能”到“豐收”
你可能覺得不可思議,居然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中種出金燦燦的小麥!
但這并非虛構,而是發生在新疆麥蓋提縣的真實奇跡。
麥蓋提縣位于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三面環沙,90%的土地都被沙土覆蓋。
這里的年降水量極低,僅50至200毫米,根本無法滿足小麥生長需求。
更棘手的是,當地還有大面積鹽堿地,其中重度鹽堿地達15萬畝,輕度鹽堿地更是多達46萬畝,這對農業生產構成了巨大挑戰。
然而,正是在這片看似毫無希望的土地上,誕生了一個“意外”工程,創造了農業奇觀。
這個奇跡離不開山東日照市對麥蓋提縣多年的對口援助。
通過多方努力與技術攻關,這片貧瘠的土地在現代農業技術的幫助下成功種出了小麥,成為沙漠種糧的經典案例。
十多年的合作不僅加深了兩地友誼,也為未來的深入合作奠定了基礎。
到了2023年,日照援疆指揮部與新疆五征公司達成共識,提出在沙漠中種植糧食的大膽設想。
經過多次商討,他們最終選定麥蓋提縣作為試驗田。
正是在這片荒蕪的沙漠中,原本難以想象的目標逐漸變為現實。
然而,這個計劃剛提出時便遭遇了不少質疑。
許多人認為,沙漠環境惡劣,降水稀少,土壤貧瘠,根本不可能種出糧食。
但項目組成員并未因此退縮,他們堅信只要找到正確方法,借助科技力量,沙漠也能變成豐收的良田。
帶著堅定信念,他們踏入沙漠,開始了艱難的探索與實驗。
科技的力量:滴灌、選種、智慧農業,樣樣精通
要把沙漠變成良田,首先要解決“鎖沙”問題。
沙漠中的沙粒流動性強,種子撒下去很容易被風沙掩埋,甚至完全消失。
攻克這一難題并不容易,但專家們早已制定了詳盡計劃。
首先,他們用激光平地儀平整了7000畝沙地,確保地面高低差不超過5厘米,這樣每塊土地都能均勻灌溉,避免水分浪費。
接著,他們開始改良沙土,將大量牛羊糞、秸稈等有機肥料混入沙土中,為貧瘠的土地注入活力。
這些有機肥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還增強了保水能力,使沙地逐漸變得肥沃。
此外,他們還運用固沙保水劑和聚合劑等高分子材料,這些高科技產品能夠固定沙粒,減少水分蒸發,營造更適合植物生長的環境。
通過這一系列手段,專家們成功“馴服”了沙漠,讓這片荒涼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解決了“鎖沙”問題后,接下來便是沙漠地區最為棘手的“缺水”問題。
沙漠水資源匱乏,要在這種環境下種植農作物,必須采用高效節水的灌溉方式。
于是,專家們引入了先進的滴灌技術,就像給植物“輸液”一樣,這種方法可以精準地將水分和養分送達植物根部。
令人驚嘆的是,滴灌技術不僅提高了水資源利用率,達到驚人的95%,還能節省30%以上的水和肥料,極大緩解了缺水帶來的壓力。
在沙漠種植小麥,選對品種至關重要。
項目組經過深入研究和篩選,最終確定了“新冬20”作為主力品種。
這個品種由新疆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精心培育,具有早熟、高產、穩產、耐旱、耐鹽堿等特點,堪稱沙漠環境中的“明星小麥”。
此外,項目組還在周邊地區試種其他品種,如“京麥183”,希望找到最適合沙漠氣候的品種,進一步提升產量和品質,讓沙漠土地孕育豐收希望。
科技的力量遠不止于灌溉和土壤改良,項目組還引入了智慧農業技術,使沙漠麥田管理更加高效。
他們從山東壽光引進了水肥一體化自動化裝置,并在地下埋設智能感應器,實時監測土壤溫度、濕度、酸堿度等關鍵數據。
這些數據為精準種植提供了有力支持,專家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精確調控每一株小麥的水肥供應,顯著提升了小麥的產量和質量,也讓沙漠小麥種植變得更加科學和精細。
從沙漠到糧倉:中國經驗走向世界
經過近一年的努力,2024年6月,麥蓋提縣的6400畝試驗田終于迎來了激動人心的首次收獲。
陽光下,金色麥浪隨風起伏,仿佛沙漠中的希望在閃耀。
收割機緩緩駛入麥田,開始將飽滿的麥穗收入囊中。
最終測產結果顯示,沙漠中的小麥畝產達到了294公斤,遠超最初設定的200公斤目標,甚至超過了部分傳統農田的產量。
不僅如此,這些小麥品質也非常優異,容重高達825克/升,完全符合國家一級小麥標準。
這不僅證明了沙漠種糧的高產量,也展示了其頂級品質,堪稱奇跡。
麥蓋提縣的成功不僅讓當地人倍感自豪,也激勵了周邊地區的農民。
喀克夏勒村經過5年的不懈努力,小麥畝產已達到600公斤,為沙漠土地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希望。
墨玉縣的趙明受麥蓋提縣成功案例啟發,決定承包8000畝沙漠地嘗試種糧。
起初,由于缺乏經驗,第一年小麥畝產僅為180斤,結果不盡如人意。
但趙明沒有放棄,而是不斷總結經驗,學習先進農業技術,并改進耕作方法。
經過四年努力,奇跡終于出現!
他的沙漠麥田畝產達到了驚人的1200斤,沙地耕作層也增厚至30公分。
這一切表明,沙漠種糧不僅可行,而且潛力巨大,為解決全球沙漠化問題提供了創新思路。
過去,傳統的沙漠治理往往將農業生產與生態修復分開進行,要么單純植樹防沙,要么嘗試種植耐旱作物,很少有人考慮兩者結合。
而麥蓋提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新啟示:種植小麥不僅能收獲糧食,還能有效防風固沙。
小麥收獲后,留在地里的麥稈自然成為“固沙劑”,腐爛后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土壤結構,形成良性循環。
這種創新模式將沙漠治理與農業生產完美結合,開啟了沙漠化治理的新篇章。
中國在沙漠中成功種糧的奇跡迅速吸引了國際社會的關注。
早在2018年,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便與迪拜展開合作,在迪拜郊區沙漠建立了100多公頃的實驗農場,探索沙漠種植水稻的可能性。
受中國沙漠小麥成功的啟發,該項目取得了顯著進展,水稻畝產突破400公斤,遠超預期。
此舉不僅在迪拜取得成效,還促使印度、埃及、阿聯酋等國紛紛效仿。
各國在沙漠中開展種糧試驗,并逐步取得矚目成果。
中國的創新模式已成為沙漠農業的“模板”,為全球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新方向。
參考信源
大眾日報2024-06-25“沙漠小麥”畝產294公斤,如何做到的?
環球網2024-06-23 :黃沙→綠洲 沙漠種麥人教你如何種麥治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